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伯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平简介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Infobox_Person
+
{{Infobox person
|name=郑伯奇
+
| 姓名  = '''[[ 郑伯奇]]'''
|image_name=
+
| 外文名 = Boqi Zheng
[[File:郑伯奇.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929332386&di=cd43dc07153a43aaf7ea95dbe04acf7b&imgtype=0&src=http%3A%2F%2F126bm.com%2Flishi%2Fimages%2Fae51f3deb48f8c547742403a3a292df5e0fe7f16.jpg 原图链接][http://126bm.com/lishi.asp?t=11&h=2 来自 史上今日 的图片]]]
+
| 圖片  =  [[File:郑伯奇.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929332386&di=cd43dc07153a43aaf7ea95dbe04acf7b&imgtype=0&src=http%3A%2F%2F126bm.com%2Flishi%2Fimages%2Fae51f3deb48f8c547742403a3a292df5e0fe7f16.jpg 原图链接][http://126bm.com/lishi.asp?t=11&h=2 来自 史上今日 的图片]]]
|box_width=
+
| 出生日期  ={{birth date |1895|06|11}}
|occupation=作家
+
| 出生地點 = 陕西长安
|occupation=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9|01|25|1895|06|11}}
|period=
+
| 国籍    =    中国
|sex=男
+
| 民族    =    汉族
|birth_date= {{Birth date |1895|06|11}}
+
| 别名    =    郑隆谨 
|birth_place=[[ 陕西 省]][[ 长安 县]]
+
| 職業    = 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
|death_date={{Death date and age|1979|01|25|1895|06|11}}
+
| 教育程度 =    京都帝国大学
|death_place=
+
| 信仰    =  
|nationality=
+
| 知名原因 =     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residence=
+
| 知名作品 =     《[[泰山鸿毛]]》<br>《[[ 华山艳史]] 》<br>《[[ 女儿经]] 》<br>《[[ 到西北去]] 》等
|language=
 
|height=
 
|weight=
 
|party=
 
|religion=
 
|spouse=
 
|relatives=
 
|education=
 
*[[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留学生预科班
 
*[[ 京都第三高等学校]]
 
*[[ 帝国大学]]
 
|past=
 
|work=
 
|awards=
 
 
}}
 
}}
 +
  
 
'''郑伯奇'''
 
'''郑伯奇'''
  
{{BD|1895年|6月11日|1979年|1月25日|catIdx=Zheng郑伯奇}},中国现代[[作家]],[[陕西省]][[长安县]]瓜洲堡村人,原名[[ 郑隆谨]] ,字伯奇,笔名东山、虚舟、何大白、方钧、郑君平、席耐芳、华尚文、乐游、郑平子、苏萍等。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
{{BD|1895年|6月11日|1979年|1月25日|catIdx=Zheng郑伯奇}},中国现代[[作家]],[[陕西省]][[长安县]]瓜洲堡村人,原名''' 郑隆谨''' ,字伯奇,笔名东山、虚舟、何大白、方钧、郑君平、席耐芳、华尚文、乐游、郑平子、苏萍等。 中国[[ 电影]][[ 剧作家]] 、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
<ref>[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61064/ 郑伯奇]豆瓣电影</ref>
  
 
== 生平简介 ==
 
== 生平简介 ==
1910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赴[[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生预科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等校学习 。1921年在日本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发起成立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在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 。1927 年到[[上海]],后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常委,主编《[[文艺生活]]》。后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主编《[[电影画报]]》、《[[新小说]]》等刊。又与[[夏衍]]、[[阿英]]等从事电影工作,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7年到[[西安]],1938年到重庆,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中任委员。1943年回西安,主编《[[每周文艺]]》。1944年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ref>{{Cite book |title=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 |publisher=四川人民出版社 |year=1979 |unified=17118·16 |pages=336-338}}</ref>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贞劝夫》,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他还创作有小说剧本集《抗争》、《轨道》、《哈尔滨的暗影》,短篇小说集《打火机》,散文集《参差集》,回忆录《创造社及其他》等文学作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
+
1910年参加[[同盟会]],1917年赴[[日本]],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生预科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等校学习。1921年在日本与[[ 郭沫若]] [[ 成仿吾]] [[ 张资平]] [[ 田汉]] 发起成立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 广州]][[ 中山大学]] 任教,并在[[ 黄埔军官学校]] 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
 +
 
