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邓泽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邓泽如
出生 1869年
国籍 中國
别名 邓文恩、邓远秋
职业 政治家、实业家
知名作品 《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
《孙中山先生二十年来手札》


邓泽如(DengZeRu)(1869-1934.12.19),名文恩,字远秋,号泽如,以号行。清光绪年间,以契约劳工身份到马来西亚谋生,逐步发展成为南洋知名的实业家。1907年,邓泽如加入同盟会,任马来西亚分会会长。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数次筹款,接济军费。1912年回国,开发矿业,1920年担任广州军政府内政部矿物局局长兼广东矿务处处长,期间为讨伐袁世凯陈炯明大力筹款。担任过国民党广东支部长以及一、二、三、四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等职。思想上偏右,反对与中国共产党联合。1931年因蒋中正软禁胡汉民,曾与四位监委联名弹劾蒋中正。1934年因病在广州逝世。

人物生平

邓泽如,早年随父习商,18岁前往南洋谋生,初在马来半岛往来于金宝、芙蓉等地开采锡矿, 后在挂罗庇劳埠经营橡胶,结识富商陆佑,尝为其代理人,以此发家致富。

1906年,邓泽如因倾慕孙中山之名,遂于12月在吉隆坡会见孙中山,信服革命主义,从此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7年挂罗庇劳埠同盟会分成立,邓泽如任会长,积极筹款支持同盟会在两广和云南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

1909年,同盟会南洋支部迁到庇能,他主持支部事务,积极推进南洋党务、筹集起义款项、支持《中兴日报》刊行。1910年11月与孙中山、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筹集巨款,谋在广州大举。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邓泽如应召回国,孙中山曾拟委任其广东都督府实业司司长、官钱局总办,他辞而不就。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仍回南洋经商,重操旧业。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邓泽如担任南洋各埠筹款局委员长,为支持国内反袁斗争而积极筹款。1915年,在孙中山派来的同志协助下, 以中华实业公司名义募集数十万元,将款汇回国,作讨袁经费。

1917 年孙中山南下组织护法运动,发行"军事内国公债",邓泽如帮助推销3万余元。

1918年,邓泽如50岁生日时,孙中山亲笔题了"仁者寿"的匾额送给他。国民党多位政要人物向他祝寿,由胡汉民起草祝贺信,廖仲恺执笔,汪精卫、陈炯明、居正、林森、徐谦许祟智、邓铿、戴季陶、朱执信都署了名。祝贺信中提到:"黄克强(即黄兴)先生语余曰:以言南洋爱国之士,吾必以邓君泽如为巨擘。"

1920年11月底,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邓泽如应召回国,任广东军政府内政部矿务局长兼广东矿务处长。

1922年6月,陈炯明部叛乱,邓泽如前往香港与孙中山取得联系,筹款讨逆。8月,被任为中国国民党广东支部长, 发表讨陈宣言。之后,任讨陈办事处第三科主任、驻港讨逆办事处理财员。他在短短几个月内,筹得40余万元作讨陈活动经费。

1923年任大本营建设部长、两广盐运使等职。1923年10月被孙中山指定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九委员之一,参与国民党改组事务。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任中央银行董事等职,但反对与共产党合作。1924年6月他与张继、谢持等上书孙中山,反对联俄、联共政策,弹劾共产党,声称国民党内"绝对不能党中有党",反对国共两党合作。1925年,廖仲恺遇刺后,邓泽如接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孙中山逝世后,他与胡汉民等纠集一起,多次策划"清党",后又支持西山会议派的反共活动,成为国民党右派。

1926年3月,以广州国民政府代表身份北上参加孙中山陵墓奠基礼。

1927年4月,邓泽如与吴稚晖等积极促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兼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国民党"三大"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他又先后支持汪精卫、胡汉民反对蒋介石,曾在1931年被选为反对南京中央的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31年6月被南京中央开除党籍,撤销职务。1931年11月又恢复其党籍。

1932年,设在新会县篁庄乡的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成立,邓任校董会主席,支持该校实践乡村教育理论,培养乡村教育人才。

