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蔡倫」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Cxy對話 | 貢獻
(removed Category:中国古代发明家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
{{unreferenced|time=2019-08-19T04:37:54+00:00}}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蔡伦
 
| 姓名    = 蔡伦
| 圖像    = [[http://image.tianjimedia.com/uploadImages/2015/364/00/1RC3N0AFWIUY.png|缩略图| |[http://a2.att.hudong.com/10/89/01300000285617123445896612680.jpg 原图链接][http://news.yesky.com/kepu/milestone/79/99629079.shtml 来自 网天极]]]
+
| 圖像    =[[File:Cailun3.png|缩略图|center|[http://a2.att.hudong.com/10/89/01300000285617123445896612680.jpg 原图链接]]]
 
| 國籍    = 中国
 
| 國籍    = 中国
 
}}       
 
}}       
[[File:Cailun3.png|缩略图]]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当我们看到历史书上的一行字:“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你是否意识到 单单这一行白纸黑 字, 就与四大发明中的两项直接相关:其一,为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 的[[ 《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术则发明于北宋 发明者为平民毕昇。 就是 纸术
+
'''蔡倫'''(63年-121年) ,字 敬仲 [[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 他改進了東漢時 的[[ 造紙技術]] ,擴大了造紙原料 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 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 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 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评价 蔡伦 发明 造纸术 用彪炳青史、功在千秋也丝毫不为过  [[《 汉书 伦传》]] 这样一段话:“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
==人物生平==
 +
 蔡伦 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 一个铁匠世家 他的祖上是打铁的 卫飒上任桂阳郡太守 ,在桂阳设置铁官, 家因此与朝廷官员 了紧密的联系 
  
  因为 ,在蔡伦 发明造纸术之前 古人书写所用材料或为竹简 或为缣帛(也称为帛书,或缯书)
+
  小时候 大凑山麓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习《周礼》,读《[[论语]]》,尤其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少年 蔡伦, 已经是满腹经纶 很有才学 
  
== 蔡伦 造纸==
+
根据 蔡伦 后人的传说,蔡伦是在18岁以后,由京城到桂阳管理调运采冶铸铁的官员推荐,才进皇宫做了宦官。这一年,是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从史料分析,蔡伦是中国华南地区甚至江南地区第一位走进朝廷,进入皇宫为官的人 。
  
 众所周知,竹简笨重异常,到底有多笨重,可举一例:[[《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年将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每天竟“以衡石量书”——即每天都要批阅文书120斤(打底相当于现在的60多斤)!这在今人看起来绝对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那么这60多斤的竹简文书到底上面有多少字呢?据考证,秦代的文书,多以中长度的竹简抄写。每枚竹简大约能抄写30个字左右,60斤竹简,大约可以承载3-5万字。
+
他被选入宫后,开始是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几年后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小黄门宦官。蔡伦的才华越来越显露出来。系奉窦皇后之命监管宋贵人之事,建初七年,窦后设计诬陷宋贵人,蔡伦“验实” 。到汉和帝即位时(公元89年),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豫参帷幄之中,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的高等宦官。
 +
 
 +
汉和帝刚登上皇帝宝座时,年龄尚幼,蔡伦曾服侍过的窦皇后成为皇太后,把持朝政,皇权旁落外戚窦氏家族。窦太后的同胞窦宪等四个兄弟都为显贵,擅威权,谋不轨,炎势倾朝野。心性秉直的蔡伦看不惯这些,便与大宦官钩盾令郑众首谋,扶助和帝,乘窦宪出征班师回朝之机,收窦宪大将军印,清除了窦氏专权的弊端,巩固了和帝的皇权统治 。
 +
 
 +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
 +
 
 +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向汉和帝献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
 
 +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邓太后因为蔡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侍卫,封他为龙亭侯,封地有三百户人口。后来担任长乐太仆(官职名)。元初四年(公元110年),皇帝因为经史传记等文字大多都没有核实确定,于是选拔有名的读书人谒者(学官名)刘珍以及博士(学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东观(宫殿名),校正各种典籍,派蔡伦监督这件事情  。
 +
 
 +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下令让蔡伦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里认罪。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后穿戴整齐衣服、帽子,喝毒药而死。他的封地被废除(收回)。
 +
 
 +
==主要成就==
 +
 
 +
蔡伦兼任尚方令时,掌管尚方,这是一个主管皇宫制造业的机构,“[[尚方宝剑]]”就是尚方制作的宝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因史书记载阙如,如今已无从考证这个任命是怎么发生的,但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正确的任命之一。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个时代制造业最高水准,为蔡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他的个性、爱好以及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天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得到井喷式的展现  。
 +
 
 +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制作的刀剑等器物,“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也就是说,他大幅度改进了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准,并长期居于技术的顶峰。晚蔡伦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蔡太仆”、“龙亭”,指的都是蔡伦,他已成为兵器“品牌”。
 +
 
 +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
 +
 
 +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 ,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
 +
 
 +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
==蔡伦造纸意义==
 +
 
 +
 众所周知,竹简笨重异常,到底有多笨重,可举一例:[[《史记》]]记载,[[ 秦始皇]] 三十五年,年将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每天竟“以衡石量书”——即每天都要批阅文书120斤(打底相当于现在的60多斤)!这在今人看起来绝对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那么这60多斤的竹简文书到底上面有多少字呢?据考证,秦代的文书,多以中长度的竹简抄写。每枚竹简大约能抄写30个字左右,60斤竹简,大约可以承载3-5万字。
  
