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金瓜石战俘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瓜石战俘营
图片来自xuite

金瓜石战俘营(日语:金瓜石きんかせき Kinkaseki捕虏监视所),又称金瓜石米英捕虏劳役所,为1942年至1945年间,日军台湾北部新北市瑞芳区金瓜石设立的第一战俘营台语称“督鼻仔寮”,意为高鼻子的外国人住的营舍)。其中关押了一千馀名以大英国协成员国为主的同盟国战俘,包括英国加拿大荷兰澳洲纽西兰南非美国。这批盟军战俘的劳役工作即为采掘铜矿,由于生存与工作条件甚差、管理严苛、医药不足且水土不服等因素,不少战俘命丧于此。

设立来由说明

1933年日本人曾经招募浙江温州人来金瓜石采矿,建有十座工寮,本地人称为温州寮。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日军突击马来亚,英军全线溃败,被迫于1月31日退守新加坡。2月15日,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亲自签署投降书,正式将新加坡的主权交给日本(见新加坡战役)。因此日军俘获大批大英国协战俘。二次大战开始,招募工人不易,于是日军命太平洋战争的战俘来开采铜矿,以供战争所须的子弹与炮弹,与泰缅铁路桂河大桥的故事有相似之处。因此温州寮原地围上围墙成为战俘营。

战俘生活

大英国协战俘1100人由战俘船英格兰丸新加坡于1942年11月14日驶抵基隆,其中有523名战俘被送到金瓜石[1]。战俘在被打后“自愿”在本山六坑开矿。这些战俘,在炎热的热带气候下,在山区中的铜矿场里当苦工,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四人小组每天要在黑暗危险的矿坑里“生产”16至24车斗的铜矿石,(每一车斗须50畚箕才能填满)不然会被虐打。1943年8月10日一批大英国协战俘由台北战俘营搭火车抵达金瓜石,加入开矿的行列。一直到由于日军战争渐渐失利,没有制空权,海运又遭美军布雷切断,铜矿堆积如山却运不出去。1945年3月采矿停止了,战俘被迁移到新店山上的茶园,搭建工寮,种植农作物。1945年当日军投降时,最初一批523名战俘只有89名战俘生还,他们眼睛凹埳,瘦骨如柴。

管理

胁山大尉是捕虏监视所的所长,下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士兵等。其中二等兵系台籍人士担任。矿内低级监督亦有台籍人士担任。由于日本人仇视投降的敌军,加上下级士官士兵等借口维持纪律以逞一时虐待之快,战俘被虐打迫害之事层出不穷。战俘被迫鞠躬并常常挨耳光。在1943年春,由于美军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卫兵打人的事件忽然少了。但战俘当时却无从确知原因。

伙食

战俘最切身的痛苦是没有足够的食物,只有米饭与表面漂浮几片菜叶的菜汤。以加拿大籍的军医战俘Ben Wheeler (Canadian doctor)(Ben Wheeler)的身高179公分,本来重72公斤,在战俘营中初期维持在54公斤左右。他也提到收到第一个红十字会的包裹,内有两小罐糖、一小罐乳酪、110克巧克力、人造奶油、腌肉及罐头肉和225克蔬菜煮肉一罐,另有一罐炼乳、一罐番茄、一罐奶油米饭布丁和一小罐糖浆。这些珍贵的食物惠勒舍不得一次吃完。威尔斯籍中士艾华士(Jack Edwards)回忆道:“没有谁谈女人,根本无此需要,性欲早就消失了,在我们心目中,最重要的是食物、食物,总离不开食物,以及挣扎图存的希望。”1943年的圣诞节使战俘稍微恢复生存意愿,除了获准唱圣诞颂歌并举行音乐会,还获配香蕉、番茄酱、真正有点碎肉的炖菜,小饼,肉包子和加糖的茶。1944年7月5日物资缺乏军官每天减少为390克米饭,外带几片番薯叶;病患的“蔬菜”相同,米饭郤只有370克.1944年圣诞节像平常一样吃米饭和煮菜,不过加了四个橘子和一块炸猪肉。后来物资更加缺乏,每天的配给减为绿色清汤和300克米饭,只有做工的才添两匙红薯。战俘们奄奄一息,毫无精力。1945年8月19日当时已移到白河战俘营的惠勒的体重只剩45公斤。

医疗

一开始战俘营中只有英国战俘彼得·悉德(Peter Seed)上尉一位医官与一位牙医白吉特上尉(John Badgett)。1943年8月10日加拿大籍战俘军医本恩·惠勒(Ben Wheeler)少校从台北第六战俘营调来加入医疗团队。惠勒以医疗作为他自己的战争,他说服日本人发给七十张白卡分配给病得可免除工作的人,以及五张Hu红卡分配给病得须躺下的人。战俘们轮流将红、白卡让最须要的人使用。在药品缺乏的情况下,惠勒作了许多不寻常的治疗。惠勒判断在营地的四周发现的地衣之中一定含有碘和鐡,拿来贴遍有一个浑身溃烂的战俘,他全身烂疮居然都好了。许多战俘的腿上出现丛林溃疡,这种病可能迅速转变成坏疽,惠勒用炽热火钳灼烧患处,治愈了几十个人。他规定用喝米汤治疗痢疾,更率领卫生兵邓纳利上等兵花许多小时将烧焦的柴枝研成碳粉,到了病人可以吃东西的时候,再用炭粉作健肠剂。营中约莫有半数人感染了蛔虫,惠勒曾经在邓纳利的协助下从英国中士艾华士(Jack Edwards)的肛门内拉出一条大蛔虫

地下新闻社

艾华士收集日文旧报纸,有时由同情他们的杂役处得到。艾华士并自学日文翻译旧报纸以提供战俘们过时的二次大战的战况新闻,以此作为他自己的战争,藉以激励自己与其他战俘士气。

通信

1944年1月战俘开始收到家书。这对战俘的生存意志是极大的鼓舞。

战俘与台湾人的回忆

战俘的回忆

战俘军医本恩·惠勒(Ben Wheeler)少校的女儿Anne Wheeler(Anne Wheeler)根据他在在战俘营中写的日记于1981年拍成一部记录片《A War Story》(A War Story)由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发行。

参考文献

  1. The Official Newsletter of the Taiwan POW Camp Memorial Society (Fall-Winter 2007 Page 6). the Taiwan POW Camp Memorial Society. [2009-03-02] (英语). [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