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里奥·博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马里奥·博塔照片来自

马里奥·博塔 (义大利语:Mario Botta, 1943年4月1日-),1943年出生瑞士门德里西奥,是一位瑞士建筑师。 马里奥•博塔于卢加诺接受学徒训练后,他先进入米兰艺术学院学习,随后又到威尼斯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在卡洛斯卡帕朱塞佩马萨里奥尔的指导下,于1969年取得专业学位。在威尼斯学习期间,他有幸遇见了勒柯布西耶路易斯康,并与他们共事。

博塔的职业生涯始于1970年的卢加诺,因在提契诺州设计的独户住宅而闻名,他的作品还包括许多其它建筑类型,有学校、银行、行政办公楼、图书馆、博物馆和宗教建筑等。自他的职业生涯开启以来,博塔的作品一直广受国际认可,屡获殊荣。

除了自身的建筑工作外,他还从事多种教学活动,在欧洲亚洲和南北美洲的建筑学院开展讲座、研讨会和课程教学等。

他曾于1976年担任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1987年担任美国纽哈芬市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自1983年以来被瑞士理工学院聘为教授;1982年到1987年间担任瑞士联邦美术委员会委员;1996年成为位于门德里西奥的瑞士提契诺大学的建立者之一,如今他仍在该校担任教授,并于2002年至2003年间和2011年至2013年间出任管理者。


建筑理念特点

马里奥·博塔致力于用类型学的方法,从历史中寻找建筑形式的逻辑表达。 作品大多采用纯粹的几何形体构成,体现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古典精神。[1]

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被马里奥·博塔完美地运用在他所设计的每一个建筑作品里 并被赋予了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

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

  • 实用

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布局能够被充分运用

  • 坚固

精心挑选材料 以及深入地下的地基 使建筑坚不可摧

  • 美观

建筑的整体外观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相互协调而产生美感

「幾何線條」、「中心對稱」、「自然光線」

是马里奥·博塔惯用的三大建筑语汇,也是博塔创造现代建筑之美的核心“密码”。


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作品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建于1995年,是博塔最早设计的博物馆建筑 也是他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

整个建筑外立面铺有红褐色调的面砖有著巨大天窗的圆塔 像是把建筑物中央的圆柱体斜著切开一样。

自然光线从这里泻入建筑内部, 仅在该圆柱体部分用黑白相间的斑马条纹来加以强调,完全对称的正立面洋溢著 古典建筑中才能见到的那种沉稳情调。

由于博物馆三面被灰白色的建筑群包围,使得砖红色的旧金山博物馆尤为突出 博塔对于“红砖”的偏爱,“红砖”成为博塔建筑艺术的符号和代名词。

无论你是否认同大师的建筑风格,但还是不得不钦佩大师精湛的玩砖技术, “红砖”如同大师不离不弃的伴侣,无时无刻地在他的作品中散发著熠熠光彩。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扩建项目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与Snøhetta建筑事务所紧密协作, 将新博物馆打造成为一个外向型的利于公众参与的艺术聚集地。

该设计中仔细考量了 建筑与周边社区和城市的连接关系。 同时将良好的景观视野 和外界环境融入到内部空间中。

博物馆周边新的步行通道以及 在Howard Streetbetter上的新公共入口 使得建筑与SoMa社区 有良好的邻里关系 并激活了街道景观。

瑞士Berg Oase酒店

融於自然得立於自然

马里奥·博塔设计的一个集健身 水疗等多功能的酒店Berg Oase。

位于瑞士Arosa山底 掩映在馥郁绿林之中 建筑独特立体的船帆造型, 就像是群林之中的巍峨小山, 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不失气魄别致。

马里奥·博塔整合周围村庄 树木 山等视觉元素, 使其精美的组合结构 新颖的几何造型成为自然形态的延展, 真正融于自然而又得立于自然。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马里奥·博塔在中国的首个作品 博物馆建成后占地面积达15891平方米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与新清华学堂以新主楼为中点成对称布局

动态焦点

“理想之境:马里奥博塔建筑与设计展”在清华艺术博物馆开幕

2017年9月15日下午15时,“理想之境:马里奥•博塔的建筑与设计1960-2017”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2]

瑞士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者马里奥•博塔先生,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Jean-Jacques de Dardel),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明旨,北京市文物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领导、建筑界、艺术界人士、清华大学师生等200馀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主持。冯远、王明旨、戴尚贤、马里奥•博塔、邓卫先后致辞。


本次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理想之境——马里奥•博塔建筑与设计1960-2017》,是马里奥•博塔在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个人建筑艺术回顾展。展览集中展示马里奥•博塔1960年-2017年间的部分建筑和设计作品,共分为10个单元。其中,建筑设计按9个类别进行展示: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学校及休闲空间、酒庄、城市空间、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宗教建筑,展出的作品总数量达229件,其中建筑手稿157张、建筑模型13件;另外,展览还将展出他的14幅产品设计草图和45件产品实物。从丰富多元的建筑作品和产品设计当中,能够完整呈现他的哲学、建筑和生活,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马里奥•博塔已将设计作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


作为国际级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的建筑充满人文性和理想性,而精准、和谐与平衡是博塔建筑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此次展览中所展出的生活空间或工作空间,公共建筑或宗教建筑,都展示出博塔简明有力而内涵丰富的风格特色。他强调建筑要发挥其促进社会转型的潜在功能,发挥先导性作用。他善于使用抽象几何的线条,以精致的细部造成光与影的对话,进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他融合了严谨的理性主义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富有时代特色的当代建筑语言回应久远的历史记忆。


他认为“建筑不是在某个地方建造,而是建造这个地方。建筑需要以某个地方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它的特点、身份和起源。”因此,他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异常重视,追求建筑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努力探寻一种诗意的空间秩序感。此次展览举办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就是博塔设计的典范之一,缓缓上升的步行阶梯引导观众步入艺术的殿堂,内部空间的营造令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庄严与沉静,博物馆与清华大学主楼以及整个校园之间的关系,无不印证著博塔独特的建筑理念。

其他建筑作品


视频

ArchingVideo | 山中教堂 Church of San Giovanni Battista - 马里奥·博塔 Mario Botta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