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贝采利乌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采利乌斯
国籍 瑞典
别名 Jöns Jakob Berzelius,
职业 瑞典化学家、伯爵
知名于 在发展化学中作出重要贡献
知名作品



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瑞典语:Jöns Jakob Berzelius,1779年8月20日-1848年8月7日),又译柏济力阿斯、贝齐里乌斯白则里,瑞典化学家、伯爵,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在发展化学中作出重要贡献,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以氧作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原子量;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

他首先提出了用化学元素拉丁文名称的开头字母作为化学元素符号,发现了硒、硅、钍、铈等元素,他与约翰·道尔顿、安托万·拉瓦锡一起被认为是现代化学之父。毕业院校 乌普萨拉大学 主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

  • 1806年第一个提出了有机化学这一概念,以区别于无机化学。
  • 1812年提出“二元论的电化基团学说”,
  • 1830年发现同分异构现象。

但是他曾经提出以生命力的存在解释有机物的形成(活力论),后来被一系列的有机合成(如维勒尿素合成)事实证明为错误。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

简介编辑

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1779—1848),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倡者量子化学大师。在发展化学中作出重要贡献,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以氧作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原子量;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发现和首次制取了硅、钍、硒等好几种元素;首先使用“有机化学”的概念;是“电化二元论”的提出者;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并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为十九世纪一位有名的化学权威。

生平

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东约特兰省(&Ouml,sterg&ouml,tland) 的一个名叫威菲松达(V&auml,versunda) 的小乡村里。贝采里乌斯的父母都是农民。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2岁的妹妹改嫁给了一位牧师。

两年以后,贝采里乌斯的母亲也去世了。幸运的是,自己已经有5个儿女的继父对兄妹俩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牧师并不富有,但不久他仍然尽力筹措了相当大的一笔钱,为7个孩子请了一位博学的家庭教师。

在家庭教师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同时,牧师还非常注意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经常专门为了教育的目的而带领他们去郊游。小河边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在游水吐泡,小虾、小蟹在鹅卵石中钻来碰去。小河边一年四季的景物各不相同,对孩子们来说,沿着小河旅行无疑是一场非常有吸引力的游戏。贝采里乌斯更喜欢这种旅行,尤其是继父经常对他观察事物加以指点与帮助。渐渐地,他开始全身心地爱上了大自然,有时他就躺在河边软软的草地上,仰望着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他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

  • 1793年,14岁的贝采里乌斯进入了林彻平中学。对于那些繁杂的社会科学课程,他学习并不十分努力;但对自然科学课程,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经常搜集各种植物、动物的标本,还喜欢去打猎。在一位刚从西印度群岛作学术旅行回来的新博物学教师的指导下,贝采里乌斯开始对林彻平地区的动植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整个中学阶段,他给老师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天赋好、志向广泛但脾气很急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后,贝采里乌斯希望能够继续深造,继父同意了他的要求。
  • 1796年9月,17岁的贝采里乌斯来到乌普萨拉――瑞典古老的大学城。随即他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了乌普萨拉大学的学生。由于继父无力为他提供更多的资金,所以他的生活相当艰苦。为了能使自己的生活状况有所改观,贝采里乌斯就去给别人当家庭教师,虽然收入相当微薄,但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却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热爱劳动的品格。为了给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的孩子上课,贝采里乌斯又开始自学法语、德语和英语,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自学经历,所以这些语言方面的知识在他后来利用多国语言研究各种学术著作中起了很大帮助作用。
  • 1798年秋天,大学生贝采里乌斯获得了一笔奖学金,这样他就有了较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必为了生计东奔西跑了。很快,他通过了自己的本专业――医学哲学的考试。直到这时,贝采里乌斯对于自己以后毕生所从事的事业――化学,还没有多大兴趣。

最终促使贝采里乌斯将他的精力用到化学方面的却是一次考试。在大学三年级的一次各科考试中,他的化学成绩排在了全班的最后,要不是其他学科成绩优良,他就很可能被开除了。从此以后,不甘居人后的贝采里乌斯开始主动地学习化学。此时,这位年轻人开始研读德国化学家吉坦尼尔的教科书《反燃素化学基础原理》。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教科书。贝采里乌斯后来回忆道,正是研读了这本书后,他对于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

