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豇豆花叶病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豇豆花叶病毒

豇豆花叶病毒
原圖鏈接

豇豆花叶病毒又名豇豆黄花叶病毒,它分布在尼日利亚古巴和美国 等国。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豇豆花叶病毒

拉丁学名: Cowpea Mosaic Virus

别 称:Cowpea Mosaic Virus

豇豆花叶病毒
原圖鏈接

界:病毒界

分布区域:尼日利亚、肯尼亚

发病规律

病毒病初侵染的毒源主要来源于越冬寄主植物和带毒的种子。在生长季节,田间主要由蚜虫传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蚜虫传毒是非持久性的,蚜虫在病株上取食1~5分钟后就能带毒,转移到健株上吸食1~5分钟就可以传毒,但是,如连续在健株上吸食,经20分钟左右,就将它所带的病毒全部传完,即无继续传毒的能力。此时,如再回到病株上吸食,则又可恢复带毒传病的能力。由于在田间主要是由蚜虫传染,因而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决定于传毒蚜虫的发生数量和迁飞情况。一切有利于蚜虫发生和迁飞的环境条件,该病均易于发生和流行。一般雨水少而气候较干燥的年份,蚜虫发生较多,发病往往比较严重。此外,虹豆地与有病的寄主植株相邻,发病较多。豆田肥水条件差,管理粗放,株生长不良,发病严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别,一般蔓生品种较矮生品种发病重。[1]

发生特点

此病主要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wpeaaphid-bornemosaicvirus简称CAMV)、豇豆花叶病毒(Cowpeamosaicvirus简称CP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蚕豆萎蔫病毒(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MV)等4种病毒引起,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2种或2种以上复合侵染。病毒主要吸附在豆类作物种子上越冬,也可在越冬豆科作物上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带毒种子,出苗后即可发病,生长期主要通过蚜虫传毒、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伤口侵入,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育温度范围15~38℃,发病适条件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发病潜育期10~15天,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或蚜虫发生重,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春、秋季气温偏高、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栽培管理粗放、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2]

寄主植物

寄主范围很窄,在豆科植物以外就很少有其它寄主,几乎所有寄主都在接种叶上出现坏死和褪绿斑. 不同的豇豆品种在症状反应和症状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别.免疫、耐病和高感都有出现。在感病寄主上的症状可以从几近看不见的褪绿斑驳到明显的花叶和叶片畸形,并导致生长弱小。

诊断寄主:

Vigna unguiculata (cowpea) cv. Blackeye Early Ramshorn,最初接种叶上出现能扩散的褪绿斑(直径1-3 mm),三小叶上产生亮黄花叶,或在新叶引发逐渐加重的亮丽花叶症状. 叶片畸形并且生长尺寸变小,在该种植物上不表现坏死。

苋色藜接种叶上为黄化局部枯斑(直径0.5-1 mm)后变为坏死斑;系统症状为严重的花叶,褪绿斑,畸形和疱斑。

繁殖寄主:

Vigna unguiculata (cowpea) cv. Blackeye Early Ramshorn是病毒繁殖及纯化的良好病毒来源。

测定寄主:

菜豆Pinto栽培种(Phaseolus vulgaris cv. Pinto)和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是合适的枯斑寄主。对于枯斑寄主,菜豆Pinto栽培种是其首选,因为该寄主不能系统侵染, 并且病毒在病斑内的含量很高。

株系:

Chant (1962)认为来自于特立尼达和尼日利亚的甲虫传豇豆病毒可能是相关株系。Agrawal (1964)把5个分离物划分为2个株系并把它们命名为黄化株系与强毒株系. 苏里南的一个尼日利亚分离物和SB分离物属于黄化株系.

苏里南分离的一个Trinidad株系和两个其它的株系都为强毒株系。Swaans & Van Kammen对这两个株系进行了比较,认为这两个株系是豇豆花叶病毒组的不同病毒。这里指的豇豆花叶株系是指黄化株系,因为SB分离物被划分为豇豆花叶病毒组的典型成员(comovirus group) (Fenner, 1976),所以豇豆花叶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指黄化株系。强毒株系专门有一豇豆重型花叶病毒(cowpea severe mosaic virus) 来指称。

尼日利亚分离物和SB分离物在寄主范围上很难区分,并且血清学上很相似 (Agrawal & Maat, 1964)。美国的分离物和SB株系也很难区分(McLaughlin et al., 1977)。虽然尼日利亚分离物和肯尼亚分离物在寄主范围上有些差异,但是在血清学上的关系却很近(Bock, 1971)。古巴分离物在寄主范围上也不同,但没有测过血清学(Bock, 1971),但它能够系统侵染苋色藜,因此它可以划分到黄化株系中去。Bruening (1969)从SB株系中分离到两个自然出现的变种它们与上一代病毒不同之处是产生无RNA的粒子的量的不同。De Jager (1973)从SB株系中也分离到两个自然出现的变种,与父代病毒不同的是,它们在早期能够系统侵染豇豆。对病毒粒子进行处理或用亚硝酸提取RNA,突变体病毒能够很容易得到,大多数这类突变体症状减轻或病毒含量下降(De Jager & Van Kammen, 1970; De Jager, 1976; De Jager et al., 1977)。 Siler, Babcock & Bruening (1976)报道一个经过硫酸氢盐处理得到的突变体株系具有非常特异的侵染特性。

危害情况

在菜豆(Vigna spp)上引起花叶病,导致叶片变小,花的数目减少.有报道称产量减少达95%,但晚期侵染比早期侵染对产量的影响要小(Chant, 1960). Bock (1971)报道肯尼亚沿海地区大面积种植一种木豆品种,它是作为一种常年作物,但却是一种易感品种,可能它是作为病毒的一种寄存植株。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选用无病毒种子,建立无病毒种区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要措施,同时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防治本病的基本途径。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嘴燕之缸28新疆8号等。重点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减轻危害。

②防治蚜虫:在生长期间防治蚜虫危害,当成株期前发现蚜虫危害时,可使用25%阿克泰水分散剂10000倍液、3%啶虫眯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

③种子处理:种子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播种。这样可以去除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毒。

④药剂防治: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液,或20%病毒宁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相关视频

直播豆角病毒


豇豆结豆中期怎么修剪?怎么养护?才能让它持续结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