 +
1927 年到[[上海]],后任[[上海艺术大学]][[ 教授]] 、[[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常委,主编《[[文艺生活]]》。后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主编《[[电影画报]]》、《[[新小说]]》等刊。又与[[夏衍]]、[[阿英]]等从事[[ 电影]] 工作,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7年到[[西安]],1938年到[[ 重庆]] ,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中任委员。1943年回[[ 西安]] ,主编《[[每周文艺]]》。1944年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ref>{{Cite book |title=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 |publisher=四川人民出版社 |year=1979 |unified=17118·16 |pages=336-338}}</ref>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贞劝夫》,曾任中国文联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 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 西安分会副主席等。他还创作有小说剧本集《抗争》、《轨道》、《哈尔滨的暗影》,短篇小说集《打火机》,散文集《参差集》,回忆录《创造社及其他》等文学作品;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
 +
<ref>[http://www.cinepedia.cn/w/%E9%83%91%E4%BC%AF%E5%A5%87/ 郑伯奇]中文电影百科</ref>
  
 
==创作作品==
 
==创作作品==
1929年,曾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独幕剧《抗争》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 。1932 年他与夏衍,阿英一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他与阿英等合作或改编《盐潮》、《泰山鸿毛》、《时代的儿女》、《华山艳史》、《到西北去》、《女儿经(1934)》等电影剧本。还用郑君平、郑平子、席耐芳等笔名在上海《晨报》的“每日电影”副刊上发表电影批评与理论文章,被称为“十五员大将”之一。他与黄子布(夏衍)分别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了苏联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他还将其它国家的优秀影片介绍给中国观众。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编辑《救亡周刊》。隔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 。1943 年冬回西安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 。1945 年为《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编剧刊《每周文艺》 。1946 年出版《参差集》。解放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 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珍劝夫》 ,195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郑伯奇文集》 1979年1月去世。
+
[[File:郑伯奇1.jpg|缩略图|[https://img10.360buyimg.com/n1/s200x200_jfs/t1/72171/6/7028/13025/5d53c6c1Eacb0844b/df1c7e3463940d5b.jpg 郑伯奇][https://book.jd.com/writer/%E9%83%91%E4%BC%AF%E5%A5%87_1.html 来自京东商城]]]
 +
1929年,曾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独幕剧《抗争》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
 +
 
 +
1932 年他与夏衍,阿英一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他与阿英等合作或改编《盐潮》、《泰山鸿毛》、《时代的儿女》、《华山艳史》、《到西北去》、《女儿经(1934)》等电影剧本。
 +
 
 +
还用郑君平、郑平子、席耐芳等笔名在上海《晨报》的“每日电影”副刊上发表电影批评与理论文章,被称为“十五员大将”之一。
 +
 
 +
他与黄子布(夏衍)分别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了苏联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他还将其它国家的优秀影片介绍给中国观众。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编辑《救亡周刊》。隔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
 +
 
 +
1943 年冬回西安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
 +
 
 +
1945 年为《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编剧刊《每周文艺》
 +
 
 +
1946 年出版《参差集》。解放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  
 +
 
 +
1951—1952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珍劝夫》
 +
 
 +
195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郑伯奇文集》  
 +
 
 +
1979年1月去世。
 +
<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4/zhengboqi.html 郑伯奇]长安人物</ref>
  
 
== 着作 ==
 
== 着作 ==
 +
[[File:郑伯奇2.jpg|缩略图|[https://img13.360buyimg.com/n1/s200x200_jfs/t1/64867/37/8943/59242/5d6d0342E1e85868b/3f7ebfb6a7bbc90d.jpg 郑伯奇][https://book.jd.com/writer/%E9%83%91%E4%BC%AF%E5%A5%87_1.html 来自京东商城]]]
 
*{{Cite book |title=抗争 |publisher=[[创造社]] |year=1928 }}(话剧、短篇小说合集)
 
*{{Cite book |title=抗争 |publisher=[[创造社]] |year=1928 }}(话剧、短篇小说合集)
 
*{{Cite book |title=轨道 |publisher=[[启明书局]] |year= }}(戏剧集)
 
*{{Cite book |title=轨道 |publisher=[[启明书局]] |year= }}(戏剧集)
行 49: 行 61:
 
*{{Cite book |title=参差集 |publisher=[[西安大隆图书公司]] |year=1946 }}(散文、译文合集)
 
*{{Cite book |title=参差集 |publisher=[[西安大隆图书公司]] |year=1946 }}(散文、译文合集)
 
*{{Cite book |title=忆创造社及其他 |publisher=[[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year=1982 }}(回忆录)
 