那时,拉瓦锡的氧的学说正深入到化学理论当中并开始代替过时的燃素论。在燃素论与拉瓦锡学说的拥护者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辩论。在瑞典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还是燃素论,贝采里乌斯的老师们都是信奉旧观点的,而他们的这位学生则接受了拉瓦锡的学说。贝采里乌斯在实验室里制备了大量的氧,经常当着同学们的面进行在氧气中燃烧各种物质的实验。对于这些同学来说,这是使他们认识拉瓦锡氧的学说的最早实验。在不断的实验中,贝采里乌斯更加深了对化学的兴趣。

在当时的乌普萨拉大学,化学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也很少有哪个大学生想要专门献身于这门学科之中。但贝采里乌斯此时已深深地爱上了化学,并开始努力解决自己在研究某些化学现象时出现的难题。

  • 1799年的暑假,他是在一家玻璃店里度过的,在那里他向一个意大利人学习了焊接玻璃和制造玻璃器皿的技艺。这项对于实验室工作极为重要的技能,在以后总是令他的学生们感到惊叹不已。这一年的冬天,他给麦地维矿泉水产地的一位医生当助手,

1800年冬,贝采里乌斯对麦地维矿泉水进行了化学分析,并以此作为他学位论文的题目。 这时候,在电学方面,意大利人伏特发明了能产生持续电流的伏打电池。很快,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贝采里乌斯也制造了一个伏打电池,并用来研究电流的生理学的和医疗的效用。利用这一装置,他成功地使一位残疾人的一只病手恢复了灵活性。对这些实验的体会成了他博士论文的基础。

  • 1802年5月,贝采里乌斯在乌普萨拉大学进行了公开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因而完成了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所需的一切。同一年,瑞典皇家医学会任命了刚满23岁的贝采里乌斯为斯德哥尔摩医学院医学和药学讲师。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 1807年,28岁的贝采里乌斯被任命为化学和药学教授。此时他所任教的医学院医疗系只有三个教授,因此,每个教授要开好几门课。贝采里乌斯开的是医学、植物学和药学的课程,不久以后他又开了化学课。在一开始,他的药学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来听他的化学课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化学教授们讲课时只注重口头讲述而通常不进行任何演示和实验。这种化学教学法在许多大学中是有传统性的。只用口头评说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却不作化学反应的直观实验,不仅对于讲授来说是很困难的,就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样抽象的化学课也是十分枯燥难懂的。因此化学课不受欢迎也就可想而知了。

贝采里乌斯力图改变这种局面。他在讲课中大大增加了实验次数,把直观的化学实验引入了课堂教学之中。不久,他上化学课的教室就逐渐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学生。他的这种化学教学法也很快被其它许多大学所采用。在进行紧张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贝采里乌斯也积极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 1802年,他进行了电化学的研究,
  • 1803年2月,他将研究成果总结成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包括了贝采里乌斯以后提出的电化学理论的全部基本原理。同一年,贝采里乌斯与本国化学家赫新格尔在进行化合物分解的研究过程中,共同发现了化学新元素铈,同时也精确地测定了这种新物质的性质。就这样,在此以前默默无闻的24岁的雅各布·贝采里乌斯在化学界出了名。

期刊书籍

  • 1806―1818年,贝采里乌斯与赫新格尔编辑出版了期刊《物理、化学和矿物学丛刊》,这本刊物在物理学、化学界的影响日益加深,贝采里乌斯也经常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自己的各种研究成果。
  • 1806年,贝采里乌斯自己动手编写了生理化学教科书。就在这一年,他第一次把“有机化学”的概念引入了教学之中。
  • 1808年,他着手编写了《化学教科书》一书,这是日后许多国家的几代化学家都学过的一部教科书,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献。 *1807年开始,在以后的6年中,他还进行了测定各种盐、酸、氧化物与其他物质组成的基础的研究。由于贝采里乌斯对科学界与教育界的贡献巨大,
  • 1808年,他被选举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1810年又被选举为瑞典科学院院长。工作繁重的贝采里乌斯对于这种种的荣誉并没有看得太重,他依然脚踏实地地进行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贝采里乌斯非常注意了解世界各国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他积极与外国科学家们进行不断的联系,这进一步扩展了他科学观点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在科学活动的初期,他就已经同许多著名的学者,比如法国的贝尔托勒、英国的戴维等人建立了通信联系。

