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村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村镇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总面积73.61平方公里,山岭面积1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5 万亩。辖16个行政村,19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64837人(2017年)。该镇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 9447万吨、铝石9870万吨、硫铁矿600万吨、铁矿石150万吨、紫砂陶土700万吨、石灰岩5200万吨。2013年,全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工商税收完成804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6亿元。[1]

中文名: 西村镇

外文名: West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河南省

面 积: 73.61 km²

电话区号: 0371

人口数量: 64837人(2017年)

机 场: 新郑国际机场

车牌代码: 豫A

经济

近年来,西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转观念、引民富,办实事、帮民富,抓经济、带民富”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农业方面,依托南山北川的自然条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积极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镇4.5 万亩耕地中,可浇地22000亩,旱涝保护田14000亩。“南养北种”富民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种植、养殖业迅猛发展,现有万头猪场2个,万只鸡场2个,养殖大户发展到100多家,食用菌种植户300多户,瓜果年产200万公斤,涌现出了“绿农”牌养生蛋、“桂花村”苹果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牌,新发展了顺达畜禽服务公司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工业方面,以陵洼工业区为主体,以天坡和白土坡工业小区为两翼的工业区初具规模,全镇各类企业344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14家,上亿元的1家。近年来,该镇始终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先后有20余家企业开展了院地合作、军地合作等横向联系,聘请科技顾问、专家5名,开发研制了30多个钢材、化工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推进了工业经济的不断优化升级,不仅形成了钢铁、耐材、给排水材料、净水材料四个主要支柱行业,而且也出现了电子、磷酸系列产品、化工助剂等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以商业、交通业为主,2001年增加值达1.2亿元,集市贸易繁荣发展,集日成交额达200余万元。

行政区划

辖西村、东村、坞罗、罗口、常封、滹沱、堤东、桂花、李窑、山东、赵窑、窑岭、张沟、圣水、车元、五岭16个行政村,193个村民组,常住人口64837人(2017年),均为汉族。镇治在西村村。

资源优势

西村镇位于嵩山北麓,属浅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88毫米,无霜期242天。全镇农村人口5.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土地总面积4.4万亩,主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芝麻、油菜、中草药材等。本着“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菜则菜,宜林则林”的原则,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国家农业开发陵洼万亩示范区成为西村镇的大粮仓。同时,蔬菜、食用菌、草莓、林果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全镇年产蔬菜100万斤,食用菌240万斤,占巩义市市场销量的半壁河山。还建起了四个养殖小区,养猪存栏43000头,羊18000只,鸡20万只,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已优化为粮、经、饲的三元结构。西村镇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铝、铁、磷、硫、高岭土、白垩土、白土、石膏、石灰石储量丰富,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工业经济以永通、白土坡工业园区为基地,以“园区建设”“项目驱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群体发展,形成了钢铁、耐材、净水材料、管道配件、化工、矿产、电线电缆等七大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达385个,2005年工业总产值7244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75%。西村镇电力、电讯业发展迅速,电力方面:拥有10KV线路8条,总长度95.42km,配电台区223个,配电变压器223台,31215KVA,全年供电量3850万KWH。电话装机914部,宽带安装472户。有线电视铺设光缆40km,传输节目32套,有线用户达1800余户。西村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10公里,距310国道4公里。S31线从镇东部穿越,孝(义)—圣(水)公路、孝(义)—张(沟)公里贯穿南北,坞(罗)—鲁(庄)公路连结东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历史人文

西村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北宋皇陵中的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均在辖区内。陵区规模宏伟,陵台巍峨壮观,陵区内数百件石雕造像栩栩如生,堪称我国最大的露天石雕博物馆,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西村村东门里的秉礼学校遗址,是中共巩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大批的热血男儿,从这里走向保卫祖国的最前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巩义市最大的水库——坞罗水库,横卧镇区东部,碧波荡漾,山峰奇秀,水天一色,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历史悠久的五岳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龙泉寺,正在开发中的金牛山风景区、牛角沟风景区,都在描绘着西村靓丽的明天。

农业发展

西村镇是巩义市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调整农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加大农业投资,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培植龙头企业,运用科技成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经济的综合实力。依据本镇北部是岭,南部是山的特点,制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北种南养,以粮促经。即北部的西村、堤东、罗口等8个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以种粮、蔬菜为主;南部山区的圣水、张沟、山东等8个村,以发展养殖业、林果业为主。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充分发挥了各地区的产业优势。首先,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把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比例79:21调整为粮、经、饲比例70:20:10,调整种植面积900亩。接着,实现规模化种植。在北部岭区建立三个粮食种植区。即陵洼种植区(包括西村、滹沱、常封、东村),也就是国家农业开发示范西村项目区,面积5000亩;堤东种植区,面积1000亩;坞罗和罗口种植区,面积3000亩。在全镇建立四个养殖小区为:堤东养殖小区、滹沱养殖小区、罗口养殖小区和圣水养殖小区,总计养猪存栏43000头,羊18000只,鸡20万只。

