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誰殺了甘迺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誰殺了甘迺迪
圖片來自porticomedia

誰殺了甘迺迪是一部由奧利佛·斯通執導的美國電影,該片於1991年12月20日在美國首映。

這部影片通過描寫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里森凱文·科斯特納飾演)檢視了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始末(以及後來所發現的事實),吉姆在影片中控訴新奧爾良商人克萊·蕭爾湯米·李·瓊斯飾演)和其同夥們涉嫌預謀刺殺了約翰·肯尼迪總統,而根據沃倫委員會的調查結論(《沃倫報告》),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加里·奧德曼飾演)是唯一的行刺兇手。

這部影片由奧利佛·斯通和聖扎迦利·斯卡拉(Zachary Sklar)改編自吉姆·加里森小說《跟蹤刺殺者》和吉姆·馬斯的小說《困境:殺死肯尼迪之密謀》。當《華盛頓郵報》國家安全通訊記者喬治·拉德納(George Lardner)根據劇本的第一稿嚴厲抨擊這部電影之後,斯通的電影自拍攝結束之前就捲入到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中。在《刺殺肯尼迪》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眾多美國主要報社都撰寫社論,以嚴厲的措辭批評斯通褻瀆歷史、不尊重史實,以及他對林登·詹森總統也參與刺殺肯尼迪這一陰謀的指控。

最初,這部電影票房進展很緩慢,但之後卻一躍而上,最終獲得了超過2.05億美元的票房。《刺殺肯尼迪》獲得8項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贏得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

概述

影片開始於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61年的卸任典禮上對正在崛起的「軍事工業複合體」做出警告,接着是一段肯尼迪總統在任時的年度總結(特別是一個事件,以奧利佛·斯通的觀點,可能與遇刺事件有所聯繫)並且最終演變成了刺殺,在1963年11月22日的重演。之後場景切換至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里森,他開始調查刺殺事件,更重要的是,調查刺殺事件和新奧爾良的潛在關聯。

出於試圖協助政府調查,加里森和他的調查小組搜集到一些潛在的證據以及嫌疑犯,但之後他們則被聯邦政府驅趕,因為聯邦政府已經公開地譴責了他們的調查行動。當嫌疑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傑克·盧比刺殺後,加里森結束了調查,但仍對該事件心有餘悸。當加里森領頭報告了對《沃倫報告》的質疑以及其多重矛盾後,調查在1967年重新展開。

加里森控告新奧爾良國際商人克雷·肖,試圖共同謀劃刺殺約翰·肯尼迪總統。1969年3月,陪審團商議不到1小時後宣判肖無罪。電影反映出陪審團的成員表示,他們相信肯尼迪遇刺事件後必定有幕後主使,但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肖也參與其中。

影片中也暗示中央情報局成員、黑手黨、軍事工業複合體、特務機關、聯邦調查局以及肯尼迪總統的副總統林登·約翰遜與策劃刺殺事件有關聯、並掩蓋了一些事實。

歷史的失實性

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在後院手持來福槍的照片被劇中人物認為有偽造的嫌疑。事實上,照片的真實性已經得到奧斯瓦爾德生母及妻子的多次確認。

影片表示奧斯瓦爾德在受審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法律援助。但實情是奧斯瓦爾德多次拒絕了為他聘請的律師,其中包括他兄弟羅伯特給他請的人。影片提出的奧斯瓦爾德不可能有閒情將發射的彈殼擺好,實際上現存照片上的彈殼是聯邦探員立起來擺好的。

在劇中大衛·菲利向吉姆·加里森和其調查組承認刺殺總統是一次有預謀的行為」的片段是完全虛構的。事實上,菲利從沒有公開表示過自己曾參與策劃或有任何刺殺總統組織的存在。

奧利佛·斯通承認在影片中,刺殺行動前首都華盛頓的通訊中斷事件為虛構。

「謊言越大,相信的人就越多」這句話在劇中被加里森所引用,並被錯誤地歸於希特勒名下。實際上這句名言出自約瑟夫·戈培爾納粹德國宣傳部長)。

文森特·布廖西在他的書《重拾歷史》中,用了一章來討論該片和吉姆加里森本人,他舉出「片中32處謊言和偽造」,並聲稱「此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謊言,其中斯通找不到一處能用無心之失解釋的發明和欺騙」。

傑克·瓦倫蒂,當時的美國電影協會主席,用了七頁的聲明譴責該片,他寫道:「同樣地,1941年的德國男孩女孩也為蕾妮·雷芬斯塔赫的《意志的勝利》而着迷,該片中希特勒被描寫為神,甘迺迪和意志的勝利都是宣傳的經典而且同樣是謊言,史東先生和雷芬斯塔赫還有一個基因共通處,他們都沒有在片中聲明過其內容完全是虛構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