*{{Cite book |title=忆创造社及其他 |publisher=[[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year=1982 }}(回忆录)
 +
<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7421.shtml 郑伯奇]中国作家网</ref>
 +
 +
==追忆==
 +
郑先生原名郑隆谨,笔名东山、虚舟、何大白、方钧、郑君平、席耐芳、华尚文、乐游等。1895年农历五月十九日生,陕西省长安县瓜洲堡村人。
 +
 +
==个人感言==
 +
郑伯奇平时衣冠楚楚,极爱整洁。40年代李尤自在西安街头路遇先生,先生长发不修,胡髭不刮,时值老父初丧,故而郁郁寡欢,神志沮丧。
 +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郑伯奇先生。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reflist}}
 
{{reflist}}
{{中国近现代文学}}
+
[[Category: 中国人]]
 
+
[[Category: 作家]]
{{DEFAULTSORT:Zheng郑伯奇}}
+
[[Category: 编剧]]
[[Category: 长安县]]
 
[[Category:创造社]]
 
[[Category: 郑姓|Bo伯奇]]
 
[[Category: 东京大学校友]]
 

於 2020年8月31日 (一) 11:35 的最新修訂

鄭伯奇
原文名 Boqi Zheng
出生 (1895-06-11)1895年6月11日
陝西長安
逝世 1979年1月25日(1979-01-25)(83歲)
國籍 中國
別名 鄭隆謹
民族 漢族
教育程度 京都帝國大學
職業 電影劇作家、文藝理論家
知名於 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知名作品泰山鴻毛
華山艷史
女兒經
到西北去》等


鄭伯奇

(1895年6月11日-1979年1月25日),中國現代作家陝西省長安縣瓜洲堡村人,原名鄭隆謹,字伯奇,筆名東山、虛舟、何大白、方鈞、鄭君平、席耐芳、華尚文、樂游、鄭平子、蘇萍等。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 [1]

生平簡介

1910年參加同盟會,1917年赴日本,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留學生預科班、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帝國大學等校學習。1921年在日本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田漢發起成立創造社。1926年回國,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並在黃埔軍官學校任政治教官兼入伍生部政治教官。

1927年到上海,後任上海藝術大學教授上海藝術劇社社長,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翼戲劇家聯盟,任左聯常委,主編《文藝生活》。後任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輯,主編《電影畫報》、《新小說》等刊。又與夏衍阿英等從事電影工作,任明星影片公司編劇顧問。1937年到西安,1938年到重慶,在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中任委員。1943年回西安,主編《每周文藝》。1944年任陝西師範專科學校教授。1949年後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西北文聯副主席、陝西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2]1950年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西北文聯副主席。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貞勸夫》,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等。他還創作有小說劇本集《抗爭》、《軌道》、《哈爾濱的暗影》,短篇小說集《打火機》,散文集《參差集》,回憶錄《創造社及其他》等文學作品;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 [3]

創作作品

1929年,曾任上海藝術劇社社長,這一時期,他創作了獨幕劇《抗爭》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

1932年他與夏衍,阿英一起進入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他與阿英等合作或改編《鹽潮》、《泰山鴻毛》、《時代的兒女》、《華山艷史》、《到西北去》、《女兒經(1934)》等電影劇本。

還用鄭君平、鄭平子、席耐芳等筆名在上海《晨報》的「每日電影」副刊上發表電影批評與理論文章,被稱為「十五員大將」之一。

他與黃子布(夏衍)分別翻譯了蘇聯普多夫金的《電影腳本論》和《電影導演論》,單獨翻譯了蘇聯狄莫辛柯的《電影結構論》,他還將其它國家的優秀影片介紹給中國觀眾。抗戰爆發後,到西安編輯《救亡周刊》。隔年到重慶,任職於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

1943年冬回西安任陝西師範專科學校教授。

1945年為《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主編劇刊《每周文藝》。

1946年出版《參差集》。解放後歷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文聯副主席、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並寫作評論和回憶錄。其中回憶創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後結集為《憶創造社及其他》。

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珍勸夫》,

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作品集《鄭伯奇文集》

1979年1月去世。 [4]

着作

[5]

追憶

鄭先生原名鄭隆謹,筆名東山、虛舟、何大白、方鈞、鄭君平、席耐芳、華尚文、樂游等。1895年農曆五月十九日生,陝西省長安縣瓜洲堡村人。

個人感言

鄭伯奇平時衣冠楚楚,極愛整潔。40年代李尤自在西安街頭路遇先生,先生長發不修,鬍髭不刮,時值老父初喪,故而鬱鬱寡歡,神志沮喪。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鄭伯奇先生。

參考資料

  1. 鄭伯奇豆瓣電影
  2. 中國文學家辭典·現代第一分冊.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 336–338. CSBN 17118·16. 
  3. 鄭伯奇中文電影百科
  4. 鄭伯奇長安人物
  5. 鄭伯奇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