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蟑螂」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9: 行 9:
  
 
==分類==
 
==分類==
 以現代的[[生物分類學]],蟑螂約有4000種,其中約有數十種被認為是害蟲。除了其中大約有數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又有數種作為人類[[寵物]]飼養及寵物糧食外,絕大部份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 大的有[[美洲蟑螂]] (''Periplaneta americana'')、[[澳 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及短 的[[ 蠊]](''Neostylopyag rhombifolia'');小的有體長約15 mm的[[德國 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 [[日本姬蠊]](''Blattella bisignata'')及[[亞洲姬蠊]](''Blattella asahinai'') 熱帶 地區 蟑螂一般 比較巨大。 蟑螂 普遍夜行及畏光,野外蟑螂因品種而異,[[趨光性]]有正亦有負
+
 以現代的[[生物分類學]],蟑螂約有4000種,其中約有數十種被認為是害蟲。除了其中大約有數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又有數種作為人類[[寵物]]飼養及寵物糧食外,絕大部份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 主要分類:
主要分類:
+
*[[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源自於熱帶非 ,為一大型的住家 蟑螂 ,體長35~43mm,全身成美麗光澤的紅褐色,具發育完整的 膀。其前胸背板淡黃褐色,中央具兩顆赤褐色大 。美洲 蟑螂 性喜溫暖 潮濕之環境 而台灣 地區 之高溫多濕最適於本種 蟑螂 之孳生繁殖,為台灣 一般 最多、最常見且最活躍之 蟑螂。
*[[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
+
*[[棕色蟑螂]](Periplaneta brunnea) ,與美洲蟑螂酷似,且常與美洲蟑螂為伍,常易混淆,體型較美洲蟑螂小,約25~30mm。
*[[棕色蟑螂]](Periplaneta brunnea)
+
*[[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近似於美洲蟑螂,只是個體略小,顏色深暗褐,亦源自於熱帶非洲,由於商賈往來、奴隸交易而散布開來,現已廣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此種蟑螂比美洲蟑螂需要較高的氣溫,體長27~33mm,體色為暗褐色,其前胸背板周緣為一封閉明顯之黃色輪紋,環內為深褐色。
*[[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 ,德國蟑螂為分布最廣之ㄧ種住家蟑螂,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又因其生活史短,繁殖潛能強,故為室內之最重要害蟲。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
+
*[[棕帶蟑螂]](Supella longipalpa) ,小型之蟑螂,比德國蟑螂略小。體長10~14mm。棕帶蟑螂成蟲之前胸背板底色淡黃色,中央有一條寬闊之紅褐色條紋,中胸及腹部背板金黃色,各具有型狀似“V”字形之暗棕色斜橫條紋。致其外觀看起來有若兩條黃棕色之斜行橫帶。此種蟑螂受到驚擾時,會跳起來並快速的逃逸或迅速的飛行,尤其是雄蟑螂。
*[[棕帶蟑螂]](Supella longipalpa)
+
*[[潛伏蟑螂]](Pycnoscelus surinamensis) ,體中型,長18~24mm。前胸背板深橄欖色至黑褐色,翅及身體腹面為淡黃色,乃至黃褐色,與前胸背板截然有別,形成一明顯之對比,故亦稱雙色蟑螂。
*[[潛伏蟑螂]](Pycnoscelus surinamensis)
+
*[[花斑蟑螂]](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亦稱家屋蟑螂,原產於遠東。花斑蟑螂為中型種,體長20~25mm。全身體色暗褐,胸部及腹部背面具有黃色或黃白色之斑紋,故稱花斑蟑螂。
*[[花斑蟑螂]](Neostylopyga rhombifolia)
+
*[[灰色蟑螂]](Nauphoeta cinerea) ,為世界共通種,體中型25~29mm,全身灰棕色,因此得名,有深色斑點密佈,前胸背板以及翅鞘均有不規則之斑點點刻。雌雄蟲翅短,不蓋及腹端。卵胎生。喜食動物性食物,尤其含有魚油食品時為然,常出現於沾板下。<ref name=“tepma"/>
*[[灰色蟑螂]](Nauphoeta cinerea)<ref name=“tepma"/>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於 2020年1月19日 (日) 09:05 的修訂

蟑螂英語:Cockroach(es) )是一種有著億萬年演化歷史的雜食性昆蟲。過往泛指所有屬於「蜚蠊目」(Blattodea)的昆蟲,目前已發現大約有4000多種,多生於林間野外,而且白天活動,能飛行;只有少數的種類,生活於住家、夜間活動,不擅飛行,只能滑翔,是為住家蟑螂(household cockroach)。[1]

