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除夕」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
[[File:除夕00.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203/c66991434e1f4f8e9e8aa0129f8deab5.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70219733_9991189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除夕''',又称大年夜、年夜、年三十、过年前夕、除夜、岁除、大晦日,是过年前夕的最后一天。这天的确实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二九暝/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闽南人称二九暝/三十暝(闽南语)。
 
'''除夕''',又称大年夜、年夜、年三十、过年前夕、除夜、岁除、大晦日,是过年前夕的最后一天。这天的确实日期会因为[[历法]]而有所不同。传统上[[汉字]]文化圈以农历作为历法,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二九暝/三十暝([[闽南语]]);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闽南人称二九暝/三十暝(闽南语)。
行 6: 行 7:
 
==起源==
 
==起源==
  
 除夕源于先秦时代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此即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的民间习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
 除夕源于先秦时代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此即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的民间习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ref>[http://www.glook.cn/jrzs/2016-3-8/shousui.html 守岁的来历],Glook.cn,2016-3-8 </ref> ”。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习俗==
 
==习俗==
行 26: 行 27:
 
*围炉(年夜饭):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称为“围炉”。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
 
*围炉(年夜饭):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称为“围炉”。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
  
*压岁钱:围炉之后,就是长辈分压岁钱,早年是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希望小孩多福长寿,现多以红包装钞票取代。
+
*压岁钱:围炉之后,就是长辈分压岁钱,早年是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希望小孩多福长寿,现多以红包装钞票取代<ref>[https://www.sohu.com/a/222857007_732720 除夕风俗习惯,你知道多少?] ,搜狐,2018-02-15 </ref>
  
 
*守岁:“守长寿岁”之意,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称做[[守岁]]。
 
*守岁:“守长寿岁”之意,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称做[[守岁]]。
  
 
*祭天:除夕的夜间23时(相当于正月初一),备好鲜[[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谢一年来庇佑,祈祷新年顺利平安,称为“贺正”。有些地方则是在小年夜的夜间23时(相当于除夕),称之为“辞岁”。
 
*祭天:除夕的夜间23时(相当于正月初一),备好鲜[[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谢一年来庇佑,祈祷新年顺利平安,称为“贺正”。有些地方则是在小年夜的夜间23时(相当于除夕),称之为“辞岁”。
 +
 +
==视频==
 +
===<center> 除夕 相关视频 </center>===
 +
<center> 除夕和年的故事 </center>
 +
<center>{{#iDisplay:p0829e9krcs|560|390|qq}}</center>
 +
<center> 除夕夜 敲钟祈福迎新春  </center>
 +
<center>{{#iDisplay:9tWtxQTznwq|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於 2020年2月27日 (四) 05:32 的最新修訂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夜、年三十、過年前夕、除夜、歲除、大晦日,是過年前夕的最後一天。這天的確實日期會因為曆法而有所不同。傳統上漢字文化圈以農曆作為曆法,由於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二九暝/三十暝(閩南語);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閩南人稱二九暝/三十暝(閩南語)。

除夕時,人們會一家團聚,並有守歲的習俗,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韓國近代也受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而中國南方和越南等地會有年宵市場(或稱花市)。

起源

除夕源於先秦時代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記載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邪鬼。此即除夕節令。最早提出「除夕」這個名稱的,則是西晉的《風土記》。《風土記》中特別記述了除夕大年夜當時的民間習俗: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1]」。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同時《風土記》中還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這種猛獸)的記載。

習俗

  • 送神:通常自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這天所送的是「灶君」、「太歲」還有在人間的眾神,回天庭述職,所準備祭品較豐富,有茶果牲禮,後來俗傳送「灶君」。
  • 蒸糕(炊粿):通常十二月廿五日、廿六日開始蒸過年的糕點,傳統口味有甜、鹹,有以下幾種:甜粿(甜年糕)、發粿(發糕)、菜頭粿(蘿蔔糕)、芋粿、包仔粿,甚至是紅龜粿等。
  • 辭歲: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彩,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神明與祖先(有些人會先祭拜玉皇大帝),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長年菜」。
  • 貼春聯:春聯又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春聯相傳是由桃符演變而來,而桃符則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後來則用紙畫門神,也有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及福符門錢。春聯是一種結合文學與書法的民間藝術,常見:「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春風春雨春常在,宜室宜家宜放懷」。
  • 貼年畫:通常在中國大陸地區較盛行,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 貼窗花:在華人民間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 掛燈籠:華人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二千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 圍爐(年夜飯):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稱為「圍爐」。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
  • 壓歲錢:圍爐之後,就是長輩分壓歲錢,早年是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希望小孩多福長壽,現多以紅包裝鈔票取代[2]
  • 守歲:「守長壽歲」之意,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稱做守歲
  • 祭天:除夕的夜間23時(相當於正月初一),備好鮮、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謝一年來庇佑,祈禱新年順利平安,稱為「賀正」。有些地方則是在小年夜的夜間23時(相當於除夕),稱之為「辭歲」。

視頻

除夕 相關視頻

除夕和年的故事
除夕夜 敲鐘祈福迎新春

參考文獻

  1. 守歲的來歷,Glook.cn,2016-3-8
  2. 除夕風俗習慣,你知道多少? ,搜狐,201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