  • 1812年夏,贝采里乌斯应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戴维的邀请,访问了英国皇家学会,通过戴维的介绍,他还结识了学会的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以后的5个月中,贝采里乌斯与戴维进行了共同的化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共识,并且互相纠正了对方的一些错误观点,进一步加深了他与戴维的学术联系。
  • 1818年春天,贝采里乌斯由于过度疲劳而生病了,医生和朋友们都建议他能够暂时停止化学研究,到外国进行旅行疗养。他听从了劝告,作了长时间的出国旅行,访问了英国、法国、瑞士和德国。旅行期间,他又结识了欧洲的许多大学者。他在法国巴黎呆了10个月,与法国学者们相互交流了研究课题,贝采里乌斯从中得到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启示。
  • 1820年10月,他回到了斯德哥尔摩,又开始了新的科学研究。此时的贝采里乌斯,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他研究的范围极广,化学上的大问题几乎没有一个没有参加研究过。

为了更好地总结当时科学的发展情况,

  • 1821年开始,他着手出版《物理、化学进展年报》。直到他逝世,年报一共出版了27期,这些年报是19世纪上半期有关化学、物理学和矿物学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文摘性刊物。

贝采里乌斯在着手出版年报时,还给自己提出了广泛宣传科学成就的崇高目标,他认为,他的努力将一定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并有助于增进人民的福利。他在年报第一期中以科学院的名义写道:“靠这些关于科学的论文或报告的继续出版,国家的知识阶层就有可能达到它的最终目的――这就是更进一步地认识人类知识的进步,更加重视实用科学的研究,从而更广泛地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的、有利于劳动者的技艺和工艺中去,这样就一定能够促进生产的繁荣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贝采里乌斯给自己提出的第二个任务是,通过这个文摘性刊物把各国科学家的力量联合起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他指出,年报的出版不仅有利于对已作过的工作进行总结,而且还可以针对某个新的课题进行研究。 《年报》一共出版了27期,每期都是厚厚的一本,最多的一期达到800页正文。在编辑《年报》时,贝采里乌斯不仅仅只是摘录浩繁的科学论著,他力求把其中对科学发展最重要的论著挑选出来。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从科学园地中采摘的果实,正如同农人的收获一样,常常是工作、幸运与有利的机遇的共同产物。与前者有联系的只是在日常中收集事实,所以科学向前推进总是缓慢的。科学有时也会迈出比平常大的步伐,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步伐都是很好地利用了机遇的结果,有时也是罕见的天才的出色研究的结果。像爱尔斯捷特发现的电磁效应;纪比克研究的热电现象;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旋光;密克尔力特发现物体的同晶现象;德伯莱涅尔发现铂具有在常温下引起气化合直至发火的性质……这一切都是科学迈出的极为罕见的巨大步伐。”

发现元素

Beicaili3.jpg
  • 1807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医学系需要一位能教化学的讲师,他去申请立刻被录取。贝采利乌斯才知道他无意中发现的新元素,是一件很重要的学术成就。
  • 1808年,他为学生写了一本化学课本,一改再改,十五年以后才拿出去出版,这本书后来被译成法文、德文、英文,在欧美各大学广被使用。
  • 1808年,贝采利乌斯分析血液,发现血红素含铁,又分析各种食物,发现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因此他建议多吃菠菜可以增进体力,并促进血液的产生。这个研究成果当时被很多人讥笑:菠菜是绿色的,血液是红色的,吃绿色的怎能补红色的?贝采利乌斯没有争辩什么,他继续研究生理代谢的化学反应。他不知道他已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学科生理化学。
  • 1805年,他写道:人类大脑的功能是大自然界最大的奥秘,许多化学作用参与其间,只要有一个化学作用出问题,人就会疯掉;每当解开大脑中一个小小的化学反应,就是我迈向认识上帝的一大步。

不久,贝采利乌斯提出:导致肌肉的酸痛是乳酸,不是醋酸。他又发现乳酸有光学上左旋与右旋的差别,这种分子有一样的分子式,但有不同的排列结构,他就称为同分异构物(isomerism)。

