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门口禾场看电影(吴高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门口禾场看电影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门口禾场看电影》中国当代作家吴高升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门口禾场看电影

二O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傍晚,茗山乡文化站送电影下乡,吴二韩庄门口的禾场上放起了《长津湖》的电影,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约二十来人,分几拨坐在禾场上观看。老母亲和婶婶,晚饭后,放下饭碗便来到了放映机后坐下,手摇蒲扇,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随着故事的情节发展,俩个老人时不时地发出“美国人真喜打仗”、“又打死一个”、“冻死那么多人”的叹息声。面对此情此境,勾起了我对几十年前,那几次看电影的回忆。

五、六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一个区只有一个电影队,只要听说哪个村庄放埸电影,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扶老携幼,不辞劳苦,跑去观看。

依稀记得,我小学毕业那年,夏天的某日晚上,陈贵公社的方冲庄放《白毛女》的电影,堂哥高洪是方家的外甥,他得到这个信息后,便邀了村里十来个糙子伢,提着灯笼,举着火把,扛着板凳,翻过二座小山包,越过端阳垅畈,走了二公里多的羊肠小路,急匆匆地赶到方冲庄。只见方冲庄后山顶的禾场上,黑鸦鸦的一片,挤满了看电影的人,四周还有几条火龙向方冲庄靠拢,一场农村的露天电影,邻近两个公社的几十个村庄都有人赶来观看,将银幕前后围得水泄不通,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个年代却是常事,这也说明那时农村的落后和农村人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那个年代农村没有通电,放电影的设备也很落后,乳白色的帆布屏幕由两根竹杆扯开悬挂着,离屏幕几米远放一张四方桌,桌子上架着放影机,在二三十米外安着一台汽油发电机,响着突突突的发电声,一条电缆将发电机发的电输送给放影机播放电影。那天晚上放的是《白毛女》,禾场上有大几百人,都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观看,一个多小时,没有一点吵杂声,那时的人淳朴自律实诚。“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共产党把鬼变成人”的电影台词,一直印记在脑海中。那时农村放电影,家家都敞着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生活虽很贫苦,但没有压力,没有怨言,简单而舒心。

七、八十年代,拆区拼社,联产承包,田地到户,农民生活也遂步富裕了起来。乡镇和社队企业发展快的大队都建起了大礼堂,大礼堂也成了电影院,每天都放着新电影,观众凭票对号入座看电影,城乡差别也缩少了许多。记得一九八七年夏天的某日,我应约找时任大冶县书记毛汉添汇报个人思想,毛书记却邀请我陪他到县电影院看《红高粱》的电影,二个多小时,不让汇报思想,不谈工作,只谈电影。那天是个周末,本应是毛书记陪他爱人看电影的,他却要我陪他,让我无言以对,一百个不愿调动的理由,无法说出口,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县委的调动决定,到西畈公社任主职。看电影也是做思想工作的好方法,这场电影使我终生难忘。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将成难题。据从有关资料中获悉,2018年,国家文化部作出了送电影下乡的决定。大冶市给每个乡镇文化站,配送了一台放影机,财政每年列入专门预算,乡镇配备专职放影员从事送电影下乡的工作,每年要放电影300场,才算满勤,才能拿到予算内的工资和经费。茗山乡放影员小朱很敬业,他对离土不离乡,“一台车,一部机,一个片子放几天”的农村放影员工作很热爱,天晴在各村禾场上放露天电影,雨天在各庄的祖堂上放室内电影,无论风霜雨雪,从不间断,每年都要围着茗山的村庄,转圈着放电影二次以上,深得村民的好评。

老母亲的唠叨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长津湖》放映现场。她老人家说,抗美援朝时,吴二韩庄下房有个叫大牛的孤儿,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参加了志愿军,有的说他战死在上甘岭,有的说他冻死在长津湖,这么多年了杳无音信,应该是成了无名烈士。吴二韩庄的子孙也出了个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生命的烈士,他的英名是值得吴姓后人永远怀念的。《长津湖》之战,是在天下大雪,气温零下30度以下的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虽说双方伤亡都很惨重,但这次战役把美国军队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以弱胜强的战争范例,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佳话。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几十年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是值得充分肯定和永远纪念的。

电影下乡活跃了乡村的文化生活,给农民提供了致富信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电影下乡也给农村留守老人带来了欢乐,增加了他(她)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放影结束后,我问九十有二的老母亲,电影好不好看?老母亲笑着回答说,好看,经常看看更好!她老人家说出农村老人的心声。[1]

作者简介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