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迦拿的婚礼 (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迦拿的婚礼 (油画)
图片来自基督教论坛报

迦拿的婚礼》(也译作加纳的婚礼,英文:The Wedding at Cana)是一幅意大利画家保罗·委罗内塞创作的油画,内容取自圣经故事,描绘圣子耶稣被邀请去参加一场婚礼,但喜宴上一早便用光了酒,耶稣施行神迹,把水变成酒的故事(约翰福音2章1-12节)。这幅作品是在文艺复兴全盛期(1490-1527)的大幅(6.77米×9.94米)油画,因此《迦拿的婚礼》是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最宽敞的油画(67.29平方米)。

《迦拿的婚礼》为矫饰主义油画,内容包含许多艺术家的影响,例如莱昂纳多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特别是早期的画作。文艺复兴全盛期强调理想的比例、平衡、美学。

保罗·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礼》具有紧张和不稳定的风格来描绘迦拿的婚礼[1][2]

画作鉴赏

最能显示委罗内塞艺术成就的是他的一系列利用圣经题材描绘的宏大、热闹的宴会场面的作品。

《迦拿的婚礼》就是其中的一件。这幅画是画家为意大利圣乔尔乔·马乔里修道院创作的大型装饰画,画的内容取自《圣经》故事,讲的是耶稣圣马利亚以及使徒们在约旦河畔的迦拿这个地方遇到一家人家正在举办婚宴,主人邀请他们一起参加,婚宴上大家饮酒欢庆,后来酒喝光了,耶稣将坛中的水变成了葡萄酒,大家又继续喝酒欢乐。和《利未家的宴会》一样,委罗内塞创作这个题材也远离了宗教内容,他尽情地、可以说是“放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兴趣,把圣经故事画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盛大宴会场面。画中有威尼斯的当代建筑、贵族、商人和乐师等,在这些欢乐的人群中还画进了英国女皇法兰西斯一世、画家提香丁托莱托和画家本人。据说,委罗奈斯到了威尼斯以后,他发现这里的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对宗教的虔诚,而是对生活的享乐,于是他饶有兴趣地把这些生活搬上了画面。

为表现婚宴规模的盛大,画家将宴会设计在露天,以便毫不顾忌的利用空间。他将人群分为三个层次,充分表现出场面的深远。第一层次是以耶稣为中心坐在席位上的贵客和桌前奏乐的乐师及侍从。为体现主题,画家将耶稣安排在正中,使徒们目光向耶稣集中,这一部分尚有些宗教气息,除此之外,便都是痛饮狂欢的人群了。英国女皇等欧洲君主们神态各异地坐在桌旁,他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增添了婚宴的豪华和热闹。画家丁托莱托手持红棍和一位欧洲君主聊着,他的前面是穿着黄色衣服、双手抱着酒坛倒酒的侍从,这些动作的组合加强了画面的动感。画家把自己画成一位乐师,在乐队中神情专注地演奏乐器。第二层次是栏杆后的人群,这一人群的动作更为激烈,有的甚至爬上石柱。第三层次是站在建筑物阳台上的人群。整个画面共画有一百三十多人。在银灰色基调的衬托下,一百多个人物的五彩缤纷的服饰更为跳跃,令你眼花缭乱,充分显示了宴会的盛大和热闹。[3]

相似作品

最后的晚餐
图片来自旅人看世界

《迦拿的婚礼 》很像《最后的晚餐》(la dernière Cène)。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把耶稣放在《迦拿的婚礼 》的正中央是很不寻常的。按照常理,耶稣应该在画面边上的位置,但委罗内塞并不想忽略他,所以就利用画面中的人物位置耍了一个小把戏,将耶稣放在了人群的正中间。如果说在《迦拿的婚礼》上耶稣完成了第一次圣迹,那么《最后的晚餐》则表现的是他受难前的最后一顿晚餐。在这同一幅画里,画家表现出了对耶稣整个命运的担忧。[4]

参考文献

  1. Mannerism: Bronzino (1503–1572) and his Contemporarie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3-05-19]. 
  2. Art and Illusion, E. H. Gombrich, ISBN 9780691070001
  3. 迦拿的婚礼 (油画作品),百度百科
  4. 《最后的晚餐》竟有个很相像的兄弟画叫《迦拿的婚礼》,每日头条,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