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赖惠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赖惠川(1887~1962)名尚益,字惠川,以字行,号颐园,一作芸园,别署闷红老人台湾嘉义人。是台湾当代嘉义地区颇负盛名的传统汉语诗人

生平

光绪十三年(1887)生。先世为明遗臣,随郑成功入台,屯垦于嘉义公馆庄一带。其祖时辉助平戴潮春之乱有功,赏戴蓝翎;至其父叔兄弟五人,皆登科甲。惠川兄弟七人,行四,家学渊源,雅工词赋。系嘉义玉峰吟社、小题吟会之社员,并被聘为鸥社顾问。诗作甚多。民国五十一年去世,年七十六。

文学作品

他的文集《闷红馆全集》[1]共收有《闷红小草》(1950年)、《闷红词草》(1950年)、《闷红墨屑》(1957年)、《闷红墨渖》(1958年)、《闷红墨馀》(1959年)、《闷红墨滴》(1959年)、《增注闷红咏物诗》(1960年)、《续闷红墨屑》(1961年)共8部作品,总计诗4253首,词174阙,曲词100首,其中竹枝词的创作数量、同题诗的写作篇幅,皆是中国大陆台湾文学史上历代文人最多的,同时也是第一位出版个人咏物诗别集的文人。 《闷红馆全集》中,专门描写台湾风土民情的《闷红墨屑》842首竹枝词展开相关研究。在对《闷红墨屑》的版本进行初步校勘后,便按照民俗学分类法,将《闷红墨屑》竹枝词分成“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三类,择取各类之中兼具文学想像性与历史文献性的诗作,逐一条列讨论之,并征引相关文献相互印证。“经济民俗”包括生产民俗、消费民俗两项,反映台湾物质文明的急速变迁。“社会民俗”包括族群伦理、节庆娱乐、生命礼俗三项,反映台湾社会民俗从“社区人”演变成“社会人”的发展趋势。“信仰民俗”包括神鬼信仰、巫术、民间俗信与乡野传说三项,反映台湾民间信仰结合个人功利与族群功利的内在规律。经由分类讨论与统计结果可知,赖惠川《闷红墨屑》842首竹枝词的具体价值在于内容题材广阔,无所不包;明郑清领日治、战后四个时期的涵盖;地方性、全台性、世界性三种空间视野;汉人原住民、外国人、自然界万物的面面观;闽南语日语英语互相活用;大量将本土谚语歌谣、乡土词汇自然融入诗中。 《闷红墨屑》被誉称为一部“台湾风物志”、“台湾民俗大文献”、“台湾三代人文变迁史”,赖惠川被誉称为“末世之漫画师、魔术师”、“社会风情诗人(poet of manners)”。


对外连结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