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長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趙長城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

赵长城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赵在邯郸境内沿漳、滏之滨修筑的南长城,邯郸境内遗迹尚未发现。赵长城為中国战国时期修建,为赵国所筑,分为南北二段。

歷史概述

時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相互争霸各自设防,先后修筑长城以为互相防卫。这些长城的位置根据各诸侯国家设防的需要,或南或北,或西或东,布满了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从这许多长城的分布上也正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相互争战的历史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虽然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除一部分作为万里长城的基础之外,大多已下令拆毁,保存的遗址不多。但是它们对于研究早期长城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等情况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称赵武灵王长城

赵长城,为赵武灵王时所筑,故也称赵武灵王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这道长城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它起于代,沿阴山西行,止于高阙。

赵长城的具体走向,是由河北省宣化境内,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兴和县而后走辉腾梁山、大青山南麓,经乌拉山而直趋狼山。从在内蒙古境内的实地考察看,也是这样:赵长城自兴和西行,经察右前旗、卓资县至呼和浩特北,沿大青山到达包头,再越昆都仑河乌拉山进入后套平原,然后趋于狼山之中。其遗迹断断续续,时而以山陵为屏障,时而又穿入深山峡谷之中,逶迤曲折,甚为壮观。

規模

赵长城大约是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公元前300年)之间即赵雍倡导“胡服骑射[1]之后修筑的。这道长城大都是夯土建筑,赵长城自兴和县的台基庙乡向西北伸进,经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三成局乡、高凤英村北,继续向西北延伸,直至卓资县的东边墙村,这段长城全部是夯土建筑。在位于集宁市西北的高凤英村北一公里,也就是集(集宁)中(察右中旗)公路12公里处,东西走向的赵长城与公路交叉呈“十”字形,这里的长城遗迹为黑沙土夯筑墙,高2~3米,宽4米。卓资县境内的长城,由哈达图乡东边墙村进入,经过油葫芦湾村北,依傍辉腾梁南麓而行。这段长城遗迹,绝大部分已被摊平,变成公路。公路骑在长城脊上,一直向西延伸到马盖图乡官家坝村。而未被公路占用的,其遗迹则清晰可见。在油葫芦湾村北的长城内侧,还建有一座城堡,俗名城卜子。该古城为方形,长宽各142米,城堡东墙残高1.3米。在长城附近地面还残留着许多陶制绳纹残片。此城应是守卫长城的驻军遗址。在该古城北,有一座骑在长城上的墙台,方形,高1.4米,长宽各17米,土筑,是用辉腾梁洪水淤积下来的黄黑色土交叠而成,共夯筑13层,每层厚约10厘米。这座墙台是供守边戍卒瞭望和作战用的。

參考文獻

  1.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人間福報,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