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邓窑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邓窑遗址即内乡窑,内乡在宋代由邓州管辖,故名邓窑。位于河南省内乡县乍曲乡白杨村大窑店自然村。邓窑又名大石窑。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金元时仍继续烧造。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由此可知邓窑在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器皿多为碗盘。装饰以印花居多,有少数刻花、划花器。有的青瓷无纹饰,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介于禹县、临汝窑之间[1]

历史记载

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由此可知邓窑是宋代河南地区烧青瓷的瓷窑之一。明朝李贤《大明一统志》在南阳府地产、瓷器条中指出为内乡县。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4年),《南阳府志》里又有大窑店名称,地点在县西50里。建国后文物工作者多次寻而不见。

1975年8月,县文物工作者余飞先生首次在大窑店发现邓窑遗址,并根据遗址西侧石堂山麻衣道场碑林中一通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记载:“……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证明大窑店即宋代的邓州瓷窑遗址,同时也说明了在元代至大年间邓窑仍在烧制瓷器。

现代研究

邓窑没经发掘,从多年来在遗址上采集的标本和在当地征收的器物中看,该窑延续时间很长。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育彬先生在《内乡邓州窑》中说:“瓷盆为敞口微敛,厚圆唇,深腹,假圈足,内外壁上部皆施釉,该盆颇具唐代风格;一件突出的瓷罐为敛口,圆唇外翻,短颈,宽肩,肩上附有双系鼻,施青釉。但在有些部位出现丝棉状的兰色窑变,这应是唐代瓷。另有一罐片在肩部鼻下面三道阴弦纹作边饰,鼓腹,腹部刻画剔地缠枝花卉;还有一罐底片,假圈足,内底有粗弦纹。外壁和假圈足上有五道浓厚的垂釉,内壁施青黑釉,亦为唐末常见之物”。(《河南考古》4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邓窑瓷器由此可以看出,邓窑创烧于唐,而盛烧于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遗址发现的窑具有两类:

一类是烧制窑具,有器托、垫饼等;

另一类为造型窑具,有蹲狮范、抢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散存的瓷片主要为青釉、白釉两种,在个别器物上,也有黑釉和褐釉,还有绘花装饰。青釉瓷器类似于汝窑瓷系,器形有器盖器座等。

宋代的邓窑以烧青瓷为主,以碗、盘为大宗,器表有的表面无纹,有的印花,刻花较少。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青绿介于禹州、临汝窑之间。邓窑青瓷碗的圈足与临汝、宜阳、新安、宝丰窑的宽矮不同,多数是高窄。圈足内又多呈紫褐色,这些风格均反映了邓窑青瓷的故有物色[2]

视频

邓窑遗址 相关视频

河南考古重大发现:“河洛古国”填补中华文明起源“三大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