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元振」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郭元振原名 震, 生于 魏州贵乡 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唐朝 时期 名将、 大臣。他18岁考中进士,历任安西大都护、太仆卿、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御史大夫等职,封爵代国公;曾离间吐蕃君臣使其内乱,又巩固凉州防务拓展疆域,使凉州地区得以发展,后来辅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有功。著有《郭元振集》二十卷、《宝剑篇》等作品,于713年抑郁病逝,追赠太子少保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郭元振
 +
| 图像    =[[File: 郭元振.jpg|缩略图|center|[http://p2.so.qhimgs1.com/bdr/629__/t01b4de1e0189898fee.jpg  图链接]]]
 +
| 图像说明 = '''<big></big>'''
 +
| 出生日期 =
 +
| 国籍    =
 +
| 籍贯    =
 +
| 职业    =
 +
| 母校    =
 +
| 研究领域 =
 +
}}'''郭元振'''(656年-713年), 名震, 字元振,以字行, 魏州贵乡( 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名将、 宰相
  
 郭元振 亦善 曾作琴曲《春江曲》 ,以表 戍边将 对亲人的 思念
+
 郭元振 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
 +
 
 +
唐睿宗继位后,郭元振入朝,历任太仆卿、吏部尚书,又加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爵馆陶县男。
 +
 
 +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再次拜相,并辅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兼任御史大夫,进封代国公。不久,唐玄宗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抑郁病逝。
 +
==人物生平==
 +
673年(咸亨四年),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今四川射洪)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他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
 +
 
 +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吐蕃请和,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是不同民族,现在请撤朝廷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论钦陵道:"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唐朝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 是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请求。
 +
 
 +
700年(久视元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郭元振也因参与军机 被封为主客郎中。
 +
 
 +
701年(长安元年),郭元振升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当时,凉州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来侵扰 凉州军民深 为苦。郭元振到任后,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从此,突厥、吐蕃的兵马再也无法到州城侵扰。
 +
 
 +
706年(神龙二年),郭元振改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大都护。后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 示愿意与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骑施牙帐商议军事事宜。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立于帐外,与乌质勒会谈。大雪愈积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乌质勒因年老体弱,不耐严寒,会谈结束后竟被冻死。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父亲,打算率兵袭击唐军。副使御史中丞解琬闻讯,劝郭元振连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和害怕的呢!再说我们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
 
 +
708年(景龙二年),娑葛与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多次发生冲突。阙啜忠节由于兵少将微,逐渐不敌。郭元振遂奏请将阙啜忠节召入京师宿卫,将其部落迁徙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一带。阙啜忠节率部东撤,在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与唐朝西域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劝他不要入朝,贿赂宰相宗楚客、纪处讷,联合安西军与吐蕃军共击娑葛,并求册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抚突厥十姓人马,这样既能报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对部落的控制,胜于入朝受制于人。阙啜忠节深以为然,便率军攻陷阗坎城,并遣使厚贿宗楚客、纪处讷。
 +
 
 +
710年(景云元年),宗楚客等人在政变中被杀,唐睿宗继位,郭元振被征拜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郭元振离任时,安西各部落的酋长有的甚至划破脸面、痛哭相送。刚刚行到玉门关,离凉州还有八百里时,凉州百姓就已经准备好壶浆欢迎。
 +
 
 +
711年(景云二年),郭元振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书。不久,郭元振又改任兵部尚书,封馆陶县男。同年冬,郭元振与韦安石、张说被罢去相位。
 +
 
 +
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退位,唐玄宗继位,郭元振出任朔方军大总管,修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使 守军队得以有屯驻之所。713年(开元元年),郭元振以兵部尚书之职再次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
 
 +
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举行军演,并亲自擂鼓。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乱了军演。唐玄宗见军容不整,非常生气,命人将郭元振立即斩首。刘幽求、张说劝谏道:"郭元振立过大功,即便犯了重罪,也应当予以宽恕。"唐玄宗便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将他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
 
 +
不久,唐玄宗念及郭元振昔日功劳,起复他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郁,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
 
 +
722年(开元十年),郭元振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
 
 +
==人物评价==
 +
郭元振守边多年,无显赫武功,以建设、安抚见长,故能"克致隆平","安远定边"。他"武纬文经",以诚信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因而深得他们的爱戴,能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了。此等 边将 ,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
 
 +
李旦:元振正直齐於宋璟,政理逾於姚崇,其英谋宏亮过之矣。
 +
 
 +
李隆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伟材生代,宏量镇时。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
 +
 
 +
张说:公少负气纵横,遣意磊落,作尉巴蜀,不修名检,及登朝受任,屡使遐方,霜明烈心,玉立贞节。言行忠正,居取俭约,饬体杂于皇王,致君期于尧舜。公务之暇,手不释卷,虽子弟 人,未尝见其喜怒。前后上事切谏得失十数道,俱焚其藁草,不以语人,故朝廷莫知也。
 +
 
