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酵母

增加 1,9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酵母</big> '''
|-
| [[File:酵母.jpg|缩略图|居中|[https://shop.lovenature.com.tw/prestashop/269-large_default/-.jpg 原图链接][https://shop.lovenature.com.tw/prestashop/tw/-/41--.html 来自集贤庇护工程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酵母
''' 酵母拉丁学名'''(saccharomyce)是[[基因克隆]]实验中常用的[[真核生物]]受体细胞,培养[[酵母菌]]和培养[[大肠杆菌]]一样方便。酵母克隆载体的种类也很多。酵母菌也有质粒存在,这种2μm 长的质粒称为2μm 质粒,约6 300bp。这种质粒至少有一段时间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以外,利用2μm 质粒和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可以构建成能穿梭于细菌与酵母菌细胞之间的穿梭质粒。酵母克隆载体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Yeast
'''别称''':酿 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可用于酿造生产,也可为致病菌——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可将酵母分成三类 '''界''' 形成孢子的株系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不形成孢子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 真菌 ,或者叫“假酵母”(类酵母)。
目前已知极少部分酵母被分类到 '''门''': 子囊菌门 。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2018年2月,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荣获科技部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 '''纲''': 酵母
拉丁学名Yeast'''目''':酵母目
别称'''科''':酵
真菌界'''属''':酵母属
'''分布区域''':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子囊菌门|}
'''酵母'''(saccharomyce)是[[基因克隆]]实验中常用的[[真核生物]]受体细胞,培养[[酵母菌]]和培养[[大肠杆菌]]一样方便。酵母克隆载体的种类也很多。酵母菌也有质粒存在,这种2μm 长的质粒称为2μm 质粒,约6 300bp。这种质粒至少有一段时间存在于细胞核内染色体以外,利用2μm 质粒和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可以构建成能穿梭于细菌与酵母菌细胞之间的穿梭质粒。 酵母 克隆载体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的。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 [[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 母目剂。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可用于酿造生产,也可为致病菌——遗传工程和细胞周期研究的模式生物。酵母菌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可将 酵母   分成三类:形成孢子的株系 于子囊菌和担子菌。不形成孢子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或者叫“假 酵母 ”(类酵母)。
目前已知极少部分酵母被分类到子囊菌门。酵母菌在自然界 分布 区域 广泛,主要生长在 偏酸性的潮湿的含糖环境。2018年2月,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荣获科技部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ref>[http://www.sohu.com/a/224389539_355396 天大“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究成果入选 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搜狐,2018-02-27 19:51</ref>。
==历史==
1680年,[[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利用[[显微镜]]观察到酵母,但当时并没有将其当作一个生物体看待。
1857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首次发现酿造[[酒精]]来之酵母体的[[发酵|发酵作用]] <ref>[http://www.sohu.com/a/207124737_684444 假如我们合成出山崎50的香精,能滴水里每天喝,你还会继续热爱威士忌吗] ,2017-11-28 15:21</ref> ,而并非简单的化学催化。巴斯德曾经将空气通进酿酒液中,发现酵母的细胞量增加了,但是酒精的生成量减少,后来人们将此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巴斯德效应]]”。
酵母的工业化生产与商业化依赖于干燥与压滤技术的发展。1846年,[[欧洲]]实现酵母的工业化生产。[[美国]]酵母的工业与商业化是随着187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的举办展开的。中国酵母的现代化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细胞形态与结构==
 
[[File:细胞形态与结构.png|400px|缩略图|右|[http://learn.foodmate.net/class/common/upload/20140221/13929684436796.png 原图链接][http://learn.foodmate.net/class/study/point_part?block_id=99 来自食品伙伴网 的图片]]]
酵母细胞明显比大多数细菌大,细胞大小约为 2~5 × 5~30μm(短轴×长轴)。实际上,每种酵母确实具有自己特有的形态模式,但会随着菌龄与环境不断变化。一般平板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落呈白色凸起粒状,常带有酒香味。
==用途==
酵母具备许多诱人的特征,广泛应用于工业、商品生产、环保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酿造酒精与面包烘培是酵母菌最常见、最古老的利用方式。此外, 许多酵母还能用于生产各类[[饲料]]以及工业营养物,比如[[SCP]](Single Cell Protein)、[[酵母提取物]]等。某些酵母耐酸、耐高渗透、分解吸收有毒物质,同时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在科学研究上,[[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模式生物]]被使用;另外一些酵母已经被开发为[[异源蛋白表达系统]]使用,利用基因技术在酵母细胞内表达[[外源蛋白质]] <ref>[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70326.shtm 科学家谈基因设计里程碑:合成酵母染色体是开始],科学网,作者:王盈颖 发布时间:2017/3/12 15:44:53</ref>
===酒精饮料===
==益生酵母菌==
虽然有些酵母菌是条件性致病菌,但是有益的[[酵母属|酵母菌属]]的[[布拉酵母菌]]种(学名:''Saccharomyces boulardii'')可以防止甚至治疗一些[[细菌]]导致的腹泻和感染性[[肠炎]] <ref>[http://wap.sciencenet.cn/blog-281238-883357.html?mobile=1 健康原来如此简单],科学网,2015-4-18 09:54</ref>
==发展==
2012年,全球酵母生产能力总计(以干酵母计)超过1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5亿美元。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酵母工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拥有了畅销全球的自主创新品牌,酵母产品的研究、生产和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ref>[http://bbs.foodmate.net/thread-481168-1-1.html [分享<nowiki>]</nowiki> 葡萄酒酵母],食品论坛</ref>
测定基因复制上限:[[日本冈山大学]]与[[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独创的方法测定了[[酵母菌]]所有基因的复制次数上限,发现大多数基因即使复制100次以上,细胞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一些基因只复制数次就会引发细胞死亡。
研究小组使用约有6000个基因的酵母菌进行实验,调查它所有基因的复制次数上限,即基因复制次数到何种程度时会导致细胞死亡。结果发现,有80%以上的基因分别复制超过100次后,酵母菌的[[细胞]]依然维持着正常功能。但是,有115个基因只复制数倍就会导致酵母菌死亡。这些基因多数与细胞内运输和[[细胞骨架]]等基础功能有关,还有的基因与制造细胞内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体有关。研究小组认为,这些基因复制数倍后,导致不必要地大量合成或分解[[蛋白质]],给细胞造成负担,使酵母菌内的平衡严重紊乱,从而导致酵母菌死亡。
 
==视频==
 
===<center>酵母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酵母从哪来的?揭秘你不知道的酵母奥秘</center>
 
<center>{{#iDisplay:w0761lfo437|650|480|qq}}</center>
 
<center>酵母菌的微课</center>
 
<center>{{#iDisplay:v3004mvow8i|650|480|qq}}</center>
<center>[科普]发酵的魅力</center>
 
<center>{{#iDisplay:d0182749odo|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