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类星体。原图链接

类星体(英语:quasar,/ˈkweɪzɑːr/,QSO或quasi-stellar object),是极度明亮的活跃星系核(AGN,active galactic nucleus)。类星体辐射的功率非常巨大,最强大的类星体的光度超过1041 瓦特,是普通银河系的数千倍。天文学家已发现迄今最明亮、最刺眼的类星体 J043947.08+163415.7,光度达太阳 600 兆倍。

目录

概述

"类星体"这个名词源自于准恒星状电波源(quasi-stellar[star-like] radio source)的缩写,因为在1950年代发现这种天体时,被认定为未知物理源的电波发射源,当在可见光的照相图中筛检出来时,它们类似可见光的星状微弱光点。类星体的高解析影像,特别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已经证明类星体是发生在星系的中心,一些类星体的宿主星系是强烈的交互作用星系或合并中的星系。

超大质量黑洞

大多数星系核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从百万至数十亿倍太阳质量不等,但有少数星系的核心光度异常高,在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紫外线X光γ射线等波段都能观测到,称为活跃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AGN),而类星体就是能量最强大的活跃星系核。[1]

距离虽遥能量巨大

与其它类型的活跃星系核,类星体的观测性质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黑洞的质量、气体的吸积率、吸积盘相对于观测者的方向、存在或没有喷流、和被气体和在宿主星系内宇宙尘的消光 (天文学)程度。类星体存在的距离非常广泛(对应于范围从Z<0.1至Z>7.0为最遥远的类星体),类星体发现的调查证明类星体的活动在遥远的过去更为常见。类星体活跃的高峰时期在宇宙对应于红移大约2,也就是100亿年前。

质量是太阳的亿兆倍

在类星体和其它形式的活跃星系核,黑洞被气态的吸积盘环绕著。当吸积盘中的气体朝向黑洞墬落,能量就会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截至2017年,发现已知最遥远的类星体是ULAS J1342+0928,红移z=7.54;观测从这个类星体发出的光,观测到当时的宇宙年龄只有6.9亿岁。这个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黑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遥远黑洞。估计它的质量是我们的太阳的8亿倍。

特性

元老级的星系团

科学家发现当某个星系(或星系团、黑洞)的位置恰好卡在地球与遥远物体中间时,这个星系的重力会导致遥远物体发出的光线沿著重力场“弯曲”,中间星系犹如一个透镜,可以“放大”远处天体达3倍、亮度则放大50倍 ,致使望远镜能看见百亿光年外的宇宙元老,而类星体就具有这特性。类星体的本质,或许就是一个超大品质黑洞。被它吞噬的物质在落入黑洞之前,会因为升温而发出光芒,这就是黑洞的吸积盘。而这些类星体显然是非常强大的黑洞,因此吞噬的物质更多,吸积盘也就更加明亮。

探究

普勒效应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桑德奇观测意外发现神秘的天体,具有光学体非常小的特性但又非常明亮,不仅从可见光波段来说如此,在无线电波段也非常明亮甚至超过了一个星系的亮度,不是普通的星体,因此称为类星体。

在物理学上的都卜勒效应,指的是一个波源在远离或者靠近接收者的时候,接收者收到的波的频率也会变化。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救护车或者火车在靠近我们的时候,音调会越来越高;而远离我们的时候,音调就越来越低。很多天体都在远离我们,它们的光就会偏红。这个现象,叫做天体红移现象。光学上类似的多普勒效应。远离我们的光源,光的频率会变低,看起来就偏红;靠近我们的光源则频率会变高,看起来偏紫。

这种现象日常生活中不会遇到,但是在宇宙中经常遇到。由于宇宙处于膨胀状态,因此根据一个天体红移的程度,也叫红移值,可以判断它们以多快的速度远离我们,也就可以推测它们距离我们有多远。通过对类星体红移现象的观测, 科学家们惊异地发现:类星体的移动速度竟然超过了光速,甚至有的达到了光速的7倍!而且,通过红移值可以判断,类星体普遍位于距离地球100亿光年以外的宇宙深空。[2]

最新发现

天文学家已发现迄今最明亮、最刺眼的类星体 J043947.08+163415.7,光度达太阳 600 兆倍,它的存在划亮了早期宇宙的黑暗时期。

发现类星体 J043947.08+163415.7 之前,全宇宙最亮物体的纪录保持者是另一个类星体 SDSS J0100 + 2802,距离我们 128 亿光年,光度为太阳 420 兆倍;而迄今发现最明亮的星系则是 W2246-0526,距离地球 124 亿光年,亮度达太阳 350 兆倍。新研究主要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籍华裔天文学家樊晓晖(Xiaohui Fan)团队,利用哈伯太空望远镜与重力透镜效应发现了类星体 J043947.08+163415.7,且其中心黑洞质量达太阳数亿倍。

形成恒星的速度更快

发现这些处于早期宇宙的类星体对天文学家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著类星体形成恒星的速度比以前想像快,根据位于夏威夷的詹姆斯•克拉克•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望远镜观测,类星体的宿主星系遍布热尘,表明在类星体搅动下,可能促使星系每年生成逾 10,000 颗恒星;做个比较,银河系一年只能生出一个。

虽然受到重力透镜影响,难以精确测量远方星系的恒星数量,但至少超遥远类星体可以让天文学家深入了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影响早期恒星形成,为宇宙进化提供线索。目前,樊晓晖团队正在分析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甚大望远镜针对该类星体拍摄 20 小时的光谱,可以辨别出早期宇宙星系际空间(intergalactic)的气体化学成分与温度。新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

外部连结

影片

Gravitational lensing of distant quasar遥远类星体的引力透镜
研究:类星体在恒星诞生前就可将其吞噬
如果一个类星体进入到了太阳系?/大胆科学
什么是类星体?喷流可以超光速?宇宙中的类星体之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