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嵩焘」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行 10: 行 10:
 
| 研究领域 =  
 
| 研究领域 =  
 
}}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ref>[https://www.sogou.com/tx?ie=utf-8&pid=sogou-wsse-7f5a17b792b687fc&query=%27%27%27%E9%83%AD%E5%B5%A9%E7%84%98%27%27%27(1818%E5%B9%B4-1891%E5%B9%B4)%EF%BC%8C%E4%B9%B3%E5%90%8D%E9%BE%84%E5%84%BF%EF%BC%8C%E5%AD%A6%E5%90%8D%E5%85%88%E6%9D%9E%EF%BC%8C%E5%90%8E%E6%94%B9%E5%90%8D%E5%B5%A9%E7%84%98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搜狐 - www.sohu.com/a...- 2018-12-17</ref> 。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 湖南]] 湘阴城西人。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 中国]] 首位驻外使节
 +
 
 +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六年(1856年)佐曾国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为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东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光绪元年(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不久出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使臣,次年迫于压力称病辞归。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终年73岁。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当然,他很可能想不到,与曾国藩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可能更想不到,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咸丰二 年(1852 年) 太平军 犯长沙,并攻克武昌,咸丰帝饬令丁忧在藉 曾国藩兴办团练,曾国藩数辞 郭嵩焘几度登门,曾国藩终 所动,创办 罗致 嵩焘于幕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 成为曾国藩 得力助手。
+
[[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道光十五 年(1835 年) ,18岁的郭嵩焘考中秀才 第二年 入著名 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
 +
 
 +
尚玄虚、摒弃浮词是湘学传统 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 "湖 子弟" ,郭 氏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 而岳麓书院 学习使他受影响更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 经实战观察 郭嵩焘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多赖水军,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忠源韪之,令其疏请敕湖南北、四川制战船百余艘"。此举使湘军由劣势转为优势,郭嵩焘因功授翰林 编修。 此后三年 曾国藩 派遣赴湖南 浙江 处筹饷 曾途经上海 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到西方 情况 很大的震动。
+
  但更重要的是 正是在岳麓书 院, 他与 曾国藩、 刘蓉 相识 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 成为志同道合 挚友。当然 他很可能 ,与[[曾国
  
  咸丰六年(1856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在北京,他深得权柄赫赫的户部尚书肃顺的赏识。肃顺性情刚严,以敢于任事著称,主张以严刑峻法改变当时吏治腐败的状况,屡兴大狱,惟严是尚,排除异己,但由于他深得咸丰帝倚重,其他人对他是敢怒不敢言。与其他满族权贵猜忌、排挤汉人不同,他却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对以曾国 为首 湘系尤其重视。由于肃顺的推举,郭嵩焘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蒙咸丰帝数次召见, 然受宠若惊。咸丰帝对他 识见也颇赏识, 他入值南书房 咸丰帝还对 说:"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 在办笔墨 多读有用书,勉力 有用 ,他日仍当出办军务。"不久,咸丰帝就派他到天津前线随僧格林沁帮办防务
+
 藩]] 结交将影响到 的命 。他 可能更想 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 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
  
 咸丰 年(1859 年) 年初 郭嵩焘来到天津。但僧格林沁根本不把郭嵩焘放在眼里 对他非常冷淡。而郭嵩焘本就文人气十足 再加自己是 咸丰帝 亲派 并且明确他与僧格林沁是"平行",因此两人合作极 愉快。同年十月中旬 ,郭嵩焘 又奉命前往烟台等处海口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情况 僧格林沁派心腹李湘作 会办随行。虽然他无钦差之名,但 到之地大小官员都知道他是皇上亲派检查财务税收的大员 因此对他的接待格外隆重 并都备有厚礼。没想到 郭嵩焘 向来清廉方正,严 律己 规定"不住公馆 不受饮食" 更不受礼。那些地方官也尴尬不满 到山东沿海各县后 真查账 发现从县官到普通差役几乎人人贪污税款 贿赂公行 而且税外勒索严重惊人 超过正税 倍之多。他立即采取种种有力措施整顿税务,堵塞漏洞,并设局抽厘 尽管如 ,这次税务整顿仍然大有成效,查整了一批贪官污吏,增加了政府税收。十二月底,僧格林沁以郭嵩焘未与会办李 同办、未与山东巡抚文煜面商便派绅士设局抽厘以致民变 上奏要求弹劾 郭嵩焘。  咸丰十 (1860年)元月 郭嵩焘被迫离开山东返京 悲叹"虚费两月搜讨之功" "忍苦耐劳 尽成 梦" 。返京途中他备受冷遇 与来时一路 隆重迎送恰成鲜明对照 使他饱尝世态炎凉
+
 咸丰 年(1852 年) 太平军进犯长沙 并攻克武昌 ,咸丰帝 饬令丁忧在藉的曾国藩兴办团练 曾国藩数辞 ,郭嵩焘 几度登门 曾国藩终 为所 创办湘军 罗致 郭嵩焘于 幕中 出谋划策、募捐筹饷 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
 
