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阖闾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阖闾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和无锡市滨湖区,被认为是中国历代所争议的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阖闾城。

阖闾城为吴王阖闾听取伍子胥建议所建之吴国都城。阖闾城的建设是吴国霸业基础,然而阖闾故城所在向来是史界未解之谜。1959年,无锡西郊与武进交界处的胡埭闾江一带被认为是阖闾小城遗址所在,但未及考古。2004年,因当地农民挖沟,发现了一批史前及春秋时代文物,旋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起对阖闾城遗址勘探复查,确认了阖闾大小二城,即大城位于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镇、小城则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2013年,阖闾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2月,在无锡胡埭部分的遗址上,建成阖闾城遗址博物馆[1]

阖闾古城遗迹的全面出土,不仅成为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都城,更与鸿山贵族墓、木渎古城遗址等吴地考古发相结合,或将给整个吴地传统历史认知带来改变。

阖闾城争议

吴国之历史,在史料上寿梦之前除《史记》所记的吴太伯世家外,基本属于空白。据《史记·正义》云,吴太伯居于梅里(韦昭的注释称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其19世孙寿梦仍居住于此,国号句吴,至其子诸樊时南徙,又到至21代孙阖闾时,命伍子胥筑阖闾都城[2],即今苏州,另外也有记载是阖闾由锡徙苏的。关于阖闾城的记载,则最早出自汉代赵烨所著之《吴越春秋》,其详细记载了营建阖闾大城的经过,谓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同一时期的越绝书也有相关记载,并谓此时乃吴国大霸之时。

但是关于阖闾城的具体位址,历史上向有不同说辞,有记载为在今上海一带的,也有说无锡闾江为阖闾小城、大城在常州阳湖,或无锡为阖闾小城、苏州为阖闾大城。不过诸多史地载籍,仍是如《史记·正义》一般,谓苏州曾称阖闾城,如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的《吴郡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几已为普及。

考古发现

自1950年代起,有关吴国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最早有1954年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俎侯夨簋”两件器皿,其铭文上记录了吴王受封之历史。1956年起又有扬州邗城遗址出土;次年即是阖闾城遗址在原无锡县被发现;1957年,在常州淹城内城河中发现了三轮盘、尊、牺匜、句鑃等青铜礼器。此后,又相继有安徽南陵牯牛山古城(1984年)、江苏高淳固城遗址(1989年)、苏州木渎古城遗址(2000年)、无锡鸿山墓地(2004年)、丹阳葛城遗址(2008年)等诸多新的考古发现。

这些新发现,使不少学者对于过往史料记载产生质疑,甚至直接否定古史所谓“太伯奔无锡梅里,后徙苏州,阖闾时建都城”之说,认为吴国之起源当在宁镇地区,无锡、苏州地区则“在吴文化后期,有其鼎盛灿烂的发展,是吴文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但不是吴文化最早的发祥地。”甚至有学者考证吴越地区的古墓,认为“活跃于江南的吴越两族,其活动交汇处大致在太湖西岸的江阴、武进、宜兴一线。此线以东为越文化区,百姓死后习惯筑石室葬于山坡。以西则属吴文化域,百姓死后流行平地起封的土墩墓。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所用器皿是大不相同的。”即今苏锡城区属于越文化范围,也是吴越两国的边境地带。而常、锡之间的阖闾城遗址,亦与古书记载相符,如《吴地记》说阖闾城“北通毗凌”,今苏州出北门为长江,而阖闾城往北正好抵毗陵(常州),又说吴都“不开东门者为绝越之故也”,阖闾城确无东门,以直湖港为天然门户。此外《史记》伍子胥列传曾载,伍子胥死后,由夫差用马皮裹尸浮于闾江,闾江即位于阖闾城侧。

视频

阖闾城遗址 相关视频

寻找阖闾古城
城市宣传片 无锡阖闾古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