與人類的食性重疊,部份蟑螂對人類的家居都有很強的入侵性,牠們繁殖力強,在人類家居棲身及覓食的同時,亦會傳播多種病原體,因此蟑螂被普遍認為是害蟲。雖然蟑螂不受歡迎,甚至要除之而後快,但在歷史上有過東亞、東南亞等地居民食用蟑螂的紀錄。

和人類不同,蟑螂的神經中樞並非一黨獨大,腦、胸、腹等神經節,各自控制著身體不同部位的動作(所以切除部分身軀仍可快速行動)。因爲神經各司其職,蟑螂的反應迅速,腹面和腳上遍佈的剛毛能感受到輕微的風吹草動,遠在你走近蟑螂之前,牠就早已逃之夭夭。[2]

蟑螂由來

昆蟲的祖先遠從約三億年前的石炭紀開始生活在地球上,並且從約二億五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後開始繁盛,而其中一支網翅總目(Dictyoptera)的昆蟲,和恐龍一同演化(恐龍約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出現),食肉的螳螂目(Mantodea)首先分家,演化成現代的螳螂。而蜚蠊目(Blattodea)以雜食和木頭為食,站穩了生態圈的分解者角色。一支保留了少許的社會性風格,演化成現代蟑螂。[2]

分類

以現代的生物分類學,蟑螂約有4000種,其中約有數十種被認為是害蟲。除了其中大約有數十種會入侵人類家居,又有數種作為人類寵物飼養及寵物糧食外,絕大部份品種只能在野外山澗樹林或昆蟲博物館中見到。家居最常見的蟑螂,主要分類:

  • 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源自於熱帶非洲,為一大型的住家蟑螂,體長35~43mm,全身成美麗光澤的紅褐色,具發育完整的翅膀。其前胸背板淡黃褐色,中央具兩顆赤褐色大斑。美洲蟑螂性喜溫暖、潮濕之環境,而台灣地區之高溫多濕最適於本種蟑螂之孳生繁殖,為台灣一般住家最多、最常見且最活躍之蟑螂。
  • 棕色蟑螂(Periplaneta brunnea),與美洲蟑螂酷似,且常與美洲蟑螂為伍,常易混淆,體型較美洲蟑螂小,約25~30mm。
  • 澳洲蟑螂(Periplaneta australasiae),近似於美洲蟑螂,只是個體略小,顏色深暗褐,亦源自於熱帶非洲,由於商賈往來、奴隸交易而散布開來,現已廣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此種蟑螂比美洲蟑螂需要較高的氣溫,體長27~33mm,體色為暗褐色,其前胸背板周緣為一封閉明顯之黃色輪紋,環內為深褐色。
  •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德國蟑螂為分布最廣之ㄧ種住家蟑螂,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又因其生活史短,繁殖潛能強,故為室內之最重要害蟲。
  • 棕帶蟑螂(Supella longipalpa),小型之蟑螂,比德國蟑螂略小。體長10~14mm。棕帶蟑螂成蟲之前胸背板底色淡黃色,中央有一條寬闊之紅褐色條紋,中胸及腹部背板金黃色,各具有型狀似「V」字形之暗棕色斜橫條紋。致其外觀看起來有若兩條黃棕色之斜行橫帶。此種蟑螂受到驚擾時,會跳起來並快速的逃逸或迅速的飛行,尤其是雄蟑螂。
  • 潛伏蟑螂(Pycnoscelus surinamensis),體中型,長18~24mm。前胸背板深橄欖色至黑褐色,翅及身體腹面為淡黃色,乃至黃褐色,與前胸背板截然有別,形成一明顯之對比,故亦稱雙色蟑螂。
  • 花斑蟑螂(Neostylopyga rhombifolia),亦稱家屋蟑螂,原產於遠東。花斑蟑螂為中型種,體長20~25mm。全身體色暗褐,胸部及腹部背面具有黃色或黃白色之斑紋,故稱花斑蟑螂。
  • 灰色蟑螂(Nauphoeta cinerea),為世界共通種,體中型25~29mm,全身灰棕色,因此得名,有深色斑點密佈,前胸背板以及翅鞘均有不規則之斑點點刻。雌雄蟲翅短,不蓋及腹端。卵胎生。喜食動物性食物,尤其含有魚油食品時為然,常出現於沾板下。[1]

參考資料

  1. 1.0 1.1 蟑螂. 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 (中文). 
  2. 2.0 2.1 與恐龍生活到和人類同居:蟑螂的超強適應力. Pan Sci泛科學. 2015-09-2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