 +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 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 经实战观察 郭嵩焘 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 多赖水军 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 忠源韪之 令其疏请敕湖南北、 川制战船百余艘" 。此 举使 军由劣势转 优势 ,郭嵩焘 因功授翰林院编修 。  此后三 年, 受曾国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处筹饷 曾途经[[上海]] 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 接触了 些外国人 了解到西方 情况 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同治元年(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次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同治五年(1866年),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而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同治元年(1862年),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次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同治五年(1866年),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而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郭嵩焘</big>'''
 +
|-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7/36d5d7d711e94ad2ad27685f9ac4f867.jpeg width="300"></center>
 +
<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9%83%AD%E5%B5%A9%E7%84%98&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4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small>
 +
|-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
| align= light|
 +
中文名字:
 +
|}
 
 光绪元年(1875年)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
 
 光绪元年(1875年)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时清政府筹议兴办洋务方略,郭嵩焘慨然命笔,讲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郭嵩焘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时,云南发生"马嘉理案",英国籍此要挟中国,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制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 消息传开,顽固派纷纷指摘、讥讽,更有文人编了一副对联讽刺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鸿章为他撑腰。
  
 光绪二年(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
 光绪二年(1876年)冬,郭嵩焘率副使[[ 刘锡鸿]] 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在伦敦设立了使馆。光绪四年(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后该书寄到总理衙门,不料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光绪三年(1877年)初,正值清军收复新疆之战,英国为挽救阿古柏政权,令回国述职的威妥玛与郭嵩焘交涉,提出照会章程三条,郭嵩焘在不清楚西征战局的情况下,向清廷提出"似应乘其调处之机,妥定章程,以为保境息兵之计"。但不久英印政府拟派出"驻喀什噶尔使臣",郭嵩焘闻讯立即抗议,指出:"喀什噶尔本中国辖地",阿古柏入侵,"百姓深受其害";在中国收复失地之时,英方派驻使臣,,"则肆意在帮同立国,与中国用兵之意适相违左"。他要求英方"收回驻扎喀什噶尔明文"。英方自知理亏,未做答复。最终,派驻使臣之事也因阿古柏之死而化为泡影。此时,郭嵩焘已改变请英方调停的态度,建议清廷"可否谕敕左宗棠体察关外情形,以制剿抚之宜",又认为趁阿古柏之死,"席卷扫荡,亦不出数月之内"。最后,清军在年内收复伊犁以外新疆全境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 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光绪五年(1879年),郭嵩焘与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完交接事务后,黯然回国,称病回籍。 五月五日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形势颇为紧张;连用小火轮拖带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大街之上。尽管郭嵩焘钦差使臣的官衔暂时尚未解除,而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对他傲慢无礼。
行 39: 行 52:
  
 
==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自强求富"是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思潮,但对"富强"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别。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郭嵩焘对此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焘的"富强观"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厘正治国之本,这就是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姑务其末",即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郭嵩焘的"富强观"、"重商"主张,主要反映在他光绪元年上总理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一折中。"它冲破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另辟了一个源头。"
+
 
 +
"自强求富"是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思潮,但对"富强"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别。洋务派认为只要通过国家组织造船制器和经济活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军事、经济实力,就算达到了"富强"的目的。郭嵩焘对此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焘的"富强观"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厘正治国之本,这就是振肃纲纪、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况下,不妨"姑务其末",即学习西方技艺,发展近代工商业,"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开办西学,造就"通变之才"为谋求富强的"要务"。郭嵩焘的"富强观"、"重商"主张,主要反映在他光绪元年上总理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一折中。"它冲破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出现,另辟了一个源头。"<ref>[http://www.historychina.net/qt/357857.shtml  百余年来郭嵩焘研究之回顾],中华文史网, 引用日期2019-02-17</ref>
  