 +
刘肃:郭元振、薛讷、李适之等,咸以立功边陲,入参钧轴。
 +
 
 +
刘昫:郭代公、张燕公解逢掖而登将坛,驱貔虎之师,断獯戎之臂,暨居衡轴,克致隆平,可谓武纬文经,惟申与甫而已。
 +
 
 +
欧阳修:① 元振虽少雄迈,及贵,居处乃俭约,手不置书,人莫见其喜愠。建宅宣阳里,未尝一至诸院厩。自朝还, 对亲 欣欣,退就室,俨如也。② 元振功显节完,一跌未复,世恨其蚤殁云。
 +
 
 +
张预:孙子曰:"智者必杂于利害。"元振请不罢四镇兵。又曰:"亲而离之。"元振间吐蕃而诛钦陵。又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元振置和戎、白亭二城,而虏不得近凉州是也。
 +
 
 +
陈元靓:文武兼任,缔系唐室。拔自儒官,显提戎律。承祖周教,洞孙吴术。西土底宁,功庸奚匹。
 +
 
 +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
 
 +
==轶事典故==
 +
郭元振十六岁时在太学读书,家中给他送来四十万钱。这时,有一个穿着丧服的 到他门前请求救济,并称:"我祖宗五代都没有安葬,希望您能接济我,让我能够办理丧事。"郭元振听后,也不问他姓名,就把家中寄来 钱全部给了他,没有丝毫吝惜之色。
 +
==家庭成员==
 +
父亲:郭爱,以济州刺史之职致仕。
 +
 
 +
儿子:郭鸿
 +
 
 +
==个人作品==
 +
郭元振著有文集二十卷,《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
 +
 
 +
《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劾赵彦昭韦嗣立韦安石奏》、《论去四镇兵疏》、《离间钦陵疏》、《论阙啜忠节疏》、《上安置降吐谷浑状》
 +
 
 +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3首:《古剑篇》、《塞上》、《寄刘校书》、《同徐员外除太子舍人寓直 作》、《春江曲》、《王昭君三首》、《子夜四时歌六首》、《二月乐游诗》、《十月乐游诗》、《萤》、《蛩》、《云》、《野井》、《米囊花》、《惜花》、《莲花》
 +
==史籍记载==
 +
《旧唐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
 
 +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四十七》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
 
 +
《钦定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 :"公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也。大父任相州汤阴令,因居於魏 "

於 2019年2月16日 (六) 21:12 的最新修訂

郭元振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貴鄉(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唐朝名將、宰相。

郭元振進士出身,授通泉縣尉,後得到武則天的讚賞,被任命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在擔任涼州都督期間,郭元振加強邊防,拓展疆域,大興屯田,使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更兼任安西大都護。後來,郭元振因反對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誣"有異圖",險遭陷害。

唐睿宗繼位後,郭元振入朝,歷任太僕卿、吏部尚書,又加封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爵館陶縣男。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再次拜相,並輔助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兼任御史大夫,進封代國公。不久,唐玄宗驪山講武,郭元振因軍容不整之罪,被流放新州,後在赴任饒州司馬途中,抑鬱病逝。

人物生平

673年(咸亨四年),年僅十八歲的郭元振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通泉縣(今四川射洪)縣尉。在任內,郭元振常做些違法之事,甚至鑄造私錢、掠賣人口,百姓對他非常厭惡並深以為苦。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吐蕃請和,武則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將論欽陵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鎮的守軍,並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鎮、十姓突厥與吐蕃是不同民族,現在請撤朝廷守軍,難道不是有兼併的打算嗎?"論欽陵道:"吐蕃如果貪求土地,想成為唐朝的邊禍,則會東侵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怎會謀利於萬里之外呢!"於是派遣使者隨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請求。

700年(久視元年),吐蕃大將麴莽布支入寇涼州,被涼州都督唐休璟擊退。郭元振也因參與軍機,被封為主客郎中。

701年(長安元年),郭元振升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當時,涼州南北不過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來侵擾,涼州軍民深以為苦。郭元振到任後,在南部邊境的硤口修築和戎城(今甘肅古浪),在北部邊境的沙漠中設置白亭軍(今甘肅民勤東北),控制了涼州的交通要道,將涼州邊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從此,突厥、吐蕃的兵馬再也無法到州城侵擾。

706年(神龍二年),郭元振改任左驍衛將軍、檢校安西大都護。後來,突騎施首領烏質勒部落強盛,表示願意與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騎施牙帳商議軍事事宜。當時,天降大雪,郭元振立於帳外,與烏質勒會談。大雪愈積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烏質勒因年老體弱,不耐嚴寒,會談結束後竟被凍死。烏質勒的兒子娑葛認為是郭元振設計害死父親,打算率兵襲擊唐軍。副使御史中丞解琬聞訊,勸郭元振連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誠心對待他們,又有什麼可以懷疑和害怕的呢!再說我們都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內,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裡去呢?"

