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连城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连城拳福建省连城县的汉族传统拳术。明洪武年间(公元一三八五年),南田(连城县隔田村)黄氏千七郎公之妻张氏四娘,与本县巡检张绣是河南同乡,素为戚谊之交。巡检张绣任职届满,请张四娘的长子黄张生挑运行李随其回河南,到河南后,张绣便推荐黄张生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孙三位僧人为师,练习少林诸般武艺达三年之久。虽时间有限,但黄张生依然学得三位师傅的精髓要领。黄张生返回家乡后,将其所学尽数教授给族人,因此隔田武术得以沿袭不衰[1]。后经黄观杰等人在实践中删改后精益求精,使武术套路更加精炼、充实完善。

简介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一六六零年),拳师黄思焕前往浙东经商,结识宗人黄百家,他不仅精通少林拳法,还精通阴阳内家拳。当时还与其师傅王征南结为莫逆。数年来,三人经常相互切磋武艺,黄思焕深得二位师友的悉心指教,因此造诣更深。回家后,再经勤学苦练,取其长舍其短,遂成为别具一派的《连城南田拳》。黄思焕在康熙年间,因练功所需而铸造了一把大关刀,大关刀连柄长四米、刀梢长六十六厘米、刀柄粗八厘米、刀柄相连均由铁铸成,重约二百斤。后辈习武之人大都无法舞动。唯有黄思焕的第八代孙黄肇疑年轻时可以把弄。黄肇疑身高一米七八,年轻时为了生计,经常肩挑三百斤来往连城与南平之间,为盐商贩运食盐。故后辈习武之人中唯黄肇疑可以把弄大关刀。

隔田村地处僻壤,一向缺少娱乐场所,每逢天或晚饭后,只有在习武厅内,提枪弄棍,以此为乐。若人数多时,便敲锣打鸣钹,举起狮头舞动狮身,哄然而戏。村民习武之风,可谓甚之又甚!族人奉列祖前辈的告诫:隔田武术架势沉宏、防守严而不疏、不易被人所伤害,若遇人挑衅,先以谦让为恭,倘若一犯再犯,亦可自卫。强调尚武先立德,倘若伤人,应负责为人医治。此乃隔田人未学武先立德习医的原则。这也是隔田村黄宗盛、黄宗耀、黄冬年等骨伤科名医的医术由来。

连城南田拳经过历代黄氏前辈如文祥、士昌、登有、庵佬,现代有湖佬、鹤林、俊登、俊保、宗镜、肇筹、奎祥(现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等人的创新,成为今日之《连城拳》,流传颇广,曾经流传上杭、长汀、龙岩、清流、宁化、永安、三明、明溪、沙县等地,还流传至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民国初期还流传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2],深受赞誉。

一九五六年秋,县政府组织隔田村的武术狮班,到福州参加全省武术表演,得到全省武术界与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并上报授予《隔田武术之乡》的称号,这是隔田村号称武术之乡的由来。一九五八年,中国《体育》报社,《中国体育》杂志还专门派人到隔田村采访,发表《体育之乡》的专题报道。一九六一年七月,省委安排黄奎祥、黄清祥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武术比赛,获棍术第一名、南拳(连城拳)第二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隔田村武术活动受到冲击。存放于祖祠的狮头、大刀、钩刀、钯头、铁尺、双刀等练武器械,被视为“封建遗产”。遭红卫兵焚销。世代相传的武术典籍《南田武谱》和保存了三百多年全国罕见的大关刀也在劫难逃。七十年代,两块二百余斤的练功石与石锁皆不翼而飞(九十年代练功石已寻回)。武术活动被迫停止。

文化大革命后,停办已久的隔田武术狮班得以重组。一九七七年六月,福建省武术比赛大会在隔田村举办,参加的单位有龙岩、厦门宁德、三明、建阳等七个地区的代表队。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共产主义青年团龙岩地区委员会和龙岩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在连城文川乡隔田村和长汀县庵杰乡联合召开全区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一九八三年,在县体委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了《连城武术协会隔田分会》,隔田武术得以新生,涌现出许多的青年后辈,在老前辈的指导下,为弘扬隔田武术作出了不懈努力,多次参加由省、市举办的武术比赛并获奖。

视频

连城拳相关视频

传统武术 连城拳 (福建)
文化遗产-5连城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