 
 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乃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变局,是势之使然。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焘外交观的另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不料,惹来一场轩然大波。
 
 郭嵩焘认为洋患生于中国,乃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变局,是势之使然。因此,他反对"严夷夏之大防",主张开放。他说:"茫茫四海含识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于天者,岂有异哉?而猥曰'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焘外交观的另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反对视西方诸国为"夷狄",主张把它们当作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国家来看待。针对封建士大夫的"虚骄"习气,郭嵩焘认为:中国除"取法"西洋外,别无他法。为了帮助人们打开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焘还把出使英国途中的见闻,参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详记下来,写成《使西纪程》寄回总理衙门。不料,惹来一场轩然大波。
  
 +
在郭嵩焘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之忧,但他的爱国情感与民族主义意识是以极为理性的形式呈现的,并且更接近于近代民族主义观念,也因此为当时的人们所误解。这首先表现在郭嵩焘对于华夷之辨的看法上。当时,传统士大夫仍然强调明华夷之辨,郭嵩焘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认为对西方绝不能再以蛮夷视之。他认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 ,批驳了传统士大夫关于"中国有道,夷狄无道"的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过去比较落后的地区和民族可以转化成先进的地区和民族。
 +
 +
对于传统的华夏中心观,郭嵩焘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传统的华夏中心观认为中国居天地之中,是行纲常教化和礼义文明的结果,夷狄无此教化与文明,故居"天地之偏鄙"。因为中西文明开化的格局已发生历史的错位,而时人却仍然以天下主义的老眼光看世界,郭嵩焘感到了其中蕴含的民族危机。郭嵩焘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 ,呼吁国人要摒弃传统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向西方学习,树立新的世界意识,走富国强民的近代民族主义道路。<ref>[http://www.historychina.net/zwgx/356252.shtml  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中华文史网, 引用日期2019-02-17</ref>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考察历史,反顾来路,郭嵩焘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论"的嚆矢。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面对重重阻力,真可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考察历史,反顾来路,郭嵩焘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论"的嚆矢。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面对重重阻力,真可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
行 50: 行 67:
 
 李鸿章: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号)为最。
 
 李鸿章: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号)为最。
  
 清廷官方评价:(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
+
 清廷官方评价:(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ref>[http://history.sina.com.cn/bk/jds/2015-08-19/1002124648.shtml  晚清郭嵩焘:敢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新浪网, 引用日期2019-02-17</ref>
  
 焯莹:谓公弗显,联翩节麾。志业宏多,欿如未施。众荣我蔑,趣与世揆。思以先觉,觉彼后知,利在国家,岂图其私?蛮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诚未至,人心积巇。召归辍驾,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时命孔哀。心不负君,魂清魄夷,孰闻天马,徒恋敝帷。皦尔风节,百世之师,文章满家,鸾凤其仪。谤与身灭,积久弥辉,考三不朽,视此穹碑。[6]
+
 焯莹:谓公弗显,联翩节麾。志业宏多,欿如未施。众荣我蔑,趣与世揆。思以先觉,觉彼后知,利在国家,岂图其私?蛮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诚未至,人心积巇。召归辍驾,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时命孔哀。心不负君,魂清魄夷,孰闻天马,徒恋敝帷。皦尔风节,百世之师,文章满家,鸾凤其仪。谤与身灭,积久弥辉,考三不朽,视此穹碑。
 
 郭嵩焘自评: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郭嵩焘自评: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行 59: 行 76:
  
 
==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终在1876年12月从上海登船赴英。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此正合郭氏之意,他早就想将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富强之道介绍给国人,使国人从"天朝上国"、视异域文明为异端的迷梦中惊醒。经过几十天的海上航行,他于1877年1月下旬到达伦敦,甫一下船便立即将这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在日记中,他不仅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而且对这些见闻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如见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轮船进进出出却次序井然,他不禁叹道:"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他还盛赞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从途经十数国的地理位置、异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日记中全都作了介绍,尽可能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摆脱夜郎自大的状态。[7]
+
 终在1876年12月从上海登船赴英。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此正合郭氏之意,他早就想将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富强之道介绍给国人,使国人从"天朝上国"、视异域文明为异端的迷梦中惊醒。经过几十天的海上航行,他于1877年1月下旬到达伦敦,甫一下船便立即将这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在日记中,他不仅客观记述了所见所闻,而且对这些见闻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如见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轮船进进出出却次序井然,他不禁叹道:"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他还盛赞伦敦:"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宫室之美,无以复加。"从途经十数国的地理位置、异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日记中全都作了介绍,尽可能让国人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摆脱夜郎自大的状态。
  
