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鄭芝龍”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removed Category:鄭姓; added Category:明朝人物 using HotCat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expand|time=2019-08-06T08:15:02+00:00}}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鄭芝龍
 
|名稱 =鄭芝龍
第65行: 第64行:
 
}}
 
}}
  
'''鄭芝龍''',字''' 飛黃''' [[ 小名]]''' 一官''' (閩南語:,喀爾文教教名''' 尼可拉斯''' 海禁下的民間活力:尼古拉‧一官],  國立故宮博物院:十七世紀的 臺灣 、荷蘭與東亞 [[福建省]][[南安縣]]人 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 建立[[水師]]([[海盜]]) 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且在[[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 第一
+
'''鄭芝龍''',字飛黃, 福建南安人, 小名一官(閩南語:,喀爾文教教名尼可拉斯 海禁下的民間活力:尼古拉‧一官],  臺灣 外記》中說他「性情逸蕩 不喜讀書 有膂 力, 好拳棒」。完全不是中國社會正統價值觀認可 的人
  
鄭芝龍 [[ 明朝]] [[ 華南]] [[臺灣]]及[[ 日本]] 等地為活躍舞臺的[[ 商人]] [[ 軍人]] [[ 官員]] 兼且[[閩南 倭寇|倭寇]] ,以其經營的[[ 武裝海商集團]] 著稱,發跡於日本[[ 平戶]] ,為[[ 明鄭]] 勢力的濫觴。在[[ 歐洲]] 文獻 中, 則以「Iquan」(一 )聞名於世
+
==生平簡介==
 +
[[File: 鄭芝龍.jpg|thumb|right|
 +
[http://www.gaochengnews.net/d/file/p/2017-05-25/c755d5572bd6a4154bbd9bcffb1ac0fd.jpg原圖鏈結]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sxsrf=ACYBGNTVT0zDomiGs_exI8MtZN-qKleinQ:1576487765930&q=%E9%84%AD%E8%8A%9D%E9%BE%8D&tbm=isch&source=univ&sa=X&ved=2ahUKEwi1r5_K6rnmAhW5LqYKHf7aC5sQ4216BAgGECM&biw=1507&bih=615#imgrc=LUcK4iZDXylfzM:] ]]
 +
 
 +
===建立水師(海盜)===
 +
[[ 芝龍]] 投靠澳門經商的舅父[[ 黃程]] ,到過馬尼拉,而後去日本平戶,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商[[ 李旦]]的部下。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李旦居中斡旋,說服荷蘭人退出,轉移 臺灣 。鄭芝龍就是這時被李旦派到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譯。
 +
荷蘭人為了壟斷對日貿易,指使一些中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掠奪,鄭芝龍也是和荷蘭[[約翰‧芬伯翁]] 海牙國家檔案館藏人合作的海賊之一。以華南、臺灣 及日本等地為活躍舞臺的商人、軍人、官員兼且倭寇,以其經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跡於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濫觴。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福建省南安縣人,在17世紀世界海權勃興的時代與明朝封閉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間之力建立水師(海盜),周旋於東洋及西洋勢力之間,並且 台灣海峽抗擊及成功擊敗西方海上勢力的第一人
 +
 
 +
===被任命為「海防游擊」===
 +
1625年李旦死後,以廈門為根據地的漳州人許心素代之而起。但不久鄭芝龍便率領船隊侵襲廈門,打敗[[許心素]],成為新的領袖。這一仗使廈門從此成為鄭氏的地盤,也代表著泉州幫勢力的興起。
 +
1628年,鄭芝龍接受明朝招安,被任命為「海防游擊」,官至都督同知。仍繼續縱橫海上,掃蕩其他海盜,消滅了[[李魁奇]]、[[ 鍾斌]] 與[[劉香]],掌握從日本到南洋的 國海面 壟斷對日本的絲綢貿易,並且南下馬尼拉。
 +
 
 +
===入獄被殺===
 +
1633年,臺灣長 普特曼﹙ Hans Putmans ﹚強行進入廈門通商,搶掠村莊,被鄭芝龍打敗。後來雙方達成和解,普特曼保證不再到中國沿海,由鄭芝龍派船到臺灣進行貿易,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ref>[https://www.npm.gov.tw/exhbition/formosa/chinese/04.htm   鄭芝龍]</ref>
  
1628年,身為海盜的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於1646年投降清朝後,被[[軟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於1655年入獄;於1661年被殺
 
  
 
==人物轶事==
 
==人物轶事==
 +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泉州鄭芝龍:海盜船翻出大官》】
  
 
===郑芝龙执意投降清廷 郑成功大哭===
 
===郑芝龙执意投降清廷 郑成功大哭===
第101行: 第115行: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明朝人物]]
+
==參考資料==
[[Category: 中國古代 軍政人物]]
+
 
 +
 
 +
[[Category:明朝 军政 人物]]
 +
[[Category: 清朝 軍政人物]]

2019年12月16日 (一) 18:20的最新版本

郑芝龙
海盗、军人、官员
前任:
继任:郑成功
郑芝龙
荷兰人眼中的郑芝龙(穿绿色衣服者)
一等子爵(满语:精奇尼哈番)
国家 大明大清、日本
姓名 郑芝龙
飞虹、飞黄
封爵 南安伯(弘光封)→定国公(隆武封)→南安侯→同安侯(顺治封)
族裔 汉族河洛民系
旗籍 汉军正红旗
籍贯 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
小字 一官
其他名号 教名:Nicolas
通称:
出生

