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蚂蝗

水蛭俗名叫蚂蝗,属环节动物蛭纲类,世界上有400-500种,我国约有100种,已发现89种。蚂蝗多生活在淡水中,还有一些陆生和两栖的,少数生活在咸水之中,还有一些陆生和两栖的。它们中有以吸取血液或体液为生的种类,也有捕食小动物的肉食种类。人们在稻田里常见的蚂蝗叫日本医蛭,以吸食人、畜、青蛙的血为生。海南岛和台湾山林里生活着一些山蚂蝗,常潜伏在草丛、树上。蚂蝗经炮制后可作一味贵重的中药材。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等威胁其生存环境,加之人类进行掠夺性捕捉,蚂蝗的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蚂蝗的人工养殖业正在快速发展。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水蛭

拉丁学名:Whitmania pigra Whitman

别称:蚂蝗

界:动物界

门:无脊椎动物门

纲:蛭纲

目:颚蛭目

科:水蛭科

蚂蝗简介

蚂蝗是环节动物门、蛭纲动物的俗称。这类动物与蚯蚓或沙蚕等其他环节动物不同,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蚂蝗的体上无刚毛,前、后端有吸盘,体内肌肉发达,体腔被肌肉和结缔组织分割充填而缩小。

蚂蝗是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目前已知全世界共有三百多种。多数生活于淡水中;少数为海水或咸淡水种类;还有一些陆生或两栖的;多在温湿的地区。大小在4-200毫米之间。蚂蝗有环带,雌雄同体。所以,一般认为它是由一类适应外寄生的寡毛类祖先演化而来。

许多种蚂蝗以吸取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有的或多或少是固定生活于一个动物的个体上,接近于体外寄生虫;有的只是一时性地侵袭一下宿主,吸饱血液后掉下来;但也有属于普通的掠食性或腐食性的。

生物形态

蚂蝗一般背腹扁平,前端较窄,全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分节,前、后端的体节演变成吸盘。前吸盘较小,常常围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杯状,多朝向腹面。除棘蛭外,体的分节比较固定,表示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特异程度较高。

蛭类是体节数目少而固定的唯一一类环节动物,因此它们比大多数的其它环节动物更加敏捷。体节数是通过计算神经节和侧神经支的数目而得知的。所有蚂蝗的身体都由口前叶加上33个体节,一共34个体节所组成。各体节用罗马数字I-XXⅪV表示(有时为了方便,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身体各部分包括相同的体节:头部6节(I-Ⅵ);环带前部3节(Ⅶ-Ⅸ);环带部4节(X-ⅪH);环带后部(或称躯干部、中央部)11节(XlV-XXlV);肛部3节(XXV-XXⅦ)和后吸盘7节(XXⅧ-XXⅪV)。由于构成后吸盘的7个体节难以区分,所以在叙述蚂蝗的节数时皆略去不计,仅提身体分27节。每个体节的表面又被横沟再分成几个体环。每体节分3环是基本的类型。有些蚂蝗的体节也有不分环或仅有2环的。但多数蚂蝗的体节由这3个体环(用a1,a2,a3表示)的再次分割而形成更多的环--6个环(b1-b6),还可以进一步分为12环(c1-c12)或24环(d1-d24)。惟多数蚂蝗只有a和b两组,有d组的蚂蝗为数极少。

一般说来,体前端和后端各节的环数较少,自两端向中间,组成体节的环数逐渐增多。体中段的许多体节环数相等,如各节均分3或5环(也有更多的体环,因种类而异),这些体节称为完全体节。与此相对应,前、后端的其余体节称非完全体节。如果一个体节多于3环,则这3个原始体环的分割程度通常有不同:有的环进一步分割,有的不分割或较少分割。以医蛭为例,它的完全体节为5环,是由于a1、a3各自分割一次,a2不动,结果形成b1、b2、a2、b5、b6。各节中间的一环(a2)是感觉环,在这一环上有体节感觉器和侧神经的主支。蚂蝗有丰富的感觉器,各种不同类型的单眼、感觉突、乳突遍布全体。眼只是由许多位于色素杯之后的感光细胞组成。头部明显。眼在头部前端的背面,它们的数目、位置和形状是鉴别种类的标志之一。某些蛭类眼的数目和排列可能有变异。头部腹面的前吸盘可以很突出,或者仅是口周围的唇稍加厚而成。

环带的表面有环带腺的开口。在生殖期,环带增厚并带有不同的色泽,此时易与身体其余部分相区别。环带区的腹面中央有雄性及雌性生殖孔各一个。雄孔在前,雌孔在后,相间数环。两孔相间的环数,通常在舌蛭科为2环,颚蛭目为5环,石蛭科为2-6环,甚至11环。也有两孔同在一个圆形突起上的,如宽身舌蛭。个别种类,如淡色舌蛭的雄孔和雌孔合为一个。中央部位是身体最大的部分,一般其背面呈弧状隆起,腹面较扁平。体的后端由7个体节构成后吸盘,这7节已合在一起,外表上无分节的痕迹。最后一节有肛门,称尾节。少数蚂蝗的肛门位于后吸盘中,但多数蚂蝗的旧肛门已封闭,而在后吸盘的紧前方产生一个新的背肛门来代替它,后吸盘是一个强有力的吸杯,运动和取食时少不了它。吸人畜血液的蚂蝗后吸盘尤其发达。蚂蝗一般通过体表进行呼吸,少数在体侧有吸呼器,如鱼蛭的呼吸囊(搏动囊)或鳃蛭的鳃。

对付水蛭

河流稻田比较常见,小时候在小河玩耍时多次中招。当它吸附于皮肤时,切不可强行拉扯,否则蚂蝗吸盘将断入皮内,有时可引起感染。应在蚂蝗吸附的周围用手轻拍,或用盐、醋、酒、清凉油等涂抹,蚂蝗即自然脱出。伤处可涂碘酒或撒九一丹,以预防感染。这种嗜血动物会不知不觉地爬上你的腿部,悄悄吸饱了血之后自行掉下来,当你发现腿上血流不止时,它已没了踪影。[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