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良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良鏞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性別
出生 (1922-05-07) 1922年5月7日(103歲)
江蘇省江寧縣
教育程度 國立二中
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
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碩士
職業 學者

吳良鏞(1922年5月7日),江蘇南京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1] 1946年起協助梁思成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從事建築教育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主任、主任,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現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2]

吳良鏞創建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 。專著《廣義建築學》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的《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體系規劃設計,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和建設部的優秀設計獎,亞洲建協建築設計金牌獎和聯合國世界人居獎。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建築師協會屈米獎、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首屆梁思成建築獎、荷蘭克勞斯親王獎、陳嘉庚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重要獎項,以及全國先進工作者、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等榮譽稱號。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9221號小行星為「吳良鏞星」。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改革先鋒稱號。

人物經歷

1922年生於江蘇南京[3]。1940年畢業國立二中,1944年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1946年開始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

1948年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學習,1949年獲碩士學位。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1950年獲美國羅馬獎金競賽榮譽獎,兩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亞洲建協金質獎章。主持編寫城市規劃設計報告多種。

1951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系主任等職。還與北京農業大學合辦園林專業,創辦建築與城市研究所並任所長。曾兼任建築工程部科學規劃建築城市規劃組副組長、國際建協、人類聚居學會的副主席、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中國建築學會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建設人才和師資隊伍作出貢獻。在建設實踐方面,多年來參與天安門廣場改建工作,北京圖書館設計,唐山地震改建規劃,北京市亞運會建設研究,北京市危舊房改造等。

吳良鏞教授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建設人才和師資隊伍做出了傑出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外嘉獎,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此外他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和科研課題,如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基本理論與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東北亞地區城市化發展新途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等。

1999年6月23日,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一致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北京憲章》總結了百年來建築發展的歷程,並在剖析和整合20世紀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成就與問題以及各種新思路和新觀點的基礎上,展望了21世紀建築學的前進方向。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年輕時的吳良鏞

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築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標誌着吳良鏞的廣義建築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被全球建築師普遍接受和推崇,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築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吳良鏞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1992年度的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4]2000年獲得國家建設部頒布的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先後出版了《中國古代城市史綱》(1985,西德英文版)、《城市規劃論文集》(1986)、《廣義建築學》(1989)、《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1994和1999,中英文版)、《迎接新世紀的來臨》(1996)、《建築學的未來:世紀之交的凝思》(1999)、《人居環境科學導論》(2001)、《北京憲章——建築學的未來(中英文版)》(2002)、《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2002)等著作以及近200篇學術文章。他參與創建了中國建築學會等多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等職,並擔任建築和城市規劃專業雜誌和刊物的主編。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聲望,擔任過多個學術團體的領導人,被美、日、英等國的建築師學會聘任為榮譽資深會員、俄羅斯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並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2012年2月14日,吳良鏞院士與謝家麟院士一道獲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6年1月,為獎勵著名科學家的傑出成就,經中科院國家天文台提議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我國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儀式於1月4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並向五位科學家分別頒發了小行星命名證書和運行軌道銅牌。

2019年,97歲高齡的吳良鏞,再次受聘為顧問,指導編制第三版名城保護規劃,融入雄安新區建設背景下的新思路。[5]

研究領域

吳良鏞院士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該理論以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為目標,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以整體論的融貫綜合思想,提出了面向複雜問題、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突破了原有專業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該理論發展了整合人居環境核心學科──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的科學方法,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在1999年國際建築師協會通過的《北京憲章》中得到充分體現。

他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在京津冀、長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範性的規劃建設成果;主持開展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對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天津總體規劃修編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取得的創新方法,被納入《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有力推進了城鄉建設的科學發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為達成從「個體保護」到「整體保護」的社會共識,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設計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築,創造出一批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藝術整體性相統一的建築。

主要成就

教育工作

自入清華始,吳良鏞一直從事建築教育工作。1946年,抗戰勝利後,吳良鏞協助梁思成先生在清華大學創辦建築工程學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講學,只有林徽因教授與吳良鏞二人執教。1947年梁先生講學返校後,逐步在教學中開始增加歐美現代建築教育內容。1948年夏,經梁思成推薦,吳良鏞赴美,在著名建築師E·沙里寧主辦的匡溪藝術學院進修。1950年當他獲得該學院碩士學位時,梁思成來信:「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他毅然回國,重新執教清華。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吳良鏞(左七)與同學討論工程設計

