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诸罗鸟榕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诸罗鸟榕王
图片来自ltn

诸罗鸟榕王,是位于台湾嘉义市西区刘厝里刘厝公园的雀榕,被地方视为神树

历史

原生环境

当地刘厝里里长陈孟雄回忆,此树在他小时候就存在,当年附近都是公墓和林投树,十分荒凉,路又小,平常人烟罕至[1]。传说日治时期,日本人派兵要将此树砍除,不料,要去砍伐的士兵们突然生起怪病,老榕树并托梦给日本军官,停止砍伐后,士兵们都不药而愈,因而受到村民崇敬。

此树又称“青仔公”。树下原来建有一座迷你的“松王公”,后来信徒又在树下建造一座小庙,安置孤魂野鬼,称为“万灵公”,当年安座日为农历九月廿九日,故选定这天为圣诞千秋。居民认为二二八事件嘉义北回归线标志死亡的往生者,魂魄都在此树“大鹏穴”聚集。1977年成立万灵公庙管理委员会,由陈金钟担任主任委员,募款筹措基金,并整理附近环境重新规划建筑,如八角亭、荷花池、长春俱乐部、柏油路面等,日久,当地成为居民休憩的场所。

陈孟雄表示,大家乐六合彩盛行时,来求明牌的民众踊跃,树下时有一滩滩供信徒求明牌的沙或面粉,庙内则是有信众以手轿、香问明牌,愈夜愈热闹,连摊贩都聚集在此。当时此树还作为赌博电影《疯狂大家乐》场景。该电影为七贤电影公司所推出,林清介执导,张纯芳、颜凤娇等人主演,吸引各地戏院主动要求参加联映,特别是大家乐赌博最盛行的台中、嘉义和台南等地区,在1986年9月17日上映。上映后,引来各地民众前来求明牌,管理单位遂用乐迷献金,扩建位于树下的万灵公庙,庙内供奉榕王公、万应公及土地公。曾参与盛会的市民赖能说,榕树公及万应公很灵验,曾出明牌让不少人签中,农历九月廿八日榕树公及万应公千秋,戏棚一天就有二、三十棚一起演出,曾经连演了近一个月。市长张博雅视察时取名为“诸罗鸟榕王”。

大家乐衰退后,鸟榕王失去人潮,且因与公墓为邻,仅有少数社区居民偶尔前来泡茶聊天。1994年省农林厅出版的全省珍贵老树专书,将此树列入其中,并记录树围有七点七三公尺、树高十二公尺>。1996年,经由陈孟雄的争取,在庙旁立解说碑,载名此树的由来,于庆典日还颁奖表扬六名平常义务协助整理环境的义工,分别是叶成一、廖申戴、申保祥、陈文树、陈水返、陈颜不缠。

建为公园

2000年初,市府办理刘厝区段征收,此树附近公墓完全迁出,且四周均开辟道路,并将周遭约两公顷馀土地规划作为刘厝公园用地。但受经费限制,开辟公园进度缓慢,刘厝社区发展协会推动社区营造,发动居民自行打造榕树公园。2003年12月7日,刘厝社区发展协会在此举办成果发表会及写生比赛。在打造榕树公园过程中,传出榕王公二度显灵纠正施工。刘厝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魏正城表示,协会委请杨姓包商施作鸟榕王繁衍的一株小榕树树座围台,他告诉包商要做八卦台,但包商认为四方形较容易施工,擅自改为四方台,当晚九时馀,杨姓包商在家洗发时,竟听到背后有人质问,吓得立刻穿好衣服,连夜赶到榕树公园,将完工的围台拆除重做。还有一件钟乳石被发展协会曾姓常务理事征得物主同意拿回家,当天中午在家午睡时,听到有人质问,立刻将该件钟乳石搬回原处,并上香向榕王公致歉。

诸罗鸟榕王委由嘉义大学定期检视生长情形及进行病虫害防治。2005年,市府将此树纳入港坪花卉区自行车路网的观光景点。2007年7月完成开发辟建为刘厝公园。2009年3月,进行二期改善工程发包,清除树根水泥。2010年10月28日,市府在此举行刘厝公园水圳生态景观工程期初简报,将斥资1千多万元对此进行环境规划。2012年11月15日到18日,因该树感染褐根病,市府在这期间办理抢救老树宣传活动。

2017年10月11日近中午,诸罗鸟榕王树干自中间往四周裂开,右侧树干倾倒压毁凉亭。同月13日,嘉市府建设处会同嘉义大学助理教授詹明勋诊治,将这棵估计约180年树龄的此树剪断清理再投药治疗。次年,市府向农委会林务局争取到受保护树木补助款,规划委托医树专家,启动保护计画,于该年5月发包,台风季节前完成。

神树

神树,是指被赋予神灵性质的树,中国树神的原型为周礼中象征社神社树,后来脱离社神而成为独立的崇拜对象,属于自然崇拜的一种,通常伴随著宗教行为,如将树围上红布、设神龛香炉等,在华语圈统称大树公、树王公等,亦有以树名字尾加上“公”作为称呼,如台湾彰化县九龙大榕公、云林县万年庄茄苳公等。在华南香港澳门台湾琉球榕树是很常见的神树。

在台湾,枝叶茂密而枝干粗壮的老树被人们认为具有神灵或神力在其中;老树所在地的居民经常会认定该处为“地灵人杰”之地,并在树荫下建土地庙,祭拜祈求农作丰收,以为家族换取更多生活所需物资。[2]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对自然神的崇敬而产生的崇拜活动,乃原始宗教。不同的原始部族因应生活环境而崇拜不同的对象,把对象视为来崇拜。