“十五”发展思路

西村镇党委、政府确定了“工业强镇、农业富镇、科教兴镇、商业活镇”的“十五”发展思路。一是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千方百计提高农业效益。重点抓好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三个发展重点。在养殖业上,实施“52144”工程,即:经过三个努力,建成5个万头猪场、2个养殖基地;种植业上,抓好优质粮食供应基地和供应巩义、辐射郑洛的蔬菜供应基地;林果业上,以发展苹果、柿子、核桃等干鲜杂果为主,三年内经济林发展到3500亩。二是狠抓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以冶金、耐材、给排水材料、化工、净水材料五个优势行业中的50家企业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环境优化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期,重点抓好永通特钢投资1.6亿元的二期工程和30个新上、续建、改建工业项目的建设。三是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发展

解放前,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得不到充分地利用。1975年10月,经毛主席批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一文发表,更是给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企业又一次腾飞,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推动了西村镇经济的发展,镇党委、政府围绕“工业强镇”的宏伟目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高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民营产业,大力扶持规模产业。以永通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上大项目,龙头带动规模,规模辐射全镇,推动工业群体发展。形成了钢铁、耐材、净水材料、管道、化工、矿产、电线电缆等七大支柱产业。全镇有工业企业3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永通特钢、银山耐材、中岳阀门有限公司、巩义市凯达波纹管有限公司,光大波纹管厂、超创管道设备厂、巩义市弘盛管道设备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的15种产品,通过了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44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值的75.9%。

民间艺术

西村地区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舞狮、高台、高跷、犟驴、旱船等。西村的高台,圣水、罗口的狮子最为精湛,久负盛名。高台高台起源于本镇西村村,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后来曾传至喂庄、羽林庄和偃师等地。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西村花灯名师王治宾家中冬梅昂首怒放,一只小鸟落在枝头上“喳喳”鸣叫,他借此扎成一盏“喜鹊登梅”灯,人们十分赞赏。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茅塞顿开,他请铁匠打了二尺多长的铁拐子,装饰上梅花图案,放在重叠的桌子上,让一个小孩坐在上边,这就是最初的高台雏形。后来,根据张羽煮海的民间传说,又将上边的小孩打扮成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将下边的孩子打扮成张羽,这样,人们便可抬着高台行走,停下来,观众也可远远的看见,由此可知,高台这种民间艺术,脱颖于花灯之中。人们把王治宾尊称为“高台祖师”。1994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曾专题进行过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台艺术也在不断创新。1948年巩县解放前夕,西村高台相师张德法制作了“雄鸡报晓”的拐子图案,寓意黑暗已经过去,曙光就在眼前。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相师张德法、胡宗庆、吴传曾又设计了“莺歌燕舞”的拐子图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又设计了“鱼水和谐”,寓意党和群众的亲密关系。随着高台艺术的发展,高台设计制造师逐步增多,较著名的有:王治宾、庞聚成、赵大有、费连山、吴旋乾、张小贯、张德法、荆太荣、胡宗庆、吴传曾、张毛妮、张志交等。设计上演的拐子图案有:喜鹊登枝、梅花报喜、山中古刹、康举神师、鱼水和谐、百代流芳、雄鸡报晓、莺歌燕舞等。舞狮舞狮系西村地区较早的传统文艺项目。圣水、西村、罗口、坞罗、东村、张沟、山东、堤东等村均有舞狮传统,演技以圣水、罗口最为精湛。舞狮始于清乾隆年间,在本地沿袭迄今已经有二百多年。每到农闲时排练,正月演出,特别是解放以后,规模不断扩大,花样越来越多,主要有:地摊:即在村头巷尾或大街之上打开场子进行表演,一人持绣球、单刀、枪、双刀等器械斗狮,狮子起舞,配合放炮、放统、打哨、呐喊助威,以降服雄狮为目的。罗口村的地摊最为精湛,可表演狮子“吃”点心、吃软“柿”、喝水等。“吃”一盘,狮子要就地打滚,然后再吃第二盘,四盘吃完之后还要一盘一盘吐出来,难度高,观赏性强,令人匪夷所思。高摊是舞狮中技艺高超的节目,表演时将橙子一层一层叠起,俗称“橙子架”,再将案、橙、椅(太师椅)等置于上方,摆成十米左右的高架,一狮或二狮在上或沿椅子圈,或腾空跳跃、或倒立、或直立、或搔痒等,演技高超,有惊无险。上老杆是舞狮中难度系数最高的节目。即用八根大绳固定一根十数米高的独木,顶上绑长、宽各两米的木台子,再放上橙子或者圈椅。演出时,数人身着狮装,协同沿绳攀上高台,如同在平地一样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狮子一上架,大鼓震耳,火铳惊心,铜器喧天,人群呐喊助威,声势惊天动地,甚为壮观。本镇的圣水、坞罗、西村等村均有此艺人,尤以圣水为最。

所获荣誉

2020年6月,被巩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度全市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视频

CCTV-7走进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小关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