1951年,吳良鏞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呼籲重視建築教育,建議「更有效地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的生力軍」,其後又多次提出建築專業和建築教育要結合實踐等建議。他與農業大學汪菊淵教授聯合建議清華大學與農業大學合辦園林綠化專業,並在清華大學招收了中國第一批園林規劃設計專業學生,這就是後來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系的前身。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併入清華,建築系規模迅速擴大。吳良鏞在擔任建築系副主任期間,負責主持日常教學行政管理工作。他注意汲取國外經驗,並注意從國情和專業教學特點出發,開始制定建築系的全新教學計劃。經數年努力,清華大學建築系師資隊伍不斷充實,學生數量進一步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很快成為在全國最有影響的建築教學中心之一。數十年來,他以嚴謹的學風,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50年代初,他就是指導建築學專業第一批研究生的導師;1981年,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4年,為中國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培養出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他所主持的研究課題「北京奧林匹克及亞運會建設規劃研究」被評為國家教委的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指導2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論文都以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效益得到很好的評價。這幾年試行全中國博士論文評選制度,在入選的3名建築類博士論文中,有兩篇是吳良鏞教授指導的。

80年代以來,吳良鏞悉心研究現代西方建築教育的成就與不足,總結了中國建築教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對中國建築教育的系統設想與建議:關於「建立多層次的教育結構,廣泛培養多種建築人才」、「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生產實踐結合」、「注意職業教育的地區性」、「重視建築師的社會培養與社會聯繫」、「教學上將建築設計擴展為人類居處環境的創造與設計」等,是對中國建築教育特點的概括,也是對建築事業發展戰略的倡議。在他的積極推動下,1988年清華大學建築系改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培養出一批批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園林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他所致力探索開闢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教學道路,也為推動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鑑於他在建築教育領域做出的貢獻,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中體西用

西方的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中國的古建築是「土木的史書」,保護起來更為不易。從1978年起,吳良鏞即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其後又深入到對破舊危房地區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規劃設計工作。依據他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及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構想,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能適應舊城環境及其肌理的原則,1988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吳良鏞主持了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規劃設計。吳良鏞認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如果把城市當作「木乃伊」去保護,當然矛盾重重。要把它當作有生命的機體,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通過城市的「新陳代謝」,進行循序漸進式的有機更新,保護城市文化,清除「死亡細胞」,更生「新細胞」,恢復城市的「微循環」,做好舊建築的適當再利用。吳良鏞將胡同的房屋按照質量分為三類:質量較好的70年代以後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現存較好的四合院經修繕加以利用;破舊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兒胡同按照"類四合院"模式進行設計,高度基本上是2-3層,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優點,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戶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間。

菊兒胡同改造得到國內外建築學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兒胡同試點被評為北京市優秀設計一等獎,獲1992年度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1990年,英國一位知名建築評論家曾說,菊兒胡同的改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導作用。吳良鏞認為,這才是菊兒胡同改造的實質所在。他所做的項目,都是依據這種思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吳良鏞強調說,大家都在說創造性,不能只說空話,而要做實事。20年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建設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形形色色的建築流派蜂擁而至,對中國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短短20年時間裡,儘管房子蓋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這些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與肌理,以致中國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國建築大師或准大師「標新立異」的建築設計的「實驗場」。談到這個問題,吳良鏞不免有些神情激憤,「並不是說不能借鑑西方,我也不是反對標新立異,恰恰這是文化藝術最需要的。我就是留學生,也經常出國和國外的建築師接觸。這其中當然得學習國外的東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們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有的人甚至認為曇花一現的東西也是中國的未來,這是不能認同的。」失去建築的一些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可惜自己的建築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還不夠,鑽研不深。吳良鏞對此深為擔憂,「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學習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全球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尊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中學和西學要結合起來」。

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是由吳良鏞主持設計的。吳良鏞說:「有些建設本來位於非常好的地點,特別是一些文化建築,卻沒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在裡面,我心裡很難受。做孔子研究院的設計,就把其定位於在特殊地點(孔子家鄉)的特殊功能的建築(以研究和發揮儒學文化為內容)。它必須是一座現代建築,又屹立在這個文化之鄉,必須具備特有的文化內涵。在對戰國時代的建築文化以及對中國書院建築發展的沿革、形制進行一番探討之後,從建築構圖、總體布局、室內外造型包括裝飾紋樣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後再運用西方和中國建築的技巧予以現代形象表達,創造一種'歡樂的聖地感。」整個設計獨樹一幟,被譽為該市的現代標誌性建築。

