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誰殺了甘迺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誰殺了甘迺迪
圖片來自porticomedia

誰殺了甘迺迪是一部由奥利佛·斯通執導的美国電影,该片於1991年12月20日在美國首映。

这部影片通过描写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凯文·科斯特纳饰演)检视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始末(以及后来所发现的事实),吉姆在影片中控诉新奥尔良商人克莱·萧尔汤米·李·琼斯饰演)和其同伙们涉嫌预谋刺杀了约翰·肯尼迪总统,而根据沃伦委员会的调查结论(《沃伦报告》),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加里·奥德曼饰演)是唯一的行刺凶手。

这部影片由奥利佛·斯通和圣扎迦利·斯卡拉(Zachary Sklar)改编自吉姆·加里森小说《跟踪刺杀者》和吉姆·马斯的小说《困境:杀死肯尼迪之密谋》。当《华盛顿邮报》国家安全通讯记者乔治·拉德纳(George Lardner)根据剧本的第一稿严厉抨击这部电影之后,斯通的电影自拍摄结束之前就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中。在《刺杀肯尼迪》这部电影上映之后,众多美国主要报社都撰写社论,以严厉的措辞批评斯通亵渎历史、不尊重史实,以及他对林登·詹森总统也参与刺杀肯尼迪这一阴谋的指控。

最初,这部电影票房进展很缓慢,但之后却一跃而上,最终获得了超过2.05亿美元的票房。《刺杀肯尼迪》获得8项奥斯卡奖提名,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赢得最佳摄影奖最佳剪辑奖

概述

影片开始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在1961年的卸任典礼上对正在崛起的“军事工业复合体”做出警告,接着是一段肯尼迪总统在任时的年度总结(特别是一个事件,以奥利佛·斯通的观点,可能与遇刺事件有所联系)并且最终演变成了刺杀,在1963年11月22日的重演。之后场景切换至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他开始调查刺杀事件,更重要的是,调查刺杀事件和新奥尔良的潜在关联。

出于试图协助政府调查,加里森和他的调查小组搜集到一些潜在的证据以及嫌疑犯,但之后他们则被联邦政府驱赶,因为联邦政府已经公开地谴责了他们的调查行动。当嫌疑犯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杰克·卢比刺杀后,加里森结束了调查,但仍对该事件心有余悸。当加里森领头报告了对《沃伦报告》的质疑以及其多重矛盾后,调查在1967年重新展開。

加里森控告新奥尔良国际商人克雷·肖,试图共同谋划刺杀约翰·肯尼迪总统。1969年3月,陪审团商议不到1小时后宣判肖无罪。电影反映出陪审团的成员表示,他们相信肯尼迪遇刺事件后必定有幕后主使,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肖也参与其中。

影片中也暗示中央情报局成员、黑手党、军事工业复合体、特务机关、联邦调查局以及肯尼迪总统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与策划刺杀事件有关联、并掩盖了一些事实。

历史的失实性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后院手持来福枪的照片被剧中人物认为有伪造的嫌疑。事实上,照片的真实性已经得到奥斯瓦尔德生母及妻子的多次确认。

影片表示奥斯瓦尔德在受审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法律援助。但实情是奥斯瓦尔德多次拒绝了为他聘请的律师,其中包括他兄弟罗伯特给他请的人。影片提出的奥斯瓦尔德不可能有闲情将发射的弹壳摆好,实际上现存照片上的弹壳是联邦探员立起来摆好的。

在剧中大卫·菲利向吉姆·加里森和其调查组承认刺杀总统是一次有预谋的行为”的片段是完全虚构的。事实上,菲利从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曾参与策划或有任何刺杀总统组织的存在。

奥利佛·斯通承认在影片中,刺杀行动前首都华盛顿的通讯中断事件为虚构。

“谎言越大,相信的人就越多”这句话在剧中被加里森所引用,并被错误地归于希特勒名下。实际上这句名言出自约瑟夫·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

文森特·布廖西在他的书《重拾历史》中,用了一章来讨论该片和吉姆加里森本人,他举出“片中32处谎言和伪造”,并声称“此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谎言,其中斯通找不到一处能用无心之失解释的发明和欺骗”。

杰克·瓦伦蒂,当时的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用了七页的声明谴责该片,他写道:「同样地,1941年的德国男孩女孩也为蕾妮·雷芬斯塔赫的《意志的胜利》而着迷,该片中希特勒被描写为神,甘迺迪和意志的胜利都是宣传的经典而且同样是谎言,史東先生和雷芬斯塔赫还有一个基因共通处,他们都没有在片中声明过其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