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道德經·以道佐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道佐主

以道佐人主者,不可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兒勿嬌,果而不得已,果兒勿強。物狀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亡)。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名稱 道德經·以道佐主創作年代春秋戰國 作 者 李耳 別 名 老聃 籍 貫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來輔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強。用兵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停駐的地方,田地里必然會荊棘叢生。大戰之後,必定有凶荒的年歲。善用兵的要能夠達到基本目的就立即停止,並不因為兵力強大而耀武揚威。達到基本目的而不自大不誇耀、不驕傲不自鳴得意,認為戰勝乃不得已,這就是達到基本目的而不自以為強。事物達到強盛之極點,就會走向衰亡,就叫不「道」,不「道」就會很快敗亡。

導讀

老子的軍事思想、政治哲學的原理在於「其事好還」。對任何一件事,不能輕易隨便做,你打出去五十斤力量,迴轉過來的是一百斤。東方的幾大哲學,幾大教理,始終站在同一個原則,就是「大道好還」,也就是天道之因果循環 [1] 。 (1)「師之所處,荊棘生焉」,經過大規模的戰爭以後,那個地方整個被破壞毀滅了,所有山林草木以及幾百年的建設成果,剎那之間消失了。「師」就是兵,只要戰場在那裡,那個地方就要遭到破壞,「荊棘生焉」,長了很多野草,變得荒涼了。 (2)「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之後的戰場,會成為傳染疾病瘟疫的地方,有時並發旱災、洪水以及發生瘟疫的流行。所以,世界上真正的名將,能懂得軍事的,都不敢輕言戰爭。這不是因為膽小怕戰,而是由於仁慈,不願也不忍看到戰爭帶來的悲慘後果。任何一個士兵,都是經過母親十月懷胎,父母辛辛苦苦把他養育長大成人的,但在戰場上只要幾秒鐘就沒有了。而且犧牲在戰場上的,不只是少數的一兩個人,而是百千萬眾。所以,懂得軍事的人都怕談戰爭。 (3)「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一個高明的政治家,高明的軍事領導人,是心懷仁慈的,希望領導天下國家止於至善。以善的力量,戰勝一切邪惡,絕不是以自己強盛壯大的武力,去侵略或威脅人家。 (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一個帝王、領袖,應以仁慈的心、善良的政策來救世界,來愛天下。他們雖一心濟世救人,並沒有認為自己了不起,絕沒有驕矜的心理,也不自我表揚。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如果帶了成功的驕傲,已經是失心病狂了,這種領導人終歸會失敗的。 (5)「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萬一發生戰爭,必須要用兵的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並不是逞強好勝。所以,最高軍事哲學的思想,是不得已而為自己防備。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中國做人原則的兩句古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這個原則。 (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是講物理的原則,讓我們懂得人生,亦可懂得一切。天下萬物的運行,有一個法則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一個東西長大了,接着來的就是衰老,老了就要滅亡。「不道」並不是說沒有道,是說違反了這個法則,像一棵樹一樣,長大了就要衰老。有沒有永遠保持不衰老的呢?那就看道家另一種方法了,老子只說到這裡為止。 老子厭惡戰爭,並認為戰爭屬於「不道」的範疇,也就是違反「道」的規則的行為。宇宙自然按照邏輯定律箭頭「一」的「道德」規則運行下去,人類也是這個整體箭頭的一個部分。然而,人類進程又可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箭頭來看待,也就是說,人類整體過程也就是一個箭頭而已,且也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道德」。宇宙自然的「道德」的特徵是「無思無慮」,無所謂意志。人類的「道德」卻相反,是「思慮」的結果。人認識到了宇宙的邏輯規律,便可以進一步對這個規律加以利用,使自身的整體箭頭的內涵得到不斷豐富。也就是說,人類的整體「道德」是保持自身整體箭頭的良性發展趨勢,並儘可能地使箭頭的時間內涵得到增加。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的「道德」應該做到使當前的人處於恰到好處的生存狀態,同時也使今後的人可以處於恰到好處的生存狀態,讓良好的生存條件延續下去。而戰爭恰恰破壞了當前人們的良性生態,且由於物質的濫用和環境的破壞還使後人沒有良性生態,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整體箭頭的終止和毀滅。所以說,戰爭是不道德的行為。

出處

《以道佐主》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