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豇豆花葉病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豇豆花葉病毒

豇豆花葉病毒
原圖鏈接

豇豆花葉病毒又名豇豆黃花葉病毒,它分布在尼日利亞古巴和美國 等國。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豇豆花葉病毒

拉丁學名: Cowpea Mosaic Virus

別 稱:Cowpea Mosaic Virus

豇豆花葉病毒
原圖鏈接

界:病毒界

分布區域:尼日利亞、肯尼亞

發病規律

病毒病初侵染的毒源主要來源于越冬寄主植物和帶毒的種子。在生長季節,田間主要由蚜蟲傳染,使病害迅速擴展蔓延。蚜蟲傳毒是非持久性的,蚜蟲在病株上取食1~5分鐘後就能帶毒,轉移到健株上吸食1~5分鐘就可以傳毒,但是,如連續在健株上吸食,經20分鐘左右,就將它所帶的病毒全部傳完,即無繼續傳毒的能力。此時,如再回到病株上吸食,則又可恢復帶毒傳病的能力。由於在田間主要是由蚜蟲傳染,因而病害的發生與流行主要決定於傳毒蚜蟲的發生數量和遷飛情況。一切有利於蚜蟲發生和遷飛的環境條件,該病均易於發生和流行。一般雨水少而氣候較乾燥的年份,蚜蟲發生較多,發病往往比較嚴重。此外,虹豆地與有病的寄主植株相鄰,發病較多。豆田肥水條件差,管理粗放,株生長不良,發病嚴重。不同品種間抗病性也有差別,一般蔓生品種較矮生品種發病重。[1]

發生特點

此病主要由豇豆蚜傳花葉病毒(Cowpeaaphid-bornemosaicvirus簡稱CAMV)、豇豆花葉病毒(Cowpeamosaicvirus簡稱CPMV)、黃瓜花葉病毒(CMV)和蠶豆萎蔫病毒(Broadbeanwiltvirus簡稱BBMV)等4種病毒引起,可單獨侵染危害,也可2種或2種以上複合侵染。病毒主要吸附在豆類作物種子上越冬,也可在越冬豆科作物上或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播種帶毒種子,出苗後即可發病,生長期主要通過蚜蟲傳毒、植株間汁液接觸及農事操作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傷口侵入,進行多次再侵染。

病毒喜高溫乾旱的環境,適宜發育溫度範圍15~38℃,發病適條件為溫度20~35℃,相對濕度80%以下。發病潛育期10~15天,遇持續高溫乾旱天氣或蚜蟲發生重,易使病害發生與流行。

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豇豆病毒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間春、秋季氣溫偏高、少雨、蚜蟲發生量大的年份發病重。栽培管理粗放、農事操作不注意防止傳毒、多年連作、地勢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2]

寄主植物

寄主範圍很窄,在豆科植物以外就很少有其它寄主,幾乎所有寄主都在接種葉上出現壞死和褪綠斑. 不同的豇豆品種在症狀反應和症狀嚴重程度有很大差別.免疫、耐病和高感都有出現。在感病寄主上的症狀可以從幾近看不見的褪綠斑駁到明顯的花葉和葉片畸形,並導致生長弱小。

診斷寄主:

Vigna unguiculata (cowpea) cv. Blackeye Early Ramshorn,最初接種葉上出現能擴散的褪綠斑(直徑1-3 mm),三小葉上產生亮黃花葉,或在新葉引發逐漸加重的亮麗花葉症狀. 葉片畸形並且生長尺寸變小,在該種植物上不表現壞死。

莧色藜接種葉上為黃化局部枯斑(直徑0.5-1 mm)後變為壞死斑;系統症狀為嚴重的花葉,褪綠斑,畸形和皰斑。

繁殖寄主:

Vigna unguiculata (cowpea) cv. Blackeye Early Ramshorn是病毒繁殖及純化的良好病毒來源。

測定寄主:

菜豆Pinto栽培種(Phaseolus vulgaris cv. Pinto)和莧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是合適的枯斑寄主。對於枯斑寄主,菜豆Pinto栽培種是其首選,因為該寄主不能系統侵染, 並且病毒在病斑內的含量很高。

株系:

Chant (1962)認為來自於特立尼達和尼日利亞的甲蟲傳豇豆病毒可能是相關株系。Agrawal (1964)把5個分離物劃分為2個株系並把它們命名為黃化株系與強毒株系. 蘇里南的一個尼日利亞分離物和SB分離物屬於黃化株系.

蘇里南分離的一個Trinidad株系和兩個其它的株系都為強毒株系。Swaans & Van Kammen對這兩個株系進行了比較,認為這兩個株系是豇豆花葉病毒組的不同病毒。這裡指的豇豆花葉株系是指黃化株系,因為SB分離物被劃分為豇豆花葉病毒組的典型成員(comovirus group) (Fenner, 1976),所以豇豆花葉病毒一直被認為是指黃化株系。強毒株系專門有一豇豆重型花葉病毒(cowpea severe mosaic virus) 來指稱。

尼日利亞分離物和SB分離物在寄主範圍上很難區分,並且血清學上很相似 (Agrawal & Maat, 1964)。美國的分離物和SB株系也很難區分(McLaughlin et al., 1977)。雖然尼日利亞分離物和肯尼亞分離物在寄主範圍上有些差異,但是在血清學上的關係卻很近(Bock, 1971)。古巴分離物在寄主範圍上也不同,但沒有測過血清學(Bock, 1971),但它能夠系統侵染莧色藜,因此它可以劃分到黃化株系中去。Bruening (1969)從SB株系中分離到兩個自然出現的變種它們與上一代病毒不同之處是產生無RNA的粒子的量的不同。De Jager (1973)從SB株系中也分離到兩個自然出現的變種,與父代病毒不同的是,它們在早期能夠系統侵染豇豆。對病毒粒子進行處理或用亞硝酸提取RNA,突變體病毒能夠很容易得到,大多數這類突變體症狀減輕或病毒含量下降(De Jager & Van Kammen, 1970; De Jager, 1976; De Jager et al., 1977)。 Siler, Babcock & Bruening (1976)報道一個經過硫酸氫鹽處理得到的突變體株系具有非常特異的侵染特性。

危害情況

在菜豆(Vigna spp)上引起花葉病,導致葉片變小,花的數目減少.有報道稱產量減少達95%,但晚期侵染比早期侵染對產量的影響要小(Chant, 1960). Bock (1971)報道肯尼亞沿海地區大面積種植一種木豆品種,它是作為一種常年作物,但卻是一種易感品種,可能它是作為病毒的一種寄存植株。

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選用無病毒種子,建立無病毒種區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要措施,同時加強抗病品種的選育,是防治本病的基本途徑。選用抗病品種如紅嘴燕之缸28新疆8號等。重點加強肥水管理,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減輕危害。

②防治蚜蟲:在生長期間防治蚜蟲危害,當成株期前發現蚜蟲危害時,可使用25%阿克泰水分散劑10000倍液、3%啶蟲眯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藥劑噴霧。

③種子處理:種子在播種前先用清水浸泡3~4小時,再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種20~30分鐘,撈出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播種。這樣可以去除粘附在種子表面的病毒。

④藥劑防治:可用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0.5%抗毒劑1號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淨5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500液,或20%病毒寧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1.5%的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等藥劑噴霧。每隔5~7天噴1次,連續2~3次。


相關視頻

直播豆角病毒


豇豆結豆中期怎麼修剪?怎麼養護?才能讓它持續結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