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鎏金双人盘舞扣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鎏金双人盘舞扣饰
图片来自搜狐

鎏金双人盘舞扣饰,是一个西汉滇国贵族服装扣饰。1956年出土,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两男子双手各持一圆盘,交错舞蹈。人物佩戴面具,着紧身裤,系腰带,佩长剑,跣足,足下饰一巨蛇。人物通体鎏金,线条曲折富于变化动感十足。现为云南省博物馆藏。

“古滇国鎏金双人盘舞扣饰”中,两个人手捧盘状物品、双膝弯曲,类似舞蹈动作,与实际生活中“跳菜[1] 动作十分相似,而且在南涧当地“跳菜”也叫“捧盘”。

特点

1956年,鎏金双人盘舞扣饰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13号墓,长19厘米、宽13厘米[2]。其为鎏金透空浮雕扣饰,背面有一榫扣,浮雕两人双手各托圆盘,昂首张口,手舞足蹈,脚踩一[3]。两舞俑着长袖交襟,衣裤布有月牙纹卷云纹饰,佩长剑、跣足[4]。其舞蹈形态与当地滇国民众不同,因此族属在考古学界众说纷纭[5],一说为西域[6]

文物寓意及价值 

反映滇人日程生活的器物“鎏金双人盘舞铜扣饰”,亦寓意深刻。该器物是两千多年前古滇国人腰带上的装饰,图案上两名舞者服饰相同,头后梳条形小髻,高鼻、深目,身侧佩剑,双手执圆盘,作边歌边舞状。其下有一条蛇,口咬前人之右足,尾绕后人之左足。整件扣饰造型生动有趣,动感极强。从两个舞者的形象特征与装束来看,应是异域来客,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塞人”。此铜扣饰对于研究汉代盘舞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展示了古滇国对外开放的时代印记。[7]

在石寨山第十三号墓出土的“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产生的缘由,有人以为:其一,当时滇人所处地区人们有蟒蛇崇拜习俗,使得工匠为其他祭祀器物装饰所用而铸造出巫师手持盘与蟒同舞扣式;其二,滇国最昌盛时期与各方文化交流频繁,滇人生活因融合了外来文化、习俗而发生了审美更新,促使匠人制作此类装饰性饰物。此外还有一种解释,该“扣饰”为周边毗邻邦国赠送给滇国高层或王室的礼品—为愉悦神圣而制的“与图腾神灵共舞”扣饰,以求得滇国护佑,后被作为陪葬品置于该古墓。

现综合来看出土于云南古滇人生活区域的“四人铃舞鎏金铜扣饰”“八人乐舞鎏金铜扣饰”与“双人盘舞鎏金铜扣饰”,尽管这3件器物样式、用途大相径庭,但其工艺和质地却不谋而合地均为青铜制品或青铜鎏金品。而器物所体现的内容,基本没有脱离通过巫师沟通神人,以求得神灵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家族给予人丁兴旺、安乐富足的题材。由此说明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人们以“乐”“舞”形式将对神灵的崇拜与精神寄托置于祭祀仪轨,在其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8]

参考文献

  1. 这个云南饮食文化里的小众宴客礼仪,大理彝族特有,曾濒临绝迹,每日头条,2019-09-07
  2.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 青铜器卷.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3.04: 233. ISBN 978-7-5328-6317-4. 
  3. 贾文忠. 中国青铜器鉴定实例.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9.01: 92. ISBN 978-7-80047-316-6. 
  4. 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 青铜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08: 327. ISBN 7-5326-0376-8. 
  5. 徐杰舜主编;徐杰舜,徐桂兰著. 中华民族史记 第3卷 从华夏到汉族.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08: 280–281. ISBN 978-7-5334-6509-4. 
  6.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著. 经典中国艺术史 卷1. 合肥:黄山书社. 2009.10: 308. ISBN 978-7-5461-0413-3. 
  7. 国宝“牛虎铜案”见证滇国五百年辉煌,文汇报,2018-07-19
  8. 中国古舞文化钩沉,“壹学者”微信 >> ,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