1604年4月16日

(明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1]
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镇
逝世

1661年11月24日(1661-11-24)(57岁)

(清顺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
大清京师柴市
  • 明朝总兵
  • 明朝福建总镇
  • 清朝一等子爵(满语:精奇尼哈番)

郑芝龙,字飞黄,福建南安人,小名一官(闽南语:,喀尔文教教名尼可拉斯 海禁下的民间活力:尼古拉‧一官], 《台湾外记》中说他“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完全不是中国社会正统价值观认可的人。

生平简介

建立水师(海盗)

芝龙早年投靠澳门经商的舅父黄程,到过马尼拉,而后去日本平户,成为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李旦的部下。1622年荷兰人占领澎湖,李旦居中斡旋,说服荷兰人退出,转移台湾。郑芝龙就是这时被李旦派到澎湖,担任荷兰人的通译。 荷兰人为了垄断对日贸易,指使一些中国船只在中国沿海掠夺,郑芝龙也是和荷兰约翰‧芬伯翁海牙国家档案馆藏人合作的海贼之一。以华南、台湾及日本等地为活跃舞台的商人、军人、官员兼且倭寇,以其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著称,发迹于日本平户,为明郑势力的滥觞。 国立故宫博物院:十七世纪的台湾、荷兰与东亚,福建省南安县人,在17世纪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与明朝封闭海疆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海盗),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并且在台湾海峡抗击及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的第一人

被任命为“海防游击”

1625年李旦死后,以厦门为根据地的漳州人许心素代之而起。但不久郑芝龙便率领船队侵袭厦门,打败许心素,成为新的领袖。这一仗使厦门从此成为郑氏的地盘,也代表著泉州帮势力的兴起。 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安,被任命为“海防游击”,官至都督同知。仍继续纵横海上,扫荡其他海盗,消灭了李魁奇锺斌刘香,掌握从日本到南洋的中国海面,垄断对日本的丝绸贸易,并且南下马尼拉。

入狱被杀

1633年,台湾长官普特曼﹙ Hans Putmans ﹚强行进入厦门通商,抢掠村庄,被郑芝龙打败。后来双方达成和解,普特曼保证不再到中国沿海,由郑芝龙派船到台湾进行贸易,于1646年投降清朝后,被软禁北京;清朝多次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狱;于1661年被杀[2]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泉州郑芝龙:海盗船翻出大官》】

郑芝龙执意投降清廷 郑成功大哭

古往今来,以劫掠为生的海盗多如牛毛,但能够以海盗的身份登堂入室、拜相封侯者如凤毛麟角,郑芝龙要算一位。

郑芝龙是明朝末期活跃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名海盗。与别的海盗不同,郑芝龙不允许手下骚扰普通百姓,“不许掳妇女、屠人民、纵火焚烧、榨艾稻谷”。还救济贫穷百姓,“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由此看来,郑芝龙颇有古代侠盗“劫富济贫”风范。

由于明朝执行“海禁”,在东南沿海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就使得郑芝龙的势力也越来越大。郑芝龙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船队,竟有1000多只船舶,根本就不怕明朝官兵的进剿。明朝没奈何之下,采取“招抚”之策——没想到,郑芝龙一拍即合,举手向明朝投降。

投降明朝后,郑芝龙一边卖力地为国效力,参与剿灭其余海盗,还协助明朝水师打败过荷兰舰队;一边利用官方身份开展海外贸易,“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

当然,郑氏旗号不是白白使用的。一条船每年要向郑芝龙上交3000金。每年从福建沿海经过的船只何止上万条?所以,郑芝龙每年光是“保护费”就可以收几千万金。

1644年,以崇祯皇帝自缢为标志,明朝灭亡了。不过,残余的明朝宗室逃到南方,先后组织建立了新的政权,史称“南明”。

1645年,唐王朱聿键南下福建,被郑芝龙、郑鸿逵兄弟拥立为帝,改元隆武,这就是“隆武帝”。郑芝龙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南安候,还被授予处理南明所有军事要务的大权,堪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至此,郑芝龙以一介海盗的身份,摇身一变朝廷重臣,走上了人生巅峰。

可是,仅仅一年有余,郑芝龙就干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1646年11月,郑芝龙响应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的诱降,不顾郑成功的再三哭谏,背叛了南明朝廷,正式投降清廷。

郑芝龙历来奉行“实用主义”原则有关。

郑芝龙是海盗出身,脑子里极少国家、民族这种概念。他不管做什么事情,从来都是“实用主义”优先,利益至上。他在当年投降明朝,无非是更好利用官方身份开展海外贸易,牟取巨额利润,并不是因为“爱国”;同样,当明朝这棵大树轰然而倒时,他何尝看不到清廷的统一已成必然趋势?识时务者为俊杰,郑芝龙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倒向清廷的怀抱。

另一方面,与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榜样作用有关。

清军入关之初,为了招抚人心,减小抵抗,对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给予优厚的待遇。洪承畴入关后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相当于丞相。吴三桂更是被封为“平西王”,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有了吴三桂、洪承畴的带头作用,郑芝龙便做起了裂图封王的美梦。闽广总督不是拜相封侯,却比拜相封侯更有吸引力。郑芝龙希望利用闽广总督的身份,在闽广一带继续坐地为王。[3]

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