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锡安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锡安祠
图片来自bluezz

锡安祠,俗称树包庙,是位于台湾彰化县大村乡大仑村的土地祠,以一棵榕树包住旧庙身而知名。

历史

依当地人庄美奉转述耆老之言,乾隆年间先民入垦大仑,建立土地祠以祈求神明把守水源。1919年重建此庙时,地方流传当时请观音菩萨挑建庙日,该日却在历法上属于三煞大凶。到了此日时,出现官府出巡用的梁伞以及隔壁村落进香过境的梁伞,还有一名鹿港人要去员林买鼎,这三件事被称为“2梁1铜”,村民认为化解了大凶。

后来,庙新落成后没多久,在庙宇屋顶的主梁长出榕树,多年来树根沿著锡安祠的外墙攀爬,将庙包住,遂被称为“树包庙”。旧庙只有三坪,高也只有二公尺半,到1961年时,该榕树的气根已经把整个庙顶占满。村民们担心把树砍了会对神灵不敬,于是继续让树和土地公庙共存。当地还传曾有一名地理师路过当地,看到榕树的气根直接伸展到地面,断言象征大仑人会都能有自己的田地,不久久开始实施三七五减租,居民们都有自己的土地,生活也改善。

1965年,民众集资兴建现在的新庙,仍然保留被树根包住的旧庙。庙内除主祀奉福德正神外,还供奉五谷大帝。2006年,庄美奉在县政府名为“大家来写村史”的计画协助下,出有《树包庙传奇》一书,讲述大仑村的故事。2011年,国际森林年,林务局公布从各县市选出最具特色的一百株老树,介绍风空开山伯公树鹤冈千年鹣鲽老树等,也包含此土地公庙的榕树,当时报导树高约14公尺。

附近俗称“公馆底”的大仑村二巷21之1号内,则还有一棵被视为树神的老榕树。此外,在嘉义县民雄乡东荣村嘉雄陆桥下,也有俗称为“树包庙”的镇南宫。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