  • 1817年,他在冶铅矿炉的地下残渣中,分析出一种新的元素,他命名为(Selenium),这个字的原意是月亮,因为硒是从矿渣中区分出来的,如同月亮是从地球分出一般。后来他又从挪威南部勒峰岛上所产的黑色花岗石中发现一种新元素,就为其取名为钍(Thorium)。
  • 1818年,贝采利乌斯提出他最有名的研究成果原子量订定。当他研究各种元素的氧化物时,发现各元素有一定的重量、比例去组成各种不同的物质,他以每摩尔的氧原子有十六克重为基础,定出四十五种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 1826年,他以拉丁文订下各种原子的符号,并且排出原子量表,这是最早的原子量确定与其周期表。为什么化学元素要用拉丁文?贝采利乌斯认为:日常用字会随时间而改变其用词的涵义,非口语的拉丁文反而能留下原来的涵义。

晚年生活

贝采利乌斯毕生专心致力于科学事业,他56岁才初婚。他的妻子伊丽莎白(Elisabeth Poppius) 当时年仅24岁,是瑞典国务大臣波皮乌斯( Poppius)的一位千金,婚前贝采里乌斯被授于男爵爵位,结婚时,他们举行了豪华的婚礼。政府官员、科学家、社会名流以及他的学生们都来向他们表示祝贺。婚后,贝采利乌斯继续埋头于科研工作。他一边在大学里讲课,一边呆在实验室工作,并抽空编写《年度述评》

1836年,他还在《物理学与化学年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化学反应中使用的“催化”与“催化剂”概念;又是他,1841年第一个提出了“同素异形”的术语。

即使贝采利乌斯的化学成就已经名闻国际,但是他在经济上还是非常的拮据。他长期居住在一间地下室里,房间已经够小了,还不时有些学生来与他讨论功课,晚上太晚了就借睡在客厅里。贝采利乌斯睡觉时鼾声很大,不过这些学生习以为常。贝采利乌斯的妻子波比尔(ElisabethPoppius),是他教会牧师的女儿。

当新娘子蜜月归来,随即发现丈夫的家几乎是座乞丐屋,二十多个学生睡卧在每个角落,未清的碗盘、衣服高高地堆叠着,一对新人得一同动手清理。 这对夫妻后来没有孩子,他们就把学生当孩子养。这些学生中有好多日后成了杰出的化学家,例如第一个合成尿素的维勒(Wohler)、在铁矿中发现新元素(lithium)的亚维森(Arfwedson)、发现新元素钒(vanadium)的沙弗斯顿(Sefstrom)、发现新元素(lanthanum)的孟珊乐(Mosander)、发现新元素钬(holmium)与(thulium)的尼尔逊(Nilsson)等。

贝采利乌斯写道:在我的眼中,学生比任何成就更重要。至于我,我只要睡醒时看到头上有天花板,脚下有地板就满足了。

贝采利乌斯晚年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说道:我对上帝充满了感恩,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一个男人。他死于一八四八年八月七日。由于长期紧张地工作和经常接触有毒化学药品,贝采利乌斯的健康遭受很大损伤,积劳成疾,于1848年8月7日,在斯德哥尔摩病逝,享年69岁。瑞典科学院和瑞典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个人成就

贝采利乌斯著有《化学教程》(2卷,1808~1812)和《电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比例理论》(1814)。

贝采利乌斯还是一位化学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化学人才的培养。他曾编著化学教科书共三卷,

1816年初版后不久,即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在贝采利乌斯生前,该书在瑞典曾印行过五版。它是一部最完整、最系统和最通俗的化学教科书。在长达30多年间,成千上万的青年化学家们都读过该书。

贝采利乌斯以其广博的知识和正确评价实验数据的洞察力吸引着科学家们。他总是不断地改造旧方法,创造新方法,并且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所有成就都写迸教科书里,给青年学者们铺成了前进的坦途。

维勒等一大批化学家都曾师承于贝采利乌斯,他是当时国际上公认的化学权威之一。

主要著作

Beicaili2.jpg

1、《化学教程》

2、《生理化学》

3、《年度述评》

4、《电的化学作用和化学比例理论》

相關影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