 
 现代人每天在碎片时间中利用报纸、电视、移动终端,每天浏览的字数就能轻轻松松达到几万,因此,我们不禁同情秦始皇的辛苦。想来如今我们拿上KINDLE或手机就能轻松随身携带一本数十万字的书籍去旅行,秦汉时期的人们大概只能用车载了。从这点上看,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轻薄书写载体的发明。
 
 现代人每天在碎片时间中利用报纸、电视、移动终端,每天浏览的字数就能轻轻松松达到几万,因此,我们不禁同情秦始皇的辛苦。想来如今我们拿上KINDLE或手机就能轻松随身携带一本数十万字的书籍去旅行,秦汉时期的人们大概只能用车载了。从这点上看,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轻薄书写载体的发明。
行 22: 行 48: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
 +
 +
[[Category:东汉军政人物]]

於 2019年8月24日 (六) 11:52 的最新修訂

蔡倫
國籍 中國


蔡倫(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今湖南省耒陽市)人。他改進了東漢時的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的來源,把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這些廢棄物品都充分利用起來,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漿紙的先聲,為造紙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途徑。

人物生平

蔡倫出身於東漢初年大湊山下從事冶鑄的一個鐵匠世家,他的祖上是打鐵的。衛颯上任桂陽郡太守後,在桂陽設置鐵官,蔡家因此與朝廷官員有了緊密的聯繫 。

小時候,他在大湊山麓一處被稱作石林的鄉學啟蒙讀書,習《周禮》,讀《論語》,尤其對周邊的生產、生活環境很感興趣,比如冶煉、鑄造,種麻、養蠶。少年蔡倫,已經是滿腹經綸,很有才學 。

根據蔡倫後人的傳說,蔡倫是在18歲以後,由京城到桂陽管理調運采冶鑄鐵的官員推薦,才進皇宮做了宦官。這一年,是漢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從史料分析,蔡倫是中國華南地區甚至江南地區第一位走進朝廷,進入皇宮為官的人 。

他被選入宮後,開始是在皇宮旁舍嬪妃所居的掖庭當差,幾年後提升為出入皇宮、傳遞詔令的小黃門宦官。蔡倫的才華越來越顯露出來。系奉竇皇后之命監管宋貴人之事,建初七年,竇後設計誣陷宋貴人,蔡倫「驗實」 。到漢和帝即位時(公元89年),升遷為出入朝廷、侍從天子的中常侍,豫參帷幄之中,成了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參預朝政的高等宦官。

漢和帝剛登上皇帝寶座時,年齡尚幼,蔡倫曾服侍過的竇皇后成為皇太后,把持朝政,皇權旁落外戚竇氏家族。竇太后的同胞竇憲等四個兄弟都為顯貴,擅威權,謀不軌,炎勢傾朝野。心性秉直的蔡倫看不慣這些,便與大宦官鈎盾令鄭眾首謀,扶助和帝,乘竇憲出征班師回朝之機,收竇憲大將軍印,清除了竇氏專權的弊端,鞏固了和帝的皇權統治 。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監作秘劍及諸器械」;此前,由中常侍「加位尚方令」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向漢和帝獻紙這種紙被稱為「蔡侯紙」。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鄧太后因為蔡擔任了很長時間的侍衛,封他為龍亭侯,封地有三百戶人口。後來擔任長樂太僕(官職名)。元初四年(公元110年),皇帝因為經史傳記等文字大多都沒有核實確定,於是選拔有名的讀書人謁者(學官名)劉珍以及博士(學官名)良史(史官名)聚集在東觀(宮殿名),校正各種典籍,派蔡倫監督這件事情 。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下令讓蔡倫自己到廷尉(法官名)那裡認罪。蔡倫恥於受辱,於是沐浴後穿戴整齊衣服、帽子,喝毒藥而死。他的封地被廢除(收回)。

主要成就

蔡倫兼任尚方令時,掌管尚方,這是一個主管皇宮製造業的機構,「尚方寶劍」就是尚方製作的寶劍,後來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徵。因史書記載闕如,如今已無從考證這個任命是怎麼發生的,但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正確的任命之一。當時的皇宮作坊,集中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代表那個時代製造業最高水準,為蔡倫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台,他的個性、愛好以及他在工程技術方面的過人天資,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得到井噴式的展現 。

永元九年(公元97年)尚方製作的刀劍等器物,「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也就是說,他大幅度改進了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準,並長期居於技術的頂峰。晚蔡倫三四十年的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蔡太僕」、「龍亭」,指的都是蔡倫,他已成為兵器「品牌」。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着工匠們反覆試驗,試製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讚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蹟。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着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蔡倫造紙意義

眾所周知,竹簡笨重異常,到底有多笨重,可舉一例:《史記》記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年將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萬機」,事無巨細,都要親自處理,每天竟「以衡石量書」——即每天都要批閱文書120斤(打底相當於現在的60多斤)!這在今人看起來絕對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那麼這60多斤的竹簡文書到底上面有多少字呢?據考證,秦代的文書,多以中長度的竹簡抄寫。每枚竹簡大約能抄寫30個字左右,60斤竹簡,大約可以承載3-5萬字。

現代人每天在碎片時間中利用報紙、電視、移動終端,每天瀏覽的字數就能輕輕鬆鬆達到幾萬,因此,我們不禁同情秦始皇的辛苦。想來如今我們拿上KINDLE或手機就能輕鬆隨身攜帶一本數十萬字的書籍去旅行,秦漢時期的人們大概只能用車載了。從這點上看,我們確實應該感謝輕薄書寫載體的發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