自然崇拜的神祇来源可归纳三大类,就是天体自然力自然物。对天体崇拜产生的,包括日月星辰等神祇。对自然力崇拜产生的,包括对风雨雷电等神祇和祭天活动。对自然物的崇拜,则直接见于自然物体本身的神祇。 

  • 社神

儒教中国民间信仰中,掌管土地的神祇,与后土不同,后土指整个自然界的大地之神(即地母),而社神带有人文社会属性,指某一管治区域的土地神,可以细分为大社(管辖天子统治疆域的土地神)、国社(管辖诸侯国境的土地神)、乡社(管辖一乡之土地神,类似城隍境主神)、里社或村社(即福德正神)等不同神格;和五谷之神稷神合祀时,称为社稷。在周礼中,社神常以一棵当地常见的大树为象征,称为社树,后世由此衍生出树神崇拜。引申为负责拜神的宗教组织时,称为邑社或者里社。自唐代起,社亦可以指村落或者邻里组织。

语源

“社”字不见于殷商甲骨,但甲骨文字中有祭祀“土”的例子。王国维首先提出甲骨文中的“土”为“社”的假借字,亦即后世所说的社神。但王其后又改变了看法,认为“土”指的是商先公相土。其他学者对王的看法作出了许多补充,如陈梦家认为卜辞所祭的“土”可分为社神与相土两类。于省吾则举出卜辞“土”、“方”同祭之例,引《诗经•小雅•甫田》“以社以方”一句论证“土”为“社”的假借字>。姚孝遂肖丁更进一步怀疑商先公相土可能是从作为自然神的“土”发展出的祖宗神。

字形方面,甲骨文“土”多作一菱形置于“一”上之形。其象征意义众说纷纭。李孝定以为菱形象土块,而一则代表地面[3]。《淮南子•齐俗训》有“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的记载。一些学者就此认为菱形象征祭祀社神所用的石柱。郭沫若则认为“土”字象女阴,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后起的“社”字则为一会意字,左边部首“示”,是祭坛的象形文字;右边“土”表示“土地”。“社”的字形含义就是“神化的土地”或“在祭坛边拜神”。

“土”字的由来或源自于古人膜拜的图腾柱。经过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古人在“土”字边加上了“礻”字旁,以“社”代表古人膜拜的神。

发展

商、周两代

土地神“社”在商代已受崇拜。商人的最高神是“上帝”,自然神中,社是最重要的,被视作守护神。社和祖先,是商人崇拜的两大焦点。祖灵是男性,社则有时被视为女性,与“阴”相连。

社神以土墩(天然祭坛)、大树、竖立的石头、木柱以至一束茅为象征。象征社神的土墩、大树或石头,称为“社主”。商代会以人和动物祭祀社。由于社被视作国家或军队的保护神,征服一国时,会移除或摧毁其社石,以削弱其统治者的神灵。

周代,社和谷神“稷”被一起崇拜,合称“社稷”。周王会在冬至和夏至每年两次祭祀社稷社稷在露天的祭坛崇拜,祖先则进入祖庙崇拜。社稷之坛在王宫之西,祖庙在王宫之东,二者构成国家的一对象征。

社的崇拜随著分封领土而制度化。周王分封土地时,会赐予宗室一小块国家社坛的泥土,用来建造分封新国的社坛,社成为新国的保护神。而小社神则负责保护城邑和村庄,从王都到村邑,莫不有自己的社和社坛。

地方性的社每年接受春秋二祭,水旱等灾害结束后也会祭社。拜祭社神时会献上牺牲,仪式结束后,族群中人一起欢宴,分享牺牲之肉。典礼费用由族群中人分担,由当地父老或村长领导。社坛四周土地则成为公共聚会的场所。因此,社是一地社会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秦汉六朝

汉代继承周代传统,从中央到地方官署都崇拜社,由官员主持,然而社之崇拜已不如周代时重要。社坛四周土地是公共空间,在此也举行地方官就职和祈雨等仪式。

在乡里,社崇拜是民间事务,负责人称为“社宰”或“祭尊”,社亦称为“后土”、“土地”或“地主”。祭社活动或自愿参加,须筹集捐款。后来地方佛教社团因此亦沿用“社”一名。崇拜社后有分发肉食和饮酒仪式,在群体中促进同族精神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佛教的集会宴会“”,演变自社的崇拜。拜佛的民间组织“邑会”,则演变自社的组织。

唐宋元明清

各地村落都为避免水旱、祈求丰收和感谢神灵,以石块或树木为社,加以崇拜祭祀。祭社时,村民会奏乐、供奉、烧纸钱、大吃大喝,儿童游玩,巫觋亦会参与起舞,鼓声雷鸣。南方人端午节竞舟,也会祭社。

祭社所费不菲,社钱多由巫觋征收。村落或为祭社活动而订立社规。唐代五代时,朝廷则会鼓励和奖掖民间的祭社活动。

自宋代起,祭社渐受冷落,尤其在北方。村落各建庙宇,包括土地庙,过去对社所作避水旱灾害的祈求,开始转向各种神庙。

“社”的意思亦有变迁,可容纳各种神灵。社原本是“坛而不屋”的,但庙宇为农事祈求而建的,有时都称为“社”,庙中神灵亦被视为社公。由于狐仙信仰盛行,狐神有时也被视为社公。“社”成为农村民间神灵的一个总称。

参考文献

  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呂素麗1的引用提供文字
  2. 周宗贤/老照片说故事 - 淡水维基馆. tamsui.dils.tku.edu.tw. [2020-01-10]. 
  3.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