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窯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窯遺址即內鄉窯,內鄉在宋代由鄧州管轄,故名鄧窯。位於河南省內鄉縣乍曲鄉白楊村大窯店自然村。鄧窯又名大石窯。始燒於唐代,興盛於宋代,金元時仍繼續燒造。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由此可知鄧窯在宋代以燒青瓷為主。器皿多為碗盤。裝飾以印花居多,有少數刻花、劃花器。有的青瓷無紋飾,施釉較厚,垂釉處如透明玻璃珠,釉色介於禹縣、臨汝窯之間[1]

歷史記載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由此可知鄧窯是宋代河南地區燒青瓷的瓷窯之一。明朝李賢《大明一統志》在南陽府地產、瓷器條中指出為內鄉縣。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4年),《南陽府志》里又有大窯店名稱,地點在縣西50里。建國後文物工作者多次尋而不見。

1975年8月,縣文物工作者余飛先生首次在大窯店發現鄧窯遺址,並根據遺址西側石堂山麻衣道場碑林中一通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石堂山麻衣道場重建十方普濟宮碑》記載:「……孤村陶煙時起,前事宛然在目」,證明大窯店即宋代的鄧州瓷窯遺址,同時也說明了在元代至大年間鄧窯仍在燒制瓷器。

現代研究

鄧窯沒經發掘,從多年來在遺址上採集的標本和在當地徵收的器物中看,該窯延續時間很長。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育彬先生在《內鄉鄧州窯》中說:「瓷盆為敞口微斂,厚圓唇,深腹,假圈足,內外壁上部皆施釉,該盆頗具唐代風格;一件突出的瓷罐為斂口,圓唇外翻,短頸,寬肩,肩上附有雙系鼻,施青釉。但在有些部位出現絲棉狀的蘭色窯變,這應是唐代瓷。另有一罐片在肩部鼻下面三道陰弦紋作邊飾,鼓腹,腹部刻畫剔地纏枝花卉;還有一罐底片,假圈足,內底有粗弦紋。外壁和假圈足上有五道濃厚的垂釉,內壁施青黑釉,亦為唐末常見之物」。(《河南考古》46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鄧窯瓷器由此可以看出,鄧窯創燒於唐,而盛燒於宋,至金元時期仍在燒造。遺址發現的窯具有兩類:

一類是燒制窯具,有器托、墊餅等;

另一類為造型窯具,有蹲獅范、搶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散存的瓷片主要為青釉、白釉兩種,在個別器物上,也有黑釉和褐釉,還有繪花裝飾。青釉瓷器類似於汝窯瓷系,器形有器蓋器座等。

宋代的鄧窯以燒青瓷為主,以碗、盤為大宗,器表有的表面無紋,有的印花,刻花較少。施釉較厚,垂釉處如透明玻璃珠,釉色青綠介於禹州、臨汝窯之間。鄧窯青瓷碗的圈足與臨汝、宜陽、新安、寶豐窯的寬矮不同,多數是高窄。圈足內又多呈紫褐色,這些風格均反映了鄧窯青瓷的故有物色[2]

視頻

鄧窯遺址 相關視頻

河南考古重大發現:「河洛古國」填補中華文明起源「三大關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