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金星面庄中福德祠

金星面庄中福德祠
图片来自ltn

金星面庄中福德祠,是位于台湾台中市石冈区金星里的土地祠,有多颗当地人收集的球状溪石。

目录

金星石珠

石冈社区文化协会理事长吕理全表示:过去金星村的食水嵙溪下坑溪常泛滥成灾,居民就地取材把溪石叠成堤防,完成后发现叠成鱼儿形状,从此就取名“美人鱼堤防”,堤防完工不久,溪中陆续出现多颗圆石头,小有一、二十公斤,大的重达百馀公斤,地方人认为拜美人鱼堤防所赐。一次山洪暴发时冲毁美堤坊,从此再也没有新的圆石浮到金星村。

这类石体称为“金星石珠”、“金星之珠”、“石冈石珠”。据一些村老之言,后来偶有外人经过该村,无不争相捡拾回去作纪念,甚至有人专程开车来捡拾,称要点缀园艺。居民为防剩下的十七颗也被偷走,将其馀石珠用水泥砌在溪旁的金星面庄中福德祠,另一部分移至石冈农会碾米谷仓展示。

当地有解释石珠成形与不再产出的风水看法,一说堤坝成了“美人鱼吐珠”、“鲤鱼吐珠”的脉穴,但堤防损坏,风水也消失。另说,金星溪上游有名为“金鸭母神穴”的风水,上面“金鸭母”定期排卵,后因源头的二坪顶附近兴建高尔夫球场,伤到地理,所以石珠不再出现。还有一说是下坑溪驳坎施工完整后,山上不再有大石头滚落到土地公庙附近。

在1981年报导时,一位七十七岁的詹姓老媪回忆说婆婆生前曾告诉她,当年嫁到金星村时才十七岁,当时金星溪散列大大小小的石珠。当地村民回想金星溪的流量已无法与之前的水量相比。记者林元辉认为石珠停产的真正原因,或许与土地垦辟过烈,导致溪源干涸,有很大的关系。

作家蔡东照读了林元辉在1981年于《民生报》报导后,投稿表达地质学家会解释形成是熔岩结晶沉淀在河床底,并介绍了南美洲神秘的大石球。

2001年庙宇整修时,尚未嵌入水泥内的石头则放置在居民家中暂时收藏,等到土地公庙落成之后再放回。新庙前有安置石珠的座台,让民众抚摸大石珠。

这些石头也是东丰自行车道邻近的景点。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