 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一时间群情汹汹,有人痛斥他对外国"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有人上奏,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今民间阅《使西纪程》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愚民不测机权,将谓如郭嵩焘者将蒙大用,则人心之患直恐有无从维持者"。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7]
+
 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一时间群情汹汹,有人痛斥他对外国"极意夸饰,大率谓其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贰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有人上奏,认为应将郭嵩焘撤职调回:"今民间阅《使西纪程》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愚民不测机权,将谓如郭嵩焘者将蒙大用,则人心之患直恐有无从维持者"。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
 
==亲属成员==
 
==亲属成员==
 
 弟弟:郭昆焘
 
 弟弟:郭昆焘
 +
 
 妻子:梁氏
 
 妻子:梁氏
  
 
==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三》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三》
 +
==视频==
 +
===郭嵩焘纪念馆宣传片===
 +
===郭嵩焘纪念馆宣传片===
 +
{{#iDisplay:a0813f6a930|640|380|qq}}
 +
 +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
[[Category:清朝书法家]]
 +
[[Category:文化藝術人物]]
 +
[[Category:文字學家]]
 +
[[Category:中国现代作家]]

於 2022年11月6日 (日) 21:38 的最新修訂

郭嵩燾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1]。字筠仙,號雲仙、筠軒,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湖南湘陰城西人。晚清官員,湘軍創建者之一,中國首位駐外使節。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

人物生平

郭嵩燾年少時曾就讀於湘陰仰高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年),18歲的郭嵩燾考中秀才,第二年進入著名的嶽麓書院讀書。強調經世致用、堅忍不拔、

不尚玄虛、摒棄浮詞是湘學傳統,歷史悠久的嶽麓書院一直是湘學重鎮。作為"湖湘子弟",郭氏本就受湘學影響不淺,而嶽麓書院的學習使他受影響更

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嶽麓書院,他與曾國藩、劉蓉等相識,互相切磋學問、砥礪氣節,成為志同道合的摯友。當然,他很可能想不到,與[[曾國

藩]]的結交將影響到自己的命運。他可能更想不到,這批"湖湘子弟"即將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咸豐二年(1852年)底,太平軍進犯長沙,並攻克武昌,咸豐帝飭令丁憂在藉的曾國藩興辦團練,曾國藩數辭不允,郭嵩燾幾度登門,曾國藩終為所動,創辦湘軍,羅致郭嵩燾於幕中,出謀劃策、募捐籌餉,成為曾國藩的得力助手。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郭嵩燾率湘軍赴江西援救楚軍江忠源部。經實戰觀察,郭嵩燾認為太平軍之所以攻無不克,多賴水軍,遂向江忠源上"編練水師議,忠源韙之,令其疏請敕湖南北、四川制戰船百餘艘"。此舉使湘軍由劣勢轉為優勢,郭嵩燾因功授翰林院編修。 此後三年,受曾國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處籌餉,曾途經上海,參觀外國人所辦圖書館和外國輪船,接觸了一些外國人,了解到西方的情況,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動。

同治元年(1862年),授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 次年,署理廣東巡撫,鎮壓廣東境內的太平軍殘部。 同治五年(1866年),因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而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

郭嵩燾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光緒元年(1875年)初,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時清政府籌議興辦洋務方略,郭嵩燾慨然命筆,講自己辦洋務的主張和觀點寫成《條陳海防事宜》上奏。認為將西方強盛歸結於船堅炮利是非常錯誤的,中國如果單純學習西方兵學"末技",是不能夠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的。只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國的工商業才是出路。郭嵩燾因此名噪朝野。恰在此時,雲南發生"馬嘉理案",英國籍此要挾中國,要求中國派遣大員親往英國道歉,清政府最後制派郭嵩燾赴英"通好謝罪"。八月,清廷正式加授郭嵩燾為出使英國大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駐外使節。 消息傳開,頑固派紛紛指摘、譏諷,更有文人編了一副對聯諷刺郭嵩燾:"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只有李鴻章為他撐腰。

