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門口禾場看電影(吳高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門口禾場看電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門口禾場看電影》中國當代作家吳高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門口禾場看電影

二O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傍晚,茗山鄉文化站送電影下鄉,吳二韓莊門口的禾場上放起了《長津湖》的電影,在家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約二十來人,分幾撥坐在禾場上觀看。老母親和嬸嬸,晚飯後,放下飯碗便來到了放映機後坐下,手搖蒲扇,全神貫注地盯着屏幕,隨着故事的情節發展,倆個老人時不時地發出「美國人真喜打仗」、「又打死一個」、「凍死那麼多人」的嘆息聲。面對此情此境,勾起了我對幾十年前,那幾次看電影的回憶。

五、六十年代,農村文化生活貧乏,一個區只有一個電影隊,只要聽說哪個村莊放埸電影,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扶老攜幼,不辭勞苦,跑去觀看。

依稀記得,我小學畢業那年,夏天的某日晚上,陳貴公社的方沖莊放《白毛女》的電影,堂哥高洪是方家的外甥,他得到這個信息後,便邀了村里十來個糙子伢,提着燈籠,舉着火把,扛着板凳,翻過二座小山包,越過端陽壠畈,走了二公里多的羊腸小路,急匆匆地趕到方沖莊。只見方沖莊後山頂的禾場上,黑鴉鴉的一片,擠滿了看電影的人,四周還有幾條火龍向方沖莊靠攏,一場農村的露天電影,鄰近兩個公社的幾十個村莊都有人趕來觀看,將銀幕前後圍得水泄不通,現在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常事,這也說明那時農村的落後和農村人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那個年代農村沒有通電,放電影的設備也很落後,乳白色的帆布屏幕由兩根竹杆扯開懸掛着,離屏幕幾米遠放一張四方桌,桌子上架着放影機,在二三十米外安着一台汽油發電機,響着突突突的發電聲,一條電纜將發電機發的電輸送給放影機播放電影。那天晚上放的是《白毛女》,禾場上有大幾百人,都全神貫注地盯着屏幕觀看,一個多小時,沒有一點吵雜聲,那時的人淳樸自律實誠。「舊社會把人變成鬼,共產黨把鬼變成人」的電影台詞,一直印記在腦海中。那時農村放電影,家家都敞着門,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生活雖很貧苦,但沒有壓力,沒有怨言,簡單而舒心。

七、八十年代,拆區拼社,聯產承包,田地到戶,農民生活也遂步富裕了起來。鄉鎮和社隊企業發展快的大隊都建起了大禮堂,大禮堂也成了電影院,每天都放着新電影,觀眾憑票對號入座看電影,城鄉差別也縮少了許多。記得一九八七年夏天的某日,我應約找時任大冶縣書記毛漢添匯報個人思想,毛書記卻邀請我陪他到縣電影院看《紅高粱》的電影,二個多小時,不讓匯報思想,不談工作,只談電影。那天是個周末,本應是毛書記陪他愛人看電影的,他卻要我陪他,讓我無言以對,一百個不願調動的理由,無法說出口,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縣委的調動決定,到西畈公社任主職。看電影也是做思想工作的好方法,這場電影使我終生難忘。

二十世紀以來,隨着電視機的普及,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越來越多,農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將成難題。據從有關資料中獲悉,2018年,國家文化部作出了送電影下鄉的決定。大冶市給每個鄉鎮文化站,配送了一台放影機,財政每年列入專門預算,鄉鎮配備專職放影員從事送電影下鄉的工作,每年要放電影300場,才算滿勤,才能拿到予算內的工資和經費。茗山鄉放影員小朱很敬業,他對離土不離鄉,「一台車,一部機,一個片子放幾天」的農村放影員工作很熱愛,天晴在各村禾場上放露天電影,雨天在各莊的祖堂上放室內電影,無論風霜雨雪,從不間斷,每年都要圍着茗山的村莊,轉圈着放電影二次以上,深得村民的好評。

老母親的嘮叨聲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長津湖》放映現場。她老人家說,抗美援朝時,吳二韓莊下房有個叫大牛的孤兒,當時只有十七八歲,參加了志願軍,有的說他戰死在上甘嶺,有的說他凍死在長津湖,這麼多年了杳無音信,應該是成了無名烈士。吳二韓莊的子孫也出了個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獻出了年輕生命的烈士,他的英名是值得吳姓後人永遠懷念的。《長津湖》之戰,是在天下大雪,氣溫零下30度以下的惡劣氣候條件下進行的,雖說雙方傷亡都很慘重,但這次戰役把美國軍隊趕到了三八線以南,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抗美援朝戰爭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以弱勝強的戰爭範例,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佳話。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打出了國威,打出了幾十年和平建設的國際環境,是值得充分肯定和永遠紀念的。

電影下鄉活躍了鄉村的文化生活,給農民提供了致富信息,促進了農村社會和經濟的繁榮發展,電影下鄉也給農村留守老人帶來了歡樂,增加了他(她)們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放影結束後,我問九十有二的老母親,電影好不好看?老母親笑着回答說,好看,經常看看更好!她老人家說出農村老人的心聲。[1]

作者簡介

吳高升,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從事農業農村和經濟管理工作多年,年輕時喜歡動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