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青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瓷 [1]

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三、四千年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瓷器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瓷烧造达到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火烧山和亭子桥原始瓷窑址正是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

火烧山窑址地层丰富,持续时间长,可以建立自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更详细的年代序列,充分证明了以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色重要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火烧山、亭子桥窑址发掘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原始瓷龙窑遗迹及大量形式多样的窑具,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丰富了对西周战国时期窑业生产技术的认识。[1]

南方青瓷文明

早期江南太湖流域的文化影响力,以浙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最为核心。先秦原始瓷的生产以东苕溪流域为主,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之西缘,连通太湖钱塘江诸水系,浙江的文化脉络便沿著这条母亲河渐次铺陈开来。包括东西苕溪在内的“苕水”流域集中了浙江90%以上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新石器时代有马家浜、崧泽、良渚、钱山漾等清晰、完整而辉煌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进入马桥文化时期,有保存完好的下菰城等大型城址,还有一系列密集的大规模遗址、窑址以及墓葬群等。这一核心区域连同周边的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同于北方的文明体系,这就是青瓷文明区。

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太阳辐射的改变导致亚洲历时约五百年的气候异常,灾变导致各文化势力的突变,此期即龙山文化肇始阶段,也是良渚文明中心的崩溃时段。在马桥文化继良渚之后开始政治经济的复苏,古越民族的原始青瓷在马桥文化开始出现。南方平和的生存环境使青瓷文明区带著明快轩豁的文化气质,早期原始瓷是越民族不可或缺的高等级显赫物品,它线条雄健、装饰深沉,表达出南方亲和淡定的柔韧清雅风格。从此青瓷礼器成为南方文明区域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开始了与中原文明的互动。

中原夏代的青铜文明区域集中在河南,这股文化力量的主要影响范围还远未能达到太湖流域。在二里头有零星发现越地生产的印纹硬陶残片,说明两个文明在夏代已有了交流。商代青铜文明扩张至长江中游,原始瓷集中在郑州商城和殷墟的高等级墓葬与都城遗址之中。西周王朝对越民族的文献记载均在成王年间,说明“于越”在西周早期成为与中原有交往的周边族群之一。目前在中原高等级墓葬和都城遗址中,频仍发现西周早期的原始瓷器物,“豆”型器占绝对多数。

中原的青铜文明在周穆王后期的全面政治改革下保持了百馀年的辉煌,但从周昭王“南征不复”之后开始从南方收缩,这使青瓷文明区域保持著更加相对独立的文化。到了西周晚期,德清地区原始瓷窑址群产品中,礼器类产品出现大型化趋势,并且产量大幅度提升,参加祭祀仪式或宴飨活动的群体在扩大,数量在增多,这正是古越民族文化扩张的时代印记。

高端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产业一直是青瓷文明最主要手工产业,从西周中后期开始向周边文化族群进一步扩散,产品延续良渚文化的扩散区域广泛分布,文化影响区域从浙江及其周边地区扩散到更远的湖北湖南福建南部、广东等地,于越民族在南方影响范围明显在急速扩大,进入青瓷文明的鼎盛期。

春秋以来北方青铜文明的德礼秩序观念,淡化了各民族间的血缘及宗教差异,周边群体在接受中原德礼文化的同时,渐次给本民族嫁接一个华夏的祖先,血统不再成为进入华夏的障碍,唯有政治观念与文化习俗需要缓慢的认同。战国早期的于越民族,正是在这种观念支持下,开始对原始瓷礼器的全面改革,参照中原青铜文化的礼制规范,完成本民族原始瓷礼器的制作与使用,同时直线延接民族祖先谱系到夏祖大禹”,让越族拥有了与华夏共同的血统,南北方文明进入迅速融合期。战国原始瓷开始了与同期青铜礼器的全面接轨,以南方文化的浪漫圆通融汇入青铜的凝重,由简洁至极的曲线出勾勒出泥胎的厚重端丽,原始瓷与同期青铜礼器在外形上趋于一致。

当北方的青铜文明将文字传达的经典供奉于政治庙堂时,南方的青瓷文明区只能通过非文字的仪式、技术等,归纳描述自身的文化习俗。于越民族对青铜器的接受始终限于兵器、工具等小型实用器,直至战国时期越国的消亡,在高等级越墓中始终未出现青铜礼乐器随葬品,说明青铜礼器始终不允许参与到与祖先神灵的沟通之中,唯原始瓷才是于越族承认的最重要礼器。对原始瓷礼器地位的坚守,表达著古越民族始终拥有文化上的自信。

中国传统的思想本原认为人和万物生就以善为本,在儒家思想中以理性主宰著生命,“仁”是在本无所谓情感、意义的世界中,积极地、坚韧地培育、塑建富有情感与意义的人生。这种善、仁的平和温良,成为南北方文化共同遵循的内心品格,也与南方青瓷文明习俗中的清和、坚韧内涵相叠合。到战国后期“越为禹后”已经由传说成为共识,华夏文明正是通过强调于更边缘的异族在文化与族群上的异质性,来实现我群的凝聚,越民族便在这种相激相荡的文化认同中,逐渐消散融合为华夏的组成部分。[2]


青瓷与青花瓷分别

青瓷青花瓷,千万不要以为差了一个字,就没什么。一旦你说我要青瓷,给你看的绝对和青花瓷不一样喽。

青瓷,简单说就是上了青色釉的瓷器,兴起于宋代,最著名的要说是浙江龙泉青瓷了。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明白了。

青花瓷,江西景德镇的代表,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由于青花瓷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所以也最为出名。

青瓷

青瓷是釉色为青色,青花瓷是以青色色料在胎体上绘制图案在罩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青花瓷

青花瓷以胎体图案为美,青瓷大多以釉色的成色和均匀程度来判定瓷器的品态。[3]

宋元明影青瓷特点

影青瓷整体特点是胎骨洁白,釉质细薄晶莹润泽,质感如白玉,胎体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显出一点淡青色暗影,其馀几乎都是白色。白釉和淡青釉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北宋影青磁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朝则很矮,以至靠近平底。

影青瓷

宋代

影青瓷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北宋

北宋时期的影青瓷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也有少数贴塑。宋影青瓷中尤其是湖田窑湘湖窑产品在其底足的露胎之处,在白胎中间应有焦状像伤疤样的铁质析出,这是宋代影青瓷的重要特征,是鉴别依据之一。

南宋

影青瓷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

元代

影青瓷由于战乱影响,而且时间短,所以影青瓷工艺粗糙,而且器形笨拙,不如宋影青瓷器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无釉。造型基本沿袭宋代,但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在瓷器纹饰上又归于简洁,印花减少,一般都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又都是光素无花,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

明代

影青瓷的釉色也是仿制北宋的影青瓷工艺,但由于胎中所含的玻璃成分较多,故透光性比宋代影青更好一些。但是明代影青瓷的釉层比宋影青肥润,釉内积聚的气泡较宋影青大且多。明代景德镇的影青瓷不是主要品种,数量较少,故而珍贵。[4]

明代影青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