光緒二年(1876年)冬,郭嵩燾率副使劉錫鴻等隨員三十餘人啟程赴英,在倫敦設立了使館。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公使。赴英途中,郭嵩燾將沿途見聞記入日記《使西紀程》,盛讚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張中國應研究、學習。後該書寄到總理衙門,不料遭到頑固派的攻擊、漫罵,直到郭嵩燾去世,該書仍未能公開發行。郭嵩燾到達英國後,非常留意英國的政治體制、教育和科學狀況,訪問了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等,結識了眾多專家學者,並以六十高齡潛心學習外語。還將考察心得不斷寄回國內,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議。

光緒五年(1879年),郭嵩燾與繼任公使曾紀澤辦理完交接事務後,黯然回國,稱病回籍。 五月五日乘船抵達長沙。由於湘陰發生守舊排外風潮,形勢頗為緊張;連用小火輪拖帶木船到省城都受到長沙、善化兩縣的阻止,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在大街之上。儘管郭嵩燾欽差使臣的官銜暫時尚未解除,而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無禮。

郭嵩燾蟄居鄉野後,仍然關心國家大事,經常就時事外交上疏朝廷、致書李鴻章等重臣。晚年在湖南開設禁煙會,宣傳禁煙。郭嵩燾一直保持着大年初一賦詩一首以紀年的習慣。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一,65歲的郭嵩燾在紀年詩中寫道:"眼前萬事隨雲變,鏡里衰顏借酒溫。身世蒼茫成感喟,盛衰反覆與誰論?"

光緒十七年(1891年),郭嵩燾病逝,終年73歲。 他去世後,李鴻章曾上奏請宣付國史館為郭嵩燾立傳,並請賜諡號,但未獲朝廷旨准。清廷上諭再次強調:"郭嵩燾出使外洋,所著的書籍,頗受外界爭議,所以不為其追贈諡號。"

主要思想

"自強求富"是近代中國的一種進步思潮,但對"富強"的理解卻有很大的差別。洋務派認為只要通過國家組織造船制器和經濟活動,增強了封建政權的軍事、經濟實力,就算達到了"富強"的目的。郭嵩燾對此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郭嵩燾的"富強觀"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中國"富強"的"本源之計"在於循習"西洋政教",釐正治國之本,這就是振肅綱紀、刷新吏治;而在"其本未遑"的情況下,不妨"姑務其末",即學習西方技藝,發展近代工商業,"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改革傳統教育制度,開辦西學,造就"通變之才"為謀求富強的"要務"。郭嵩燾的"富強觀"、"重商"主張,主要反映在他光緒元年上總理衙門的《條議海防事宜》一折中。"它衝破了'中體西用'的理論體系,為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出現,另闢了一個源頭。"[2]

郭嵩燾認為洋患生於中國,乃是近代中國的一大變局,是勢之使然。因此,他反對"嚴夷夏之大防",主張開放。他說:"茫茫四海含識之人民,此心此理所以上契於天者,豈有異哉?而猥曰'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也',吾所弗敢知矣!"郭嵩燾外交觀的另一個基本內容,就是反對視西方諸國為"夷狄",主張把它們當作一個個獨立的文明國家來看待。針對封建士大夫的"虛驕"習氣,郭嵩燾認為:中國除"取法"西洋外,別無他法。為了幫助人們打開眼界,了解、取法西方,郭嵩燾還把出使英國途中的見聞,參以自己的感想,逐日詳記下來,寫成《使西紀程》寄回總理衙門。不料,惹來一場軒然大波。

在郭嵩燾身上有着強烈的家國之憂,但他的愛國情感與民族主義意識是以極為理性的形式呈現的,並且更接近於近代民族主義觀念,也因此為當時的人們所誤解。這首先表現在郭嵩燾對於華夷之辨的看法上。當時,傳統士大夫仍然強調明華夷之辨,郭嵩燾通過自己的實際觀察,認為對西方絕不能再以蠻夷視之。他認為"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與遼、金崛起一時,倏盛倏衰,情形絕異" ,批駁了傳統士大夫關於"中國有道,夷狄無道"的觀念,並進一步指出過去比較落後的地區和民族可以轉化成先進的地區和民族。

對於傳統的華夏中心觀,郭嵩燾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傳統的華夏中心觀認為中國居天地之中,是行綱常教化和禮義文明的結果,夷狄無此教化與文明,故居"天地之偏鄙"。因為中西文明開化的格局已發生歷史的錯位,而時人卻仍然以天下主義的老眼光看世界,郭嵩燾感到了其中蘊含的民族危機。郭嵩燾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於不顧;必使覆國亡家,以快其議論而為名高" ,呼籲國人要摒棄傳統的"夷夏之辨",理智地分析西方事物,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向西方學習,樹立新的世界意識,走富國強民的近代民族主義道路。[3]

