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虚拟经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虚拟经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虚拟经济

适用领域: 市场经济

应用学科: 经济

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体系,包括物质价格体系和资产价格体系。与基于成本和技术的物质价格体系不同,资产价格体系是基于资本化定价的特定价格体系,也称为虚拟经济。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将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换句话说,虚拟经济在其运行中具有内在的波动性。广义上讲,虚拟经济不仅包括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赌博业和收藏业。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将带来泡沫经济[1]

虚拟经济的定义

博弈圣经著作人给虚拟经济下了一个难以启齿的定义:犹如看魔术大师让一群狗争夺一块骨头,让众人押注的赌博游戏。

【通俗的解释虚拟经济是由单纯一性的一个物品(字画或古董)、单纯一性的一个姿态(逞能摆架子,装大官、充大款)、单纯一性的一个玩物(艺人玩猴)】

有些人将Visual Economy和Virtual Economy也翻译为虚拟经济,这是混淆了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本质。

Vis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是一种"可视化经济"。

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网络经济等。

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这个翻译才更符合虚拟经济的内涵。也有学者使用"符号经济"甚至"名义经济"的概念。只是强调了经济系统运行中"符号"或"名义"的表象。而没有深入探讨虚拟经济的本质。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该著作获得了国内经济学最高奖--第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可以作为资本增值,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

2000年,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的推动下,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并组织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此后,成思危先生的指导下。在该中心的组织下,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虚拟经济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其代表人物为成思危、刘骏民、柳欣、刘晓欣等。其中,成思危曾任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的名誉主任,刘骏民曾任中心主任,柳欣曾任副主任。刘晓欣现任中心主任。可以说,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是国内虚拟经济研究的中坚力量,代表了国内虚拟经济领域的主流。国内还有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等研究虚拟经济的机构相继成立。

南开大学虚拟经济研究中心每两年一次的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会议代表有来自美国、港台地区及大陆的学术界、金融界和政界的代表,其中包括学术界的领军人物、金融等行业的权威代表、政府部门的高级行政官员和大批热衷于虚拟经济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学者以及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虚拟经济研讨会作为我国虚拟经济领域展示前沿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对学术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会议的成功举办以及产生的良好影响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了国内外虚拟经济研究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张燕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原中央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原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祁斌,银监会副主席曹宇,中国人民银行易纲、谢平,深圳市人大副主任唐杰,清华大学宋逢明、雷家骕、蔡继明、吴苏,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戴园晨、王振中、李扬、钱津、殷剑峰、张晓晶、张宇燕,中国科学院汪寿阳、石勇,南开大学逄锦聚、刘晓欣、何自力、李俊青、马君潞、李维安、贺京同,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南京大学洪银兴、刘志彪,复旦大学张军,武汉大学辜胜阻、曾国安,厦门大学邓力平、陈永志,杨继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小宁、方志耕、刘思峰、袁潮清、张丽,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西、白暴力,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程恩富、丁剑平、马燕、胡怡建,西安交通大学李成,湖南大学李正辉、许涤龙,中央财经大学邹恒甫,重庆大学胡光志,暨南大学沈军、何问陶,辽宁大学白钦先,西南财经大学曾康霖、刘锡良,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王爱俭,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陈志武,台湾东吴大学邱永和、沈大白、张大成,台湾交通大学胡均力等在该领域均有较深入的研究。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四个方面。

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就是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的规则,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一是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价值符号及它们的交换也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没有价值及价值交换就与经济沾不上边,也就谈不上它的经济性;并且,价值符号还可以还原为价值实体,即从虚拟走向现实。无论是纸币,还是股票电子货币、其它各种有价票证,它们的发行和流通基础就是价值和信誉,它们代表的是实体价值,是实体价值的代表,并且还可以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信誉作为价值符号的发行基础存在很大的接受风险。

二是虚拟性。

所谓虚拟性,是指它的交换物在形态上是虚拟的而非实物的,它只是以价值符号为交易对象,而不以实物为交易对象。虚拟经济领域交易的只是价值符号而不是有形的实物。纸币不是价值实体,而只是一种价值符号;这种符号又脱离了价值实体。成了实体价值的影子。当价值符号脱离价值实体较长时间,并且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投机性交易。这就使这种脱离成了价值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即价值的游离存在方式,这就是虚拟现实。纸币就是这种游离价值的存在方式,游资是它们存在的具体表现。纸币的价值是不能不承认的。特别,纸币的价值具有全息性,它是一个国家的信誉及价值尺度符号,更是一个国家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综合国力的综合体现。只有国家的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综合实力充分强大,国家的货币才是一个强势货币。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国家的货币就被赋予了更多的非客观物质性的劳动价值,即可能被充入了更多的政治价值。当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任何一种实力上升或下降,都可能影响其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资金作为价值的表现,只有当它没有与实物商品进行交换,而只与它的同类即价值符号进行交换时。它才能被归为虚拟经济范畴。

