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风光)原图链接来自 百度 的图片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的二级学院之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学院前身为交通大学创建于1921年的机械工程科动力组,1952年成立动力机械系,1956年随学校主体迁往西安,是当时交通大学整体西迁的系之一,199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院系调整,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动力机械工程系合并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截至2017年3月,学院设有11个系(中心),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教职工327名;1959~2016年培养本科生25700余名,硕士4900余名,博士1300余名,在读硕士生926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386名,博士生750名,留学生103名,分布在彭康书院、仲英书院和励志书院。2018年12月10日,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师资力量

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1]、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现共有教职工258名,其中教师172人,实验技术人员62人,行政管理人员24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名,教授75名、副教授59名。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73.3 %。在青年学者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教育部跨/ 新世纪优秀人才26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7名,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2名,陕西省“三五”人才6名,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5人次,校“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6名。学术气氛浓厚,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专业设置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包括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核科学与工程、核技术与应用、化学工程等在内的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2003年增设的能源环境工程、后续能源与能源新技术、航空动力与空间环境工程3个博士备案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6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2],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是我国最早批准的首批全国重点学科。此外还设有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程硕士点。学院设有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环境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成绩及荣誉

学院下设热能工程系、制冷及低温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化工过程机械系、核科学与技术系、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8个系和热与流体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特别是还拥有依托交通大学、挂靠在本学院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具有一支强大的科学研究队伍,为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了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人文环境,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家级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与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70余项。如:1994年发布的全国百项有亿元以上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中,本学院就有2项名列其中;2001年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学院承担完成了大量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和主持单位主持国家973重大项目2项,年科研经费数千万元,并与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了与美、英、日、韩、希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项合作项目。

视频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相关视频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华之声”合唱比赛#是心动的感觉#
西安交通大学海外宣传片发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