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陶井明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陶井明器
图片来自新浪财经


陶井明器是其中一种汉代流行的明器

背景资料

水井也可以是陪葬品   汉代以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学为官方统治哲学,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维模式下,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著“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这就导致有汉一代,厚葬习俗成风。汉代墓葬不仅陪葬品数量众多,而且大多制作精美,成为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界备受瞩目的一类文化遗存。

  西汉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钫、盒等仿铜礼器为主,客观反映出等级观念这一时期深入人心。随著汉代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不断壮大,社会重心逐渐由上层贵族向中下层士大夫地主阶层转移,这一变化迅速反映在随葬物品的种类上。西汉中后期,仿铜陶礼器逐渐减少,东汉时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满世俗气质与生活气息的模型明器为主,如:楼、灶、壶、勺、厕、耳杯、猪圈等,这些成比例缩小的陶制模型,成为研究汉代历史重要的资料。本文中为大家介绍的陶井,便是汉代模型明器中的一件精品。汉代陶井出土数量较多,但如此精美的陶井并不多见。结合墓葬中所出土的其它文物,我们可以推测,距今约2000年前的东汉早期,在德州生活著一位较为富有的庄园地主,离世后子孙将其埋葬,并将一件制作精美的绿釉红陶井放入墓中,如今,这件陶井静静地摆放在博物馆的展柜中,供游客研究与欣赏。

  水井是人类重要的生活、生产设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原始农业,这就要求人类的居所相对固定,为满足这样的生产、生活条件,水井便应运而生。随著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庄园主很有可能挖掘建造仅供自家使用的私人水井,作为重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对于“事死如事生”的汉代先民,没有理由不将水井陪葬在墓葬中,这就是陶井形成的原因。

汉代盛行著“以生事死”的观念,如王充论衡.讥日篇》言:“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见生人有饮食,死为鬼当能复饮食,感物思亲,故祭祀也。”[1]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在生时一样,为了让死者死后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明器。所谓明器,是指“冥中所用之器也”[2]。明器只供丧葬,不能实用,故又有“人器实,鬼器虚”[3]之言。至于明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建筑物交通工具、人型或动物型的公仔、日常用品和有特别意义的摆设。

何谓陶井

至于陶井方面,西汉前期的陶井形制较简单,井身为圆筒形;而西汉晚期的陶井井身逐渐变矮。及至东汉,出现了有模制井架及模印滑轮的陶井明器[4],可见陶井明器的结构日渐复杂。

  西汉早期的陶器陪葬品多以鼎、钫、盒等仿铜礼器为主,客观反映出等级观念这一时期深入人心。随著汉代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不断壮大,社会重心逐渐由上层贵族向中下层士大夫地主阶层转移,这一变化迅速反映在随葬物品的种类上。西汉中后期,仿铜陶礼器逐渐减少,东汉时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满世俗气质与生活气息的模型明器为主,如:楼、灶、壶、勺、厕、耳杯、猪圈等,这些成比例缩小的陶制模型,成为研究汉代历史重要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见萧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页130引王充《论衡.讥日篇》之言。
  2. 见刘渊:〈明器文化初探〉,载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2004年9月),页18引尚秉和之言。
  3. 见刘渊:〈明器文化初探〉,载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2004年9月),页18引《礼记.檀弓》之言。
  4. 见贾文忠:〈汉代陶井〉,载于《古今农业》第2期(1996年),页码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