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连续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连续波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独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只有中国由于其民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与同化性而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这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2]被广泛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一直发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名词解释

激光器以连续方式而不是脉冲方式输出的波。

连续波雷达

发射连续波信号的雷达。信号是单一频率的或多频率的,或者频率是经过调制的(频率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变化)。非调制(单一频率)连续波雷达能对相当距离范围内的具有任何速度的目标进行测速,而脉冲雷达只有采用相当复杂的技术才能具备这一性能。因此,连续波雷达容易区分活动目标,适合于检测单一活动目标。连续波雷达的主要缺点是信号泄漏(发射信号及其噪声直接漏入接收机)和背景干扰(近距离背景的反射)。

介绍

单频连续波雷达能对目标测速,但不能测距。多频连续波雷达能测距,并且能够分辨出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调频连续波雷达能测量目标的距离和速度,但只适用于单个目标。由于连续波雷达的发射和接收系统两者之间隔离比较困难,应用受到限制。连续波雷达主要用于多普勒导航、测速、测高、近炸引信、导弹制导、目标搜索跟踪和识别、目标指示、战场监视,以及隐身飞机的形体研究等方面。国外从60年代 开始装备连续波雷达。到80年代,这种雷达基本上都采用固态电路和微处理机,具有多种工作方式、抗干扰能力、自检能力和抗核辐射能力。例如,美国的AN/APN-231连续波多普勒导航雷达于1984年研制成功交付使用,装备在EA-6A 电子路飞机上,与飞行姿态控制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搜索雷达、电子战系统及其他飞行仪表结合,构成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英国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连续波多普勒导航系列雷达,将微处理机技术应用于跟踪控制器中,功能有很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抑制波干扰能力和抗电子 侦察能力。美国的地面连续波雷达居世界领先地位,用于隐身飞机形体研究的HIREE雷达、RTVS炮兵跟踪雷达、386 型地面监视雷达等,都是80年代较先进的连续波雷达。

技术优势

低功耗和小型化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连续波战场侦察雷达的峰值发射功率在百瓦以内,对中型地面车辆的最大作用距离可达50 km,可满足中近程战场侦察需求。而在同等探测威力下,脉冲体制战场侦察雷达至少在数kW量级。因此,连续波战场侦察雷达属于典型的低功耗装备。尽管仅相差一个数量级水平,但在功耗敏感或电力保障困难的应用场合,连续波战场侦察雷达尤其适用,例如单兵携行或者工作于偏远边境和孤立岛礁。同时系统低功耗意味着设备发热量低、部件寿命长,更加利于小型化和可靠性设计。这对于边境和岛礁环境下的维护周期长和无人值守等需求极为重要。

低截获和抗干扰

连续波战场侦察雷达发射功率低,具有天然的能量低截获优势。而低截获通常是抗干扰的重要前提。国外典型的低截获体制雷达,均采用了连续波体制,而另一方面采用大时宽信号,更利于调制宽带波形,实现信号低截获。例如采用伪随机码调相波形的连续波战场侦察雷达,发射与通信信号类似的扩频信号,使得雷达侦收机难以实现信号分选。

低慢小目标检测

低慢小目标的检测一直以来都是雷达探测领域的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尤其在低空和超低空目标探测方面,来自小型无人机的威胁越来越多。低慢小目标的检测的难点来自两方面:首先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小,不利于雷达探测;其次目标受地物杂波遮蔽,不易分辨。而连续波雷达在两方面具备优势,首先在同等功率条件下,连续波雷达照射目标的积累时间更长,得到更大信噪比增益。其次,连续波雷达发射信号无时宽限制,多普勒频谱分辨力高,以伪随机码调相连续波雷达为例,其多普勒分辨力可达几赫兹量级。在严重地杂波环境下,通过多普勒高分辨能力,并结合超杂波检测技术,可实现低慢小目标杂波下可见,而不引入杂波导致的虚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