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沙寺僧」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2: 行 2:
 
'''<big>金沙寺僧</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big>金沙寺僧</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沙寺僧【明】制陶名手。佚名。金沙寺在江苏宜兴湖㳇山间,湖㳇镇的西南角,离丁蜀镇约十余里。为唐相陆希贤之山房。
+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沙寺僧【明】制陶名手。佚名。金沙寺在[[ 江苏]][[ 宜兴]] 湖㳇山间,湖㳇镇的西南角,离丁蜀镇约十余里。为唐相陆希贤之山房。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较难查号,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约在成化、弘治年间。参阅《桃溪客语》、《中国艺术家徵略》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的确切年代,较难查号,推断比供春年代略早,约在成化、弘治年间。参阅《桃溪客语》、《中国艺术家徵略》
  
行 8: 行 8:
  
 
[[File:20300000676693143875559918653 s.jpg|缩略图|有框|500px| right|金山寺 [http://tupian.baike.com/doc/%E9%87%91%E6%B2%99%E5%AF%BA/a1_46_55_20300000676693143875559918653_jpg.html; 原图连结] [http://tupian.baike.com/doc/金沙寺/a1_46_55_20300000676693143875559918653_jpg.html 来自互动百科]]]
 
[[File:20300000676693143875559918653 s.jpg|缩略图|有框|500px| right|金山寺 [http://tupian.baike.com/doc/%E9%87%91%E6%B2%99%E5%AF%BA/a1_46_55_20300000676693143875559918653_jpg.html; 原图连结] [http://tupian.baike.com/doc/金沙寺/a1_46_55_20300000676693143875559918653_jpg.html 来自互动百科]]]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沙寺在湖西街村寺山南麓。原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避战乱所建,后改禅院,即金沙寺。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额“寺圣金沙”。苏轼在这里喝过茶;岳飞在寺里驻过军、题过词。后来这金沙寺又成为明代宜兴进士吴颐山读书的地方。鼎盛时,该寺有房屋千间,明嘉靖年后,该寺屡修屡毁。解放初期,该寺仍留有数间僧房,并有一棵传说岳飞拴过马的银杏树。考察人员发现,现在的金沙寺遗址处在一片农田里,背靠的山麓因开石已破坏了原貌,寺庙的基础上已经建起民宅。但在当地一些农民家中,仍然保留着一些金沙寺的碑刻、石质构件。附近还有寺僧的墓葬,曾经留下苏轼“竹符换水”传说的 金沙泉仍然在流淌。作为专业的紫砂刊物,他们认为金沙寺维系着两位宜兴紫砂的宗师级人物,这里无疑是紫砂的圣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
  <p style="text-indent:2em;">金沙寺在湖西街村寺山南麓。原是[[ 唐昭宗]] 时宰相陆希声避战乱所建,后改禅院,即金沙寺。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额“寺圣金沙”。[[ 苏轼]] 在这里喝过茶;[[ 岳飞]] 在寺里驻过军、题过词。后来这金沙寺又成为明代宜兴进士吴颐山读书的地方。鼎盛时,该寺有房屋千间,明[[ 嘉靖]] 年后,该寺屡修屡毁。解放初期,该寺仍留有数间僧房,并有一棵传说岳飞拴过马的银杏树。考察人员发现,现在的金沙寺遗址处在一片农田里,背靠的山麓因开石已破坏了原貌,寺庙的基础上已经建起民宅。但在当地一些农民家中,仍然保留着一些金沙寺的碑刻、石质构件。附近还有寺僧的墓葬,曾经留下苏轼“竹符换水”传说的 金沙泉仍然在流淌。作为专业的紫砂刊物,他们认为金沙寺维系着两位宜兴紫砂的宗师级人物,这里无疑是紫砂的圣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金沙寺僧”紫砂壶==
 
==“金沙寺僧”紫砂壶==
行 47: 行 47:
 
<ref>[http://www.jinbifun.com/thread-3853940-1-1.html   细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佛教题材紫砂佳作] 云南网/金碧坊 </ref>
 
<ref>[http://www.jinbifun.com/thread-3853940-1-1.html   细数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佛教题材紫砂佳作] 云南网/金碧坊 </ref>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
[[Category:藝術家]]
 +
[[Category:佛教人物]]

於 2024年2月29日 (四) 21:16 的最新修訂

金沙寺僧

金沙寺僧【明】制陶名手。佚名。金沙寺在江蘇宜興湖㳇山間,湖㳇鎮的西南角,離丁蜀鎮約十餘里。為唐相陸希賢之山房。

「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云: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瓮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金沙寺僧的確切年代,較難查號,推斷比供春年代略早,約在成化、弘治年間。參閱《桃溪客語》、《中國藝術家徵略》

