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量化寬鬆(QE)

移除 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量化寬鬆最終能夠達至「印鈔票」這一效果,實際上,也不是國家叫銀行開印鈔機多印幾張鈔票這麼簡單。以[[美國]]為例,它的量化寬鬆政策,其實是從中央銀行買入當地企業發行的債務開始。
當美國 [[ 聯儲局 ]] 從企業手上大手買入債務以後,實際上就等同把資金注入這些企業。企業收到這些資金之後,通常都會選擇把資金存入銀行,令銀行的存款增加。存款增加之後,銀行就能拿出更多錢去借給社會上不同的人士與團體,社會整體的消費力也因此得以促進。<ref>[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432 甚麼是量化寬鬆(QE)?]10.30.2019 天下雜誌</ref>
當人們把賺到的錢再存進銀行,上述提到的「存款增加→借貸資金增加→消費力增加」的流程就能繼續循環,最終以乘數效應達至「印鈔票」的效果。
==歐洲的量化寬鬆政策==
[[ 歐洲央行]](ECB)於2015年1月22日宣布總金額達1.1兆歐元的購債計劃,自2015年3月開始,每月收購600億歐元資產,購買的資產包括各成員國公債、資產擔保證券(ABS)及擔保債券(Covered Bond),。ECB利用貨幣收購各國發行的債券,以壓低公債與其他金融資產的利率,使企業能以便宜成本舉債與投資。
購債額度按各成員國央行在ECB出資比率分配,歐洲央行將在民間銀行、投資與退休基金、保險公司與其他主要公債投資人所交易的次級市場中,買進歐元區成員國公債。ECB購買各國公債的金額,不會超過任何一國未償還公債的33%,且不會超過任何一國新發行公債的25%。
==日本的量化寬鬆政策==
很多人都會以為美國是量化寬鬆的發明者,但事實上, [[ 日本 ]] 才是最早實行量化寬鬆政策的國家。早在2001年,日本就曾向市場注入過超過36兆的流動資產,希望挽救當時持續疲軟的日本經濟。
而到目前為止,量化寬鬆亦是日本政府沿用的經濟政策之一。例如2019年4月16日,日本中央銀行行長黑田東彥,就提及考慮採取額外的寬鬆貨幣舉措,結果造成日經指數在當日保持了升勢。除了日本之外,量化寬鬆亦被英國以及歐洲央行當作主要的金融政策之一。
[[Category:財經]]
[[Category:550 經濟學總論]]
[[Category:563 金融各論]]
巡檢員、waterh
17,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