708年(景龍二年),娑葛與阿史那闕啜忠節不和,多次發生衝突。闕啜忠節由於兵少將微,逐漸不敵。郭元振遂奏請將闕啜忠節召入京師宿衛,將其部落遷徙到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沙州(今甘肅敦煌西)一帶。闕啜忠節率部東撤,在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與唐朝西域經略使、右威衛將軍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勸他不要入朝,賄賂宰相宗楚客、紀處訥,聯合安西軍與吐蕃軍共擊娑葛,並求冊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撫突厥十姓人馬,這樣既能報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對部落的控制,勝於入朝受制於人。闕啜忠節深以為然,便率軍攻陷闐坎城,並遣使厚賄宗楚客、紀處訥。

710年(景雲元年),宗楚客等人在政變中被殺,唐睿宗繼位,郭元振被征拜為太僕卿,加銀青光祿大夫。郭元振離任時,安西各部落的酋長有的甚至劃破臉面、痛哭相送。剛剛行到玉門關,離涼州還有八百里時,涼州百姓就已經準備好壺漿歡迎。

711年(景雲二年),郭元振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書。不久,郭元振又改任兵部尚書,封館陶縣男。同年冬,郭元振與韋安石、張說被罷去相位。

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退位,唐玄宗繼位,郭元振出任朔方軍大總管,修築豐安(今寧夏中衛西)、定遠城(今寧夏平羅南),使戍守軍隊得以有屯駐之所。713年(開元元年),郭元振以兵部尚書之職再次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十月,唐玄宗在驪山舉行軍演,並親自擂鼓。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亂了軍演。唐玄宗見軍容不整,非常生氣,命人將郭元振立即斬首。劉幽求、張說勸諫道:"郭元振立過大功,即便犯了重罪,也應當予以寬恕。"唐玄宗便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將他流放到新州(今廣東新興)。

不久,唐玄宗念及郭元振昔日功勞,起復他為饒州(今江西鄱陽)司馬。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鬱,在赴任途中病逝,終年五十八歲。

722年(開元十年),郭元振被追贈為太子少保。

人物評價

郭元振守邊多年,無顯赫武功,以建設、安撫見長,故能"克致隆平","安遠定邊"。他"武緯文經",以誠信對待邊疆少數民族,因而深得他們的愛戴,能化干戈為玉帛,不戰而屈突厥、吐蕃之兵,這就是所謂的"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了。此等邊將,對於保持邊疆穩定、維護國家統一,具有重要作用。

李旦:元振正直齊於宋璟,政理逾於姚崇,其英謀宏亮過之矣。

李隆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郭元振,偉材生代,宏量鎮時。經綸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將相,古之人傑。

張說:公少負氣縱橫,遣意磊落,作尉巴蜀,不修名檢,及登朝受任,屢使遐方,霜明烈心,玉立貞節。言行忠正,居取儉約,飭體雜於皇王,致君期於堯舜。公務之暇,手不釋卷,雖子弟家人,未嘗見其喜怒。前後上事切諫得失十數道,俱焚其藁草,不以語人,故朝廷莫知也。

劉肅:郭元振、薛訥、李适之等,咸以立功邊陲,入參鈞軸。

劉昫:郭代公、張燕公解逢掖而登將壇,驅貔虎之師,斷獯戎之臂,暨居衡軸,克致隆平,可謂武緯文經,惟申與甫而已。

歐陽修:① 元振雖少雄邁,及貴,居處乃儉約,手不置書,人莫見其喜慍。建宅宣陽里,未嘗一至諸院廄。自朝還,對親欣欣,退就室,儼如也。② 元振功顯節完,一跌未復,世恨其蚤歿雲。

張預:孫子曰:"智者必雜於利害。"元振請不罷四鎮兵。又曰:"親而離之。"元振間吐蕃而誅欽陵。又曰:"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元振置和戎、白亭二城,而虜不得近涼州是也。

陳元靚:文武兼任,締系唐室。拔自儒官,顯提戎律。承祖周教,洞孫吳術。西土底寧,功庸奚匹。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軼事典故

郭元振十六歲時在太學讀書,家中給他送來四十萬錢。這時,有一個穿着喪服的人到他門前請求救濟,並稱:"我祖宗五代都沒有安葬,希望您能接濟我,讓我能夠辦理喪事。"郭元振聽後,也不問他姓名,就把家中寄來的錢全部給了他,沒有絲毫吝惜之色。

家庭成員

父親:郭愛,以濟州刺史之職致仕。

兒子:郭鴻

個人作品

郭元振著有文集二十卷,《定遠安邊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諫書》一卷。

《全唐文》收錄其奏疏五篇:《劾趙彥昭韋嗣立韋安石奏》、《論去四鎮兵疏》、《離間欽陵疏》、《論闕啜忠節疏》、《上安置降吐谷渾狀》

《全唐詩》收錄其詩作23首:《古劍篇》、《塞上》、《寄劉校書》、《同徐員外除太子舍人寓直之作》、《春江曲》、《王昭君三首》、《子夜四時歌六首》、《二月樂游詩》、《十月樂游詩》、《螢》、《蛩》、《雲》、《野井》、《米囊花》、《惜花》、《蓮花》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四十七》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唐紀二十四》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唐紀二十五》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

《欽定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兵部尚書代國公贈少保郭公行狀》 :"公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陽曲人也。大父任相州湯陰令,因居於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