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首钢集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首钢集团

公司名称:首钢集团

外文名称:SHOUGANG GROUP

总部地点:北京石景山区

成立时间:1919年

经营范围:钢铁企业

公司类型:国有企业股份公司

世界五百强:第402位(2019年)

官网:http://www.shougang.com.cn

首钢集团是以生产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1]、新钢、京唐、迁钢、首秦、长治、通钢、高新技术、机电等海外企业。为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基于中国钢铁工业整体发展现状,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方案。2010年首钢将搬迁完成。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上,首钢获颁"功勋首钢"纪念牌。当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

2016年8月,首钢总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12位。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431名。 2019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首钢集团位列第402位。[2]

发展历史

中国首钢集团(简称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1090亿元,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95位。

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获得了巨大发展。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承包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二号高炉综合采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通过购买国外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设了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中厚板厂、3万立方米制氧机、自备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使首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2006年12月23日轧制出首钢发展史上第一卷热轧卷板,实现了首钢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3月7日首钢第一卷高磁感取向硅钢顺利下线,标志着首钢的冶金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79年到2003年,首钢集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58亿元;资产总额从21.4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长28.1倍;销售收入从15.55亿元增加到479亿元,增长29.8倍。2003年首钢集团实现利润10.3亿元,社会贡献总额82.5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集团在职职工13.51万人。

立足科学发展 实施搬迁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首钢在环境治理上处于全国钢铁企业的领先水平,但是北京地区自然形成的大气污染本底值很高,环境容量非常有限,首都的特殊地位,不适合再继续发展钢铁冶炼工业。首钢必须搬迁,重大历史选择和严峻考验摆在了首钢人的面前。要将一个8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搬迁,这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搞好当前的生产经营,又要压缩北京地区钢产量、安置富余人员,还要在外地建设新钢厂,多条战线同时推进,其实施难度、时间的紧迫性、资金投入的强度和技术的先进性、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的艰巨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首钢坚持从大局出发,不等不靠,主动进取,在争取国家批准首钢发展规划的同时,先期启动搬迁,2004年在河北迁安市依托首钢矿山基地建成了首钢迁钢公司,在河北秦皇岛市与首钢中板厂配套建成了首秦公司,为首钢更大规模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练兵厂、试验厂,积累了经验。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以此为契机,首钢走上了一条"创新、创优、创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迁钢、首秦、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相继建成投产,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3]

改革成绩

不断完善首钢发展战略,推进结构调整。

首钢地处首都北京的特殊环境,使企业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面临着国内外钢铁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面临着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在此情况下,首钢提出"没有发展就没有首钢的一切","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变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苦干三年,为首钢新的大发展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奋斗目标,根据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和完善首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集中力量抓好钢铁主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发展有优势的非钢产业,更好地兼顾国家、北京市和企业及广大职工等各方面的利益。部分钢铁生产能力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项目和北京地区结构调整项目已经展开,为首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再创首钢辉煌的信心和积极性。[4]

依靠科技进步抓好生产经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钢铁业按照"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发展方针,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和对标挖潜活动,消化大量外部减利因素,每年实现利润保持了平稳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双高产品产量2001、2002、2003分别完成192万吨、209万吨、321万吨,三年递增率达到66.86%,2004年1-9月达到324万吨,超过了上年全年的产量。2004年8月以来,双高产品占钢材产量的比例、拳头产品占双高产品的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双高产品高于普通钢材价差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普通钢材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双高产品成为首钢经济效益增长的有力支撑。2003年首钢集团销售收入479亿元,同比增长24.16%,实现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129%,钢铁业实现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50.6%,均创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

首钢从1995年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立为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1999年9月由钢铁主流程优质资产组建为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2000年8月钢铁主流程中非上市公司资产和特钢公司生产部分实施债转股,同华融、东方、信达三家资产公司共同组建了北京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劳动、分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通过集团内部企业的托管、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秀管理者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子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新项目、新体制、新机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2003年7月钢铁主流程ERP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首钢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新进入历史性新阶段。积极推进减员增效工作,集团职工人数从1995年的24.6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13.51万人。首钢坚持以发展主导产品、主导项目、主导业务为龙头,以改革为突破口,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努力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

首钢坚持以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5]。1995年以来,首钢累计投入15.54亿元,先后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89项,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2003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无组织粉尘排放量,分别比1995年降低74.22%、85.98%、73.43%和83.53%。在搞好自身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利用焦炉系统处理城市废塑料;利用高新技术对钢铁固废资源进行深加工;利用日本绿色缓建项目建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干熄焦工程;用新技术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在特钢建设报废机动车拆解项目,与北京环保企业合作开发汽车环保产品、"噪声与震动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正在探讨引进世界领先的地源热泵技术这一可再生的能源,为室内供暖和制冷等。还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溶融还原技术,有利于实现钢铁清洁化生产的根本变革。还利用二次能源为首钢周边居民供暖;在门头沟山区二十多年义务植树;美化北京百里长街,建设大型文化广场,实施亮丽工程等,为改善社会环境不断做出新的贡献。[6]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紧密联系企业实际,学出境界,学出思路,学出胸怀,学出目标,学出动力,促进企业改革发展。通过基层党委"六好"班子建设、党支部"达晋创"活动和"党员责任区"活动等有效载体,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带领广大职工加快首钢的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001年首钢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首钢精神,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敢于创新的思想文化、开放合作的思想文化、人才为本的思想文化。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保证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职工培训,积极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工程、青年新世纪成才计划和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使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在分步压缩和转移北京地区钢铁冶炼部分的生产能力的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钢铁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依靠科技进步相继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了无污染的、高附加值的彩涂板、镀锌板生产线,在河北迁安市建设了200万吨新型钢铁厂。规划建设冷轧板生产线、热轧板生产线,生产国内紧缺的高级建设用板、家用电器板、汽车用板等;开发工业用钢新产品,大力发展钢结构制造产业,为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服务。向北京以外地区转移钢铁生产能力,也不是简单地"搬迁"和复制,而是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适用技术,促进首钢和整个国家钢铁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首钢高新技术产业和非钢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首钢与日本大企业合作,发展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汽车空调器等高技术产品。又与国内高科技企业合作,投资触摸电脑、钕铁硼永磁材料等。首钢在香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光掩膜项目。首钢非钢产业总体上还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下一步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首钢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加快发展。

