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坎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茄青椒

 

 

 

赤尾屿,亦称赤屿、赤坎屿、赤尾山、赤尾岛、赤尾礁,中国固有领土,日本称所谓“久米赤岛”、“大正岛”。赤尾屿位于台湾附属岛屿之钓鱼岛列屿的最东端,面积只有0.195平方千米(约合292.5亩),大致相当于27个足球场那么大。

清代册封琉球使李鼎元在出使琉球国(日本冲绳)时,路过赤尾屿(赤尾屿为古代中原王朝自海上入琉球国的必经之地),在其所撰《使琉球记》中详细记载了赤尾屿的形状:“赤尾屿,屿方而赤,东西凸而中凹,凹中又有一峰。”

地理位置

赤尾屿(Chìwěi Yǔ)是钓鱼台列岛最东端的岛屿。赤尾屿位于钓鱼岛东约110千米处。该名称为2012年3月3日国家海'斜体文字'洋局公布的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 [2] 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4°34′09〞~124°33′50〞度,北纬25°53′54〞~25°54′06〞度,面积为0.195平方公里。

赤尾屿亦称赤屿、赤坎屿、赤尾山、赤尾岛、赤尾礁,属于中国固有领土。

基本组成

在中国台湾岛东北部183公里的东海海域内,与琉球群岛之间隔2000米以上的深海沟。是中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其中钓鱼岛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由火山岩组成。

发现过程

春秋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最早留下了中国人发现钓鱼台列屿的记录。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所谓“列姑射”是指无人居住的海山岛屿,按照道家的说法,这种无人岛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在海河州中”是指北赤道洋流内的黑潮流带,按今天的海洋地理学,知道黑潮流带是海中一个最强大的海流,他的宽度约30海里至60海里,相当于一千条长江那么大的洪流,这条洪流从台湾岛的东侧,宫古八重山群岛的西侧中间一直流向日本的八丈岛。所以,“列姑射”之中的钓鱼屿、黄尾屿正好在黑潮流带的左侧,只有赤尾屿在流带中间偏左部位,证明《山海经》所说的“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是指钓鱼台列屿,是中国先民最具有权威性的确确实实的发现,只是每一个岛山尚无正式名称。

又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姑射国在海中,属[燕],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就是指的姑米山“国”。彼时乃是一个小岛“国”,在政治关系上属燕,就象“倭属燕”一样。所谓“列姑射西南,山环之”,就是指“钓鱼台列屿”各岛之 “西南”所存在的宫古八重山群岛,该群岛在海上之分布确实形成环列之状。这条“姑射国在海中,属[燕],列姑射西南,山环之”,与前项“列姑射,在海河州中”之记录,具有很强的互证互补之价值,可以进一步证明,中国先民的东海探察是全海域的,包括了“黑潮”流带两边的海山岛屿,也包括了琉球列岛以东的北太平洋内的诸海沟,即《列子》所说的东海之大壑。

其他记载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直至明清两朝,在历次经营和开发东海、东鳀,及招谕琉球(夷洲、流虬、流求、瑠求)的军事探险行动中,都自然地和必然地要勘察水道所经过的海山岛屿,计算往返航海程次,这是中国发现、命名和经营中华海山,诸如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名岛屿(包括钓鱼屿、橄榄山、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并澎湖列岛等,最合乎天理、地理和人文情理之根据。

东鳀是中国先民经营台湾之初最准确最形象的命名,所谓鳀是指大鲇鱼,鲇鱼头大尾小,背部青黑色,形象地描绘了台湾岛的岛形。汉代,东鳀人及东鳀壑两边“二十余国”以时向汉帝国称臣纳贡。魏晋时代,东鳀人“于时东鳀即序,西倾顺轨”,表明继续归向大陆王朝政权并进贡。三国·吴大帝时代,曾经派“甲士万人”征夷洲和亶洲,所谓夷洲是指琉球本岛,亶洲是指日本国的四国地方,表明中国人最早开辟了由中国的浙江通往琉球和四国的水道。

三国

公元230年(吴大帝黄龙二年)“吴大帝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冶)县人海行,亦有遇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摘自《三国志·吴志》

隋朝时期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海师(航海专家)何蛮等奏,每春秋二时,天晴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琉球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福州)东,水行五日而至。……大业三年,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海师何蛮言之,遂与何蛮俱往,因至流求。遥观地界,于波涛间蟠旋蜿延,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嗣后改名流求,故唐宋之史皆曰流求)”。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明年,炀帝夏令(朱)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 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见之曰:此‘夷邪久国’ 人所用也。”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 “大业三年(607年),(陈稜)拜武贲郎将,后三岁 (609年)与朝请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当为潮州水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泛海击流求, 月余而 至。”“又,帝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流求)。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 鼊(读GouBi)屿,又一日便至流求国。”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 “正月,……己丑(二十七日)倭国遣使贡方物。二月乙巳(十三日),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口(一说一万七千口),颁赐百官。”

宋朝

福建地区的地志明确记载湄洲岛正对琉球,海道出东海行二日乃至高华屿,证明当时南宋朝所属的“山川”已把高华屿即钓鱼屿纳入福建的管辖之下。

元朝

曾数次派水军前往琉球进行招谕活动,最终建立了友好来往关系,琉球国王派遣官生进国子监读书。从而为明初建立稳固的中琉宗藩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

1372 年(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派特使杨载前往琉球,宣谕明朝皇帝的诏书,引领琉球国王派遣的使臣来大陆向明朝政府称臣纳贡。从明初一直到清末,中琉两国建立了长达500余年之久的最亲密的牢固的宗藩关系,琉球的二十四代国王皆由明清两朝政府分别派遣册封使前往主持册封仪式,宣读祭奠先王、委任国王的诏书,颁发国王印信。

琉球国王去世之后,其继承人称为世子,由其陪臣共同“保结”,经明清两朝礼部核实并颁布皇帝册封诏书之后才可以正式称为国王。琉球国的内政实行自治,自为声教,中国政府不予干预,只对其外交和国家安全给予保护和监督。

所以,在中国明清两朝政府和琉球王国政府的正式交往中,已牢固地确立了明清两朝的宗主国地位和彼此的疆域界限。明朝政府为了防倭御寇,曾数次派遣水军清剿倭寇,并驻守琉球大洋,整个琉球海域完全掌控在明朝政府水军的管辖范围之内。

所有从中国东海沿海到琉球海域经过的中华海山,包括钓鱼屿、橄榄山(今俗称南小岛、北小岛等名)、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即钓鱼台列屿,均在中国军事卫所的管辖范围之内。而琉球国所属的海山岛屿,处处都留下了明朝官商军民人等的历史足迹。琉球所属岛屿的最原始的名称都留有明朝人命名的痕迹,并被西洋诸国所绘的中国沿海地图所沿袭,一直沿用到日本吞并琉球以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