人物評價

郭嵩燾是近代洋務思想家,是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 郭嵩燾的一生鮮明地反映出時代特徵,反映出方生與未死之際先行者的歷史命運,考察歷史,反顧來路,郭嵩燾是中國十九世紀末維新派的先聲,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全盤西化論"的嚆矢。郭嵩燾痛恨反手關家門,力主開眼看世界,早已被證實是明智之見和明智之舉,他是超越時代的先行者,生前沒有知音,沒有同道,內心寂寞如沙。郭嵩燾主張學習西方的藍調文明,面對重重阻力,真可謂是"雪擁藍關馬不前",他嘆息過、苦惱過,卻從未絕望過,相信未來,內心始終懷抱着沉重的樂觀。事實證明,郭嵩燾是對的。

《清史稿》:中國遣使,始於光緒初。嵩燾首膺其選,論交涉獨具遠識。

李鴻章: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郭嵩燾號)為最。

清廷官方評價:(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4]

焯瑩:謂公弗顯,聯翩節麾。志業宏多,欿如未施。眾榮我蔑,趣與世揆。思以先覺,覺彼後知,利在國家,豈圖其私?蠻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誠未至,人心積巇。召歸輟駕,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時命孔哀。心不負君,魂清魄夷,孰聞天馬,徒戀敝帷。皦爾風節,百世之師,文章滿家,鸞鳳其儀。謗與身滅,積久彌輝,考三不朽,視此穹碑。 郭嵩燾自評: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個人作品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養知書屋遺集》、《史記札記》、《禮記質疑》、《中庸質疑》、《使西記程》、《郭侍郎奏疏》、《養知書屋文集》、《郭嵩燾日記》等,對後人影響極大。

軼事典故

終在1876年12月從上海登船赴英。行前,朝廷應總理衙門之奏請,詔命郭嵩燾將沿途所記日記等咨送總署。此正合郭氏之意,他早就想將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富強之道介紹給國人,使國人從"天朝上國"、視異域文明為異端的迷夢中驚醒。經過幾十天的海上航行,他於1877年1月下旬到達倫敦,甫一下船便立即將這幾十天極為詳細的日記題名為《使西紀程》寄回總署。在日記中,他不僅客觀記述了所見所聞,而且對這些見聞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如見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輪船進進出出卻次序井然,他不禁嘆道:"條理之繁密乃至如此"。他還盛讚倫敦:"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成煙霧……宮室之美,無以復加。"從途經十數國的地理位置、異土民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到土耳其開始設立議會、制定憲法的改革,蘇伊士運河巨大的挖河機器,"重商"對西方富強的作用……日記中全都作了介紹,儘可能讓國人對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擺脫夜郎自大的狀態。

但總理衙門剛將此書刊行,立即引來朝野頑固守舊者一浪高過一浪的口誅筆伐,一時間群情洶洶,有人痛斥他對外國"極意誇飾,大率謂其法度嚴明,仁義兼至,富強未艾,寰海歸心……凡有血氣者,無不切齒"。"誠不知是何肺肝,而為之刻者又何心也。""殆已中洋毒,無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燾"有貳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為理由提出彈劾他,有人上奏,認為應將郭嵩燾撤職調回:"今民間閱《使西紀程》者既無不以為悖,而郭嵩燾猶儼然持節於外","愚民不測機權,將謂如郭嵩燾者將蒙大用,則人心之患直恐有無從維持者"。由於找不到合適人選,清廷未能將他召回,但下令將此書毀版,禁其流傳。

親屬成員

弟弟:郭昆燾

妻子:梁氏

史書記載

《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三》

視頻

郭嵩燾紀念館宣傳片

郭嵩燾紀念館宣傳片


參考資料

  1. 郭嵩燾(1818年-1891年),乳名齡兒,學名先杞,後改名嵩燾 ,搜狐 - www.sohu.com/a...- 2018-12-17
  2. 百餘年來郭嵩燾研究之回顧,中華文史網, 引用日期2019-02-17
  3. 論郭嵩燾的外交思想, 中華文史網, 引用日期2019-02-17
  4. 晚清郭嵩燾:敢說真話的「人民公敵」, 新浪網, 引用日期2019-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