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道德经·以道佐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道佐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可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儿勿娇,果而不得已,果儿勿强。物状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亡)。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名称 道德经·以道佐主创作年代春秋战国 作 者 李耳 别 名 老聃 籍 贯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译文

依照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强。用兵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停驻的地方,田地里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有凶荒的年岁。善用兵的要能够达到基本目的就立即停止,并不因为兵力强大而耀武扬威。达到基本目的而不自大不夸耀、不骄傲不自鸣得意,认为战胜乃不得已,这就是达到基本目的而不自以为强。事物达到强盛之极点,就会走向衰亡,就叫不“道”,不“道”就会很快败亡。

导读

老子的军事思想、政治哲学的原理在于“其事好还”。对任何一件事,不能轻易随便做,你打出去五十斤力量,回转过来的是一百斤。东方的几大哲学,几大教理,始终站在同一个原则,就是“大道好还”,也就是天道之因果循环 [1] 。 (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经过大规模的战争以后,那个地方整个被破坏毁灭了,所有山林草木以及几百年的建设成果,刹那之间消失了。“师”就是兵,只要战场在那里,那个地方就要遭到破坏,“荆棘生焉”,长了很多野草,变得荒凉了。 (2)“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之后的战场,会成为传染疾病瘟疫的地方,有时并发旱灾、洪水以及发生瘟疫的流行。所以,世界上真正的名将,能懂得军事的,都不敢轻言战争。这不是因为胆小怕战,而是由于仁慈,不愿也不忍看到战争带来的悲惨后果。任何一个士兵,都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育长大成人的,但在战场上只要几秒钟就没有了。而且牺牲在战场上的,不只是少数的一两个人,而是百千万众。所以,懂得军事的人都怕谈战争。 (3)“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领导人,是心怀仁慈的,希望领导天下国家止于至善。以善的力量,战胜一切邪恶,绝不是以自己强盛壮大的武力,去侵略或威胁人家。 (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一个帝王、领袖,应以仁慈的心、善良的政策来救世界,来爱天下。他们虽一心济世救人,并没有认为自己了不起,绝没有骄矜的心理,也不自我表扬。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如果带了成功的骄傲,已经是失心病狂了,这种领导人终归会失败的。 (5)“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万一发生战争,必须要用兵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逞强好胜。所以,最高军事哲学的思想,是不得已而为自己防备。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中国做人原则的两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是这个原则。 (6)“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是讲物理的原则,让我们懂得人生,亦可懂得一切。天下万物的运行,有一个法则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一个东西长大了,接着来的就是衰老,老了就要灭亡。“不道”并不是说没有道,是说违反了这个法则,像一棵树一样,长大了就要衰老。有没有永远保持不衰老的呢?那就看道家另一种方法了,老子只说到这里为止。 老子厌恶战争,并认为战争属于“不道”的范畴,也就是违反“道”的规则的行为。宇宙自然按照逻辑定律箭头“一”的“道德”规则运行下去,人类也是这个整体箭头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进程又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箭头来看待,也就是说,人类整体过程也就是一个箭头而已,且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道德”。宇宙自然的“道德”的特征是“无思无虑”,无所谓意志。人类的“道德”却相反,是“思虑”的结果。人认识到了宇宙的逻辑规律,便可以进一步对这个规律加以利用,使自身的整体箭头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也就是说,人类的整体“道德”是保持自身整体箭头的良性发展趋势,并尽可能地使箭头的时间内涵得到增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的“道德”应该做到使当前的人处于恰到好处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使今后的人可以处于恰到好处的生存状态,让良好的生存条件延续下去。而战争恰恰破坏了当前人们的良性生态,且由于物质的滥用和环境的破坏还使后人没有良性生态,甚至有可能造成人类整体箭头的终止和毁灭。所以说,战争是不道德的行为。

出处

《以道佐主》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