"九·一八"事变后,宁粤议和,邓泽如被选为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4年12月19日病逝于广州,终年65岁。

死后墓葬

邓泽如逝世后,国民政府以国葬之礼为其下葬,安葬于广州市近郊下固冈龙眼洞,大墓占地200平方米。墓园松毛铺地,名人云集,曾是当地最宏伟的建筑物。墓的主体约200平方米,还有八角凉亭。但时日流转,现在其骸骨却隐身于荒烟蔓草中,几难觅迹。随着城市无坟化的大力推广,很可能从此就永远湮没了。[1]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野蛮的红卫兵不分青红皂白的炸开了邓泽如墓。墓里面只有一把手仗、一副眼镜和一副金牙,并无任何财物。

次年,荒山要改造成"花果山",要清邓的残坟。由于墓的主体是石和水泥的坚固建筑,人们足足用炸药炸了一个多月。过程中一碎石飞来,还把点火人的妻子砸死。如今村头地角间还可见到当时残留的花岗岩石。[2]

时有个谭姓村民收起了两块邓泽如的遗骨,葬在他自己的祖先旁边。

2004年,天河区要建无坟区,村民祖先坟茔都迁走了,只剩下这位名人与荒草为伴。只有清明时节,村民们会自发前来,默默地为这素未谋面的革命先贤清理一点杂草。[3]

其实,经众多文史专家等多次呼吁,早在1999年,市文化局就发文,建议将邓的遗骨迁入银河公墓或其他合适地点。当时"民革"还象征性派人看过一眼,但很快没了下文。七年来,一提邓泽如墓,没有一个不说要保护的,可就是没一个部门管这件事。元岗街办在2004年出资打造了一块小小墓碑,上刻"邓泽如先生之墓"。若非如此,只怕邓的骸骨早就无法寻觅了

2006年邓泽如之子邓光商得到这个消息,联系到了谭姓村民的后人。10月,邓光商带着两个儿子去广州,在荒烟蔓草间找到了邓泽如的葬地。[4]


子女后人

邓泽如共有五个儿子:邓光夏邓光商邓光周邓光武邓光华。邓泽如去世时,除大儿子外,其它四子都还年幼,最小的儿子邓光华则出生在邓泽如去世前一天。解放后,其长邓光夏、四子邓光武在香港生活,三子邓光周后来去了台湾,五子邓光华在纽约生活。二子邓光商留在了大陆。

反共行为

国民党一大召开之前,左右派的斗争十分激烈。1923年11月,《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刚发表,以邓泽如为首的十一人就上书孙中山,"弹劾"共产党,反对联共政策,发出了进攻的信号。孙中山与邓泽如关系密切,给他的"手札盈尺,……自民国纪元前六年以来,几于无月无书","数十万党人无存(孙)先生之书多于泽如者"。尽管如此,孙中山对邓泽如反共勾当并不宽容,亲笔驳斥其理论,指出国民党改组和联共的必要,告诫他们"切不可疑神疑鬼"。

国民党"一大"之后,右派仍然不断兴风作浪,斗争一直持续不断。1924年6月18日,曾受孙中山严厉斥责而有所收敛的邓泽如,违背大会决议,又伙同张继、谢持以中央监察委员名义,向孙中山和中央执委会提出"弹劾书",攻击共产党并要求"从速严重处分"。开启右派分子新的进攻高潮,右派分子相继提交"弹劾"共产党的议案达百余件,国民党中央监委会1924年提交中央执委会的十件议案中,有四件是反对国共合作的。

孙中山针对右派队伍的复杂情况,利用历史的渊源、自己的威望和政治经验,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对冯自由等,坚决开除出党。而对邓泽如等,则多次严厉批驳其反动谬论和活动,教育他们。[5]

参考资料

  1. 先贤忠骨谁来收 ,新浪网 . 2013-07-18
  2. 先贤忠骨谁来收 ,新浪网 . 2013-07-18
  3. 先贤忠骨谁来收 ,新浪网 . 2013-07-18
  4. 先贤忠骨谁来收 ,新浪网 . 2013-07-18
  5. 孙中山和首次国共合作 积极捍卫首次国共合作 ,搜狐新闻 .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