期货合约只是一种远期实现的商品购销合同,买卖期货合约不是真正的实体商品交易,它只能归为虚拟经济范畴。

以价值符号互为交易对象及为此所构筑的交易平台,都属于虚拟经济范畴。银行、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都可以算作是虚拟经济范畴。

信息在虚拟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开、透明虽然是发达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掌握信息则存在差异。对于虚拟经济交易活动而言,信息的不对称成为交易利润产生的重要基础。虚拟经济活动中的高手就善于利用信息、信誉、未来前景等来创造利润。信息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现象。信息是人类社会劳动实践的反映和结晶,也是劳动产品,也应该具有价值,只是其价值量难以精确测度,只能在交易过程中由交易双方自主认定。信息价值的认定和交易的完成。就完成了信息从非商品向商品的转化。信息被大量挖掘、使用和交易并创造利润,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在探明实体经济的雷区和封锁线之前,翟山鹰为大家讲解了社会现存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

实体经济的受众对象是社会大众,提供的所有产品、服务等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虚拟经济则是以金融为主体,提供服务的对象是实体经济,是以实体经济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作为虚拟经济的收入来源和目标。他强调,"如果实体经济不好,虚拟经济一定会产生问题"。

发展历史

"虚拟经济"一词,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过去,马克思用来批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理论之一。

自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虚假经济的关系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究竟如何看待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虚假经济,对我国深化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主要功能

在历史过程中,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这方面说,虚拟经济的主要功能有两个:

一、通过发行和交易相关票券,透明企业的财务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引导资金流动,促进和调整经济资源在各实体经济部门和企业间的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二、促进企业组织制度的完善(例如,没有股权分散、股票交易,则没有现代股份公司及其内部治理结构),同时,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工具,促使实体经济部门运作风险的分散。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已不是黄金等贵金属。纸币、电子货币等作为信用货币,本身就是" 虚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货币及创造货币的过程,与实体经济相比,也属"虚拟"范畴。货币、资金等金融工具,有如血液,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已离不开虚拟经济。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银根一收紧,实体经济部门立即就有反映。纵观世界、各国,可以说。没有虚拟经济,就没有现代经济。

近50年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在金融创新中,金融衍生产品快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散和防范金融风险,并通过促进资金流动(包括国际流动)来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80年代中期,随着"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与美元的比价从 240:1急速升至140:1),由此导致了我国的日元外债在价值上的严重损失(一些使用日元外债的企业,迄今难以"翻身"),如果我们在借入外债中,能够及时地运用外汇期货中的某些运作手段(如套期保值),则不致发生这类损失。在国际社会中,运用金融衍生产品来防范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毫无疑问,正如世间其他事物,金融衍生产品也有其负作用,但这些负作用,是可通过严格金融法治、加强金融监管等予以控制和防范的。

"虚假经济" 是用于描述经济运行中虚假成份的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这一概念用得不多,较为流行的是"泡沫经济"。

实际上,所谓"泡沫",指的就是经济运行中的虚假成份。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与银行、股市等金融活动直接相关,东南亚危机冠以"金融"危机,这是一些人认为,虚假经济主要来源于金融部门,是虚拟经济的产物。但是,这一认识,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更不利于实现"两个转变",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历史上看,从1825年至1920年的 9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11次经济危机(其中,1857年以后的经济危机成为世界性经济危机)。这些危机主要不是由虚拟经济引发(此时,虚拟经济并未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现象)的,而是由实体经济部门中的虚假因素导致的。对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描述说:"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反社林论》,单行本,第273页)。从现实来看,日本泡沫经济与房地产"热"直接相关,而房地产业属实体经济范畴;东南亚金融危机虽从金融市场发生,但其深刻原因则在于实体经济部门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对外贸易的持续逆差、外汇储备剧减。如果说,在日本泡沫经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还有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的话(例如,在日本泡沫经济中,有股市"热"、银行信贷不严等问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有汇市和股市的"热炒"、银行信贷不严等问题),那么,韩国的危机,则主要是由实体经济部门(大企业)的虚假问题所引致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