电子机电制造业要提高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整合电子整机产品,开发新产品;开发制造薄板坯连铸设备、冷轧配套设备、工程机械、变电设备和电站设备的配套产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建筑业要发挥首钢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北京奥运场馆、市政改造、城铁建设,打造精品工程。各建设公司逐步成为工程技术和工程承包的技术管理型公司,房地产业要努力打造优秀开发团队,通过广泛合作,开发新的大项目,带动首钢相关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要是发挥首都区位优势,形成社区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旅游服务、保育幼教等多种经营实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物业管理、金融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

矿产资源业要通过以矿办矿、合资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做好矿产资源接替,提高盈利水平。同时,与国内外优势资源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稳定的供应链。

海外事业要以香港地区资源为主体,对香港上市公司进行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注入优质资产,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和拓展资本运作的能力。

三是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发展环保产业,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环境治理工作重点实施四个转移:即由控制有组织排放转向控制无组织排放;由污染物的单项达标治理转向次生污染物的综合治理;由水污染达标治理转向水资源的充分回收利用;由企业内部的环保治理转向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降低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清洁化;加大节水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水耗;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加快实施环保治理步伐,实现钢铁生产全过程清洁化。继续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消纳城市废弃物,为改善社会环境做出新的贡献。[7]

四是在北京大力发展首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北京地区形成无污染的、高附加值钢铁业,各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和研究开发体系组成的首钢总部经济,在北京形成一定规模的新的经济载体,引领首钢集团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为发展首都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二是通过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新制度、新办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造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环境。加强全员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经济创新工程等,进一步形成人人争先、万马奔腾的浓厚氛围。[8]

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观。首钢坚持通过发展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发展进行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首钢要继续深化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用开放的思维创建开放式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保证。2003年首钢通过发展使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各级党委做了大量工作,是近年来稳定形势最好的一年。2004年继续保持企业稳定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责任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首钢和首都的安定稳定。[9]

坚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起抓

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是单纯的培训学习、不是一个单项活动,而是要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一切智力资源,通过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改善思维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建立每名干部职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的制度和氛围,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各项工作的先导,善于用先进的理念为各项工作开路,善于挖掘蕴藏在职工中的高尚精神和先进思想,善于总结和表彰各种先进典型,使先进文化成为首钢的主旋律,形成强大的感召力,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完成改革创新发展任务,建设21世纪的新首钢而努力奋斗。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六。

投资项目

2000年以来,首钢股份先后投资1790万元(占25.43%股份)与山东烟台磁王集团等单位共同设立了烟台首钢磁性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和发展年产3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项目;投资5350万元(占51%股份)与深圳国投先科光盘有限公司、加拿大九洲实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深圳首钢先科数字光盘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大容量存储数字光盘;投资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2500万元(占5.34%股份)共同开发生物芯片;出资23000万元(占46%股份)开发建设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出资9400万元(占28.7%股份)参与清华阳光改制重组;投资北京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400万元(占12%股份);投资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8000万元;投资1425万元(占71.25%股份)参股北京首钢凯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分三年投资665万元(占57%股份)参股首科微电子工业研发中心有限公司。2002年,公司投资542000万元建设冷轧薄板生产线,投入25000万元建设8英寸芯片加工生产线。[10]

公司领导

姓名 职务
靳伟 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徐凝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姜兴宏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许建国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事
王毅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副总经理
郑章石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工会主席
张功焰 首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白新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孙永刚 首钢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方建一 首钢总公司董事、总会计师
毛武 首钢总公司总经济师
孙伟伟 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
强伟 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
赵民革 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
胡雄光 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
陈世杰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刘桦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韩庆 首钢股份公司总经理
顾章飞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公司产品

拥有从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到轧材,前后工序能力配套的生产体系,主体生产设备达到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成品钢材年生产能力在320万吨以上,其中普通热轧盘条120万吨,高速无扭控冷热轧盘条200万吨。主要产品是线材,可生产∮5.5-14mm规格的线材产品。按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以及特殊用途钢,包括冷镦钢、焊条钢、预应力钢筋、弹簧钢等。还可以生产钢窗线、钢丝线、钢铰线、钢钉电焊条等。

视频

首钢集团新版宣传片,震撼来袭

《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基层干部访谈——首钢集团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