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姜母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姜母鸭

姜母鸭,是台湾福建地区的一道传统的名小吃,通常用番鸭制作。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姜母鸭自1980年代后才流行于台湾冬令进补沿袭至今的火锅食谱,根据网路调查,现已成为冬季前五大食用锅物之一。遵循古法,加入珍贵的复方药材,店家提供煮熟鸭肉(饲养6~7个月,5~6台斤的公红面番鸭)、老姜(闽南语姜母)、芝蔴油中药药材包,以米酒引出药材功效,属性平温、油而不腻的养生料理[1]


台湾味的姜母鸭

姜母鸭成为台湾味的灵魂

姜母鸭一词最早出现1968年《联合报》冬令进补的报导中,不过,要一直到1981年,田正德先生在板桥创立了帝王食补姜母鸭之后,姜母鸭才渐渐转变成了一种火锅菜品,并为大众接受和喜爱。

姜母鸭,顾名思义,是老姜与鸭的结合,而这也正体现了台湾本土火锅的食补元素,因为老姜是温补不可或缺的要角。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老姜能袪寒,并且增进血液循环,改善虚寒体质。而姜母鸭的做法,正是将老姜拍扁后用麻油爆香,以姜2斤、麻油2斤的比例。然后加入切块的鸭肉翻炒后,再加入独家的由中药所调配的香料后炖煮,或是放入高压锅。也因为如此,在老姜用量需求大的秋冬,其价格可以比夏天贵一倍。

姜母鸭成为台湾味的灵魂,其实不是姜母、也不是鸭,而是麻油鸡中的两大元素——麻油和米酒。而其中,“红标米酒”不但在许多的台菜中不可或缺,更深深植入了姜母鸭的味觉分子之中。

到了秋冬季节的用餐时间,各大火锅店的人潮总是络绎不绝。虽然统计资料不尽相同,但在大多数的样本中,麻辣锅一直稳居台湾火锅菜品的宝座,而第2、第3名,则是羊肉炉和姜母鸭在厮杀拼夺。 不过,与源自川渝的麻辣锅、源自东北酸菜白肉锅、北京的涮羊肉或是日本涮涮锅相比,台湾本土的火锅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属于食补的药膳火锅,而这其中的代表,则是姜母鸭、麻油鸡烧酒鸡,以及羊肉炉。

的确,冬天走在台湾的街头,虽然不是三步一间、五步一家。但几乎是每个区的街边巷尾,都可以不经意地看到那黑色鸭身与红面鸭头,以及写著大大的“食补”二字的招牌。根据业者统计,台湾的姜母鸭店约有1000家之多,年营业额100亿元,每年要吃掉300万只鸭,也就是1500万锅的姜母鸭,而且只开半年[2]

姜母鸭火锅

姜母鸭的灵魂—“麝香鸭”

在日本称为“真鸭”(マガモ)的绿头鸭

相传这道美食流传已3千多年,商代御医吴仲以麻油炒鸭肉和老姜母,用烧酒炖煮,厚味无比,并命名为姜母鸭。皇帝食用后,筋脉通畅,身体康健,精力振奋,于是钦点为宫廷御膳。随著岁月流转,姜母鸭这一宫廷御膳才逐步在民间风行。目前这道美食的灵魂主角红面番鸭,古文献也称为麝香鸭,其典故并非鸭只会分泌麝香,而是肉质鲜美,味道特殊类似麝香而得此美名,此外,亦有认为是拉丁原名之翻译讹传。

番鸭(Muscovy)原产南美洲巴西一带,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番鸭学名为 Cairina moschata ,鸭则为 Anas platyrhynchos ,与一般鸭只为不同属。Moschata 最初是源于生物学家 Ray 于《 The Ornithology of Francis Willughby 》一书中所使用的 Anas moscata 一名;由 John Ray 在 1678 年译自拉丁文,并在其于 1713 年出版的遗作中修改为 moschata,意指“具麝香香气的(moschata)”来称呼番鸭。1822 年证明番鸭和Anas 是不同属,也就是Cairina ,可是却没有把 moschata 种名的误称改正[3]

视频

阿基师食谱 姜母鸭食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