江蘇宜興金沙寺

金沙寺在湖西街村寺山南麓。原是唐昭宗時宰相陸希聲避戰亂所建,後改禪院,即金沙寺。宋熙寧三年(1070年)賜額「寺聖金沙」。蘇軾在這裡喝過茶;岳飛在寺里駐過軍、題過詞。後來這金沙寺又成為明代宜興進士吳頤山讀書的地方。鼎盛時,該寺有房屋千間,明嘉靖年後,該寺屢修屢毀。解放初期,該寺仍留有數間僧房,並有一棵傳說岳飛拴過馬的銀杏樹。考察人員發現,現在的金沙寺遺址處在一片農田裡,背靠的山麓因開石已破壞了原貌,寺廟的基礎上已經建起民宅。但在當地一些農民家中,仍然保留着一些金沙寺的碑刻、石質構件。附近還有寺僧的墓葬,曾經留下蘇軾「竹符換水」傳說的 金沙泉仍然在流淌。作為專業的紫砂刊物,他們認為金沙寺維繫着兩位宜興紫砂的宗師級人物,這裡無疑是紫砂的聖地。應該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

「金沙寺僧」紫砂壺

金沙寺僧金沙寺位於宜興湖滏九里山。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寺內一僧人(宜興人,時人稱為金沙寺僧)。

金沙寺僧是制陶名手,熟諳制陶技藝,常製作圓形壺器,既不留款,也不鈐印,僅以指紋為標識。供春制壺,傳說是偷學於金沙寺僧,因此,金沙寺僧被後人尊為紫砂工藝的始祖。金沙寺在宜興市湖父鎮西郊寺山東麓,為唐相陸希聲山房。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篇》載:金沙寺僧搏紫砂細土,搜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捏口、柄、蓋、的,作成壺具,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他為人閒靜有致,曾與陶工相處而習得一手陶藝,當時可能茶葉正改為壺泡,遂築為胎規而圓之,再刳使中空,並出口、柄、蓋的,然後拿去陶穴燒成,為人使用。據傳金沙僧喜用紫砂泥制壺,自然會有相當多的指紋留於壺上,此為鑑賞金沙僧壺的重要根據。但由於其作品並不署款,自無從認定有何傳器流之於世。至於也有人附會四大名壺的「無名壺」即為金沙僧所築,是否真實,則尚待察考。

在歷史上明代正德年間金沙寺僧紫砂壺是一個極其獨特的品壺,而且是一種實用與審美高度和巧妙的特種手工藝品。我們有幸看到流傳至今的金沙寺僧紫砂壺,大多留有作者的銘款,而從這些帶有風格性的藝術品上,反映出的不僅是一種年代的沉澱,而且也是了解那些紫砂歷史名人們的極好途徑。

追根溯源,創始之功應歸無名英雄「金沙寺僧」,也可以說,佛教人士在紫砂壺的創始中起到極大的作用。清《陽羨名陶錄》的作者吳騫,不但把金沙寺僧列在紫砂「家溯篇」之首,還撰詩云:「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禪僧去不還。此日蜀岡千萬穴,別傳薪穴祀眉山。」追根溯源,創始之功應歸無名英雄「金沙寺僧」,也可以說,佛教人士在紫砂壺的創始中起到極大的作用。清《陽羨名陶錄》的作者吳騫,不但把金沙寺僧列在紫砂「家溯篇」之首,還撰詩云:「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禪僧去不還。此日蜀岡千萬穴,別傳薪穴祀眉山。」[1]

金沙寺僧與紫砂文化

徐秀棠始陶異僧[] []

從明代金沙寺僧制出歷史上第一把紫砂壺開始,紫砂壺與佛教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更是不斷有制壺藝人創作出佛教題材的紫砂作品,給紫砂文化注入充滿智慧的禪學思想。

明代·供春樹癭壺[] []

據史料記載,供春是明代正德年間的宜興人,他在空暇時總喜歡去看制陶名手金沙寺僧製做紫砂壺;他一邊看老僧制壺,同時自己也暗地裡學習怎麼做壺。現今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據說就是供春根據當時寺廟裡的一顆百年銀杏上面的樹瘤製作出來的。

明代·李茂林僧帽壺[] []

李茂林製作的這把僧帽壺呈赤褐梨皮色,壺肩是由文嘉(文徵明之子)銘刻的「浮霜冷月霽雨霄清流芳潤渴止暑消冰」十六字篆文,壺腹八瓣蓮花紋飾,像僧人的帽子,象徵着佛。這把壺整體造型端莊,古韻十足,將儒釋道文化融合於一壺之中,是非常難得的藝術佳作。

清代·陳曼生笠蔭壺[] []

曼生十八式中的笠蔭壺不僅造型奇特,而且也可以說是有「佛緣」的一款紫砂壺。傳說陳曼生信奉佛教,所以喜歡做佛教題材的紫砂;有一次在山間小店遇到一位僧人,見曼生與佛有緣便以斗笠相贈,隨後飄然而去。

曼生受此啟發,便拿起筆在紙上根據斗笠的設計了這麼一把笠蔭壺,並作出「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的壺銘,其蘊含的哲理耐人尋味、奧妙無窮。

現代·范澤鋒波若壺[] []

現代制壺藝人中,范澤鋒是一位以創作佛教題材紫砂壺為主的名家,波若壺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整體造型以佛教的蓮座為範本,壺底是一圈金線,線上是用描金工藝繪製的蓮花瓣,裡面則是十八羅漢,其主題十分鮮明,也表達了一種淡泊明志的心境。

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曾作有「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的禪詩,說明了茶與禪之間的奇妙關係。而紫砂壺作為茶具中的一份子,向來也與儒釋道文化有着密切的關係,以「器」的形式承載着「茶禪一味」的無窮妙趣。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