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震源机制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震源机制解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2]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名词解释

震源机制解(地球物理学术语)一般指断层面解

断层面解(Fault-plane solution),是地质学领域的专业词汇,用于描述断层面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断层面倾向、断层滑移方向、断层面走向,通过对这几项主要的属性特征的描述从而概括整个断层面的特征。

主要内容

断层面解通常以弹性回跳理论为基础,从点源模型出发,利用作图法或解析法即可得到断层面解。作图法是以平面作图代替球面作图。常用的有吴尔夫网作图法和施密特网作图法。两种作图法的投影面均为某个过球心的大圆面,前者的投影关系较后者简单,故更为常用。用解析法求断层平面解时,先要引入模拟断层错动的震源模型(单力偶、双力偶或剪切位错模型),利用该模型产生的P波远场位移公式,确定P波的两个节面(断层面和辅助面),节面上位移为零,其两侧的P波初动符号相反,形成四象限分布。作出最大主应力轴(T轴)和最小主应力轴(P轴),根据节面和力轴的空间位置,便可求得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再用最内等震线的长轴,或前震、余震的地理分布,或大地测量数据,或地震波辐射中反映出的多普勒效应以及辐射花样的不对称性来确定两个节面中的断层面。

研究意义

断层面解是震源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个地震的断层面解,描述了该地震的释放应力场,由许多断层面解得到的统计结果可代替该地区的应力场。可为认识地震应力场的基本结构、进一步研究地震的发生和构造运动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