吳良鏞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可以讓建築師、規劃師「借題發揮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幾乎所在皆是。有了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科學和藝術在建築上應是統一的,21世紀建築需要科學的拓展,也需要藝術的創造。藝術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經比較即可顯現,這是建築師必須補上的課。」吳良鏞諄諄告誡。

人居環境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吳良鏞在實地調查中與老鄉談話

藍天、綠地、碧水,清潔、安寧、宜人的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渴望,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半個世紀人類對資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幾乎相當於有史以來的總和。人類在享受人類大腦所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遭遇大自然的懲罰。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人類終於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必須改變。如何創建優美的人居環境成為永恆的主題。

作為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創始人,吳良鏞認為,科學的發展需要「大科學」,人居環境包括建築、城鎮、區域等,是一個「複雜巨系統」,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面對錯綜複雜的自然與社會問題,需要藉助複雜性科學的方法論,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從整體上予以探索和解決。他舉例說,過去以為建築是建築師的事情,後來有了城市規劃,有關居住的社會現象都是建築所覆蓋的範圍。城市建築方面的問題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通過從聚居、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教育、甚至哲學的角度來討論建築,形成「廣義建築學」,在專業思想上得到解放,進一步着眼於「人居環境」的思考。

吳良鏞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創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能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一個建築師的追求和情懷。1989年,吳良鏞把數十年在建築學、城市規劃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心得,寫成了15萬字的專著——《廣義建築學》出版。這本分為聚居論、地區論、文化論、科技論、政法論、業務論、教育論、藝術論、方法論及廣義建築學構想等10章的學術論文,是中國第一部現代建築學系統性理論著作,是他對建築學進行廣義的理性探討和觀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書從更廣範圍和更高層次論證了建築的本質、建築學科的重要性和科學性,揭示其內涵的廣博和綜合性質。在總結歷史經驗及對國外相關理論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有的放矢、理論聯繫實際,針對當前中國建築界存在的問題,展示了一個系統的建築學理論研究框架,並對實際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議,熱情地提倡建築工作者必須培養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寧的影響下,一直努力從中與西、新與舊之中尋求適合於中國建築學術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該書出版後,引起中國建築界的廣泛關注,被推薦為「一本建築師的必讀書」。1991年,被授予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9年,國際建協第20次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作為對憲章的詮釋,吳教授同時發表了《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築學的未來》一書,在建築學發展歷史的關鍵時刻提出了一些嶄新的觀點,在國際設計領域廣為流傳的兩種傾向,即崇尚雜亂無章的非形式主義和推崇權力至上的形式主義,形成了強烈對比。非形式主義反對所有的形式規則,形式主義則把形式規則的應用視為理所應當;儘管二者的對立如此鮮明,但它們卻是源於同一學說,認為任何建築問題都是孤立存在的,並且僅僅局限於形式範疇。此外,出於獲取愉悅、表達象徵或者廣告宣傳的考慮,為數眾多的先進技術手段被用於滿足人們對形式的熱切追求,成為時代的另一特徵;從分析形式的風格和類型,到表達複雜的形式構成,再到構築最奢華的形式夢想,其中的技術手段從來沒有像這樣先進和發達,也從來沒有像這樣屈從於對形式主義的幻想、好奇和迷戀。

總規修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吳良鏞為促進北京城市的理性發展一直不懈努力。吳良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開始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進行研究;90年代中後期又對迅速發展的北京城市建設規劃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託,他作為《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推動者和制定者,把他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軸線和長安街「兩軸」,強化「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兩帶」,構築以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繫的「多中心」空間格局等,都寫進了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真正的城市規劃是區域規劃。因為不能夠通盤解決城市所在地區的發展戰略問題,就無法科學地實現一個城市的發展定位及空間秩序的合理安排。可是,由於區域規劃理論及其實踐的缺失,作為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並列的中國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北地區,城市發展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由於北京與天津這兩大城市在區域上缺乏分工協調,產業結構雷同發展,導致天津的衰落。另一方面,由於區域缺乏統籌,導致繁榮的城市周圍淨是落後的鄉村。而作為這一地區的特大型城市,北京長期以來只是圍繞着建成區這一個點做文章,新城放在古城之上建設,不但不利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還形成了以古城區為單一中心、以一圈圈環路向外擴張的「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使得城市的就業功能過度聚焦於中心區,郊區人口每天如潮水般進出城上下班,交通與環境問題持續惡化。

「必須從更大空間範圍研究北京的發展,重點解決包括京、津、冀北諸多城市在內的大北京地區的發展戰略,然後再回到北京的問題上。」他發出的這一聲呼籲,終成現實。

水彩畫家

謙謙風度的吳良鏞,似乎文人的氣質、藝術家的氣質更濃於建築師的氣質。吳良鏞自小就喜歡繪畫。特別是他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就讀時,徐悲鴻、吳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繪畫大師都在該校的藝術系執教。吳良鏞有幸聆聽他們的演講,欣賞他們的畫展,觀看他們的教學,深受其藝術薰陶。畢業後的那幾年,他又徒步行走於重慶、貴州、雲南一帶,邊走邊畫,曾有很多優秀的畫作問世。吳良鏞告訴筆者,他已舉辦過7次畫展,第一次舉辦畫展是在1949年,適逢他80歲生日。他也不無遺憾地說,後來由於戰爭以及各種運動或別的原因,很多珍貴的畫作都丟失了。1990年,吳良鏞先生被美國建築師協會提名為該會榮譽資深會員,並被譽為「新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先驅者之一,傑出的建築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多產作家。」

中國的建設大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吳良鏞說,因為自己的閱歷比較豐富,看問題相對細緻,加上理論方面的修養,所以他時刻感覺到一種義務,希望能在儘可能的範圍內多引導年輕的同行們。年逾八旬的吳良鏞,仍致力於區域規劃、人居環境、舊城改造等多方面的研究,為新世紀的中國城市規劃建設出謀劃策。

榮譽記錄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吳良鏞在指導學生

1990年,國家教委授予其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0年,國家教委授予其著作《廣義建築學》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2年,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度的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在聯合國總部獲世界人居獎(英國住房和社會住宅基金會);

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1996年,國際建築師協會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1999年,法國政府授予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2000年,國家建設部授予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2001年,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2年,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授予2002年度克勞斯親王獎;

2002年,出席南京大學百年華誕慶祝活動;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獲第11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及附屬中學新校園規劃設計獲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獎;

2004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0年,2010年度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

2012年5月,入選南京大學「2012南京大學傑出校友」,南京大學洪銀興書記向吳老贈送他在校就讀時的學籍卡複印件,並頒發南京大學「校友傑出貢獻獎」。

此外吳良鏞還獲得國務院、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等頒發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特殊貢獻獎、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獎項。

2018年11月26日,入選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改革先鋒稱號,並頒發改革先鋒獎章,獲評「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

出版著作

吳良鏞出版著作16部, 此外還參與編纂書籍多套,發表學術文章200多篇。

1、中國院士書系《建築·城市·人居環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築學的未來》(五種文字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吳良鏞畫記》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出版社,2002

5、《學術文化隨筆》北京:青年出版社,2002

6、《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

7、《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築學的未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8、《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9、《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英文),溫哥華: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9

10、《迎接新世紀的來臨》(吳良鏞城市研究論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

11、《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4

12、《中國建設事業的今天和明天》(與周干峙、林志群合作),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4

13、《廣義建築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台北:地景出版社(繁體),1992

14、《城市規劃設計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15、《中國古代城市史綱》(英文),卡塞爾:西德卡塞爾大學,1985

16、《城鄉規劃》(全國通用教材,清華大學與同濟、南工、重建工四校合作),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61

人物影響

行星命名

2016年1月4日,「吳良鏞星」命名儀式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吳良鏞星」是由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於1995年12月2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9221號的小行星

座談會&研討會

2017年1月16日,由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文物學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行萬里路,謀萬家居:人居科學發展暨《良鏞求索》座談會」在京召開。吳良鏞院士談到,《良鏞求索》這本書是其在九十歲以後完成的一個自述,他用三個三十年回顧了他的人生求索之路。與會專家學者針對《良鏞求索》展開了討論,並就城鎮化進程中人居實踐領域的重大問題和人居科學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討。

2022年6月,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主辦的「吳良鏞人居思想的科學貢獻」研討會通過線上方式舉行。

學術成就展 2021年3月31日,「國匠:吳良鏞學術成就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聯合主辦。此次展覽通過清華園里老園丁、從建築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為生民立命、匠人營國、歡樂聖境游於藝五個板塊,綜合展示吳良鏞先生在教書育人、建築設計、科學研究、規劃實踐、藝術創作方面的傑出成就,呈現其國匠品質與精神。

人物評價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他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為實現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目標提供理論框架。(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委員會 評審意見)

凡是見過吳良鏞的人,都會從他身上品讀出老一輩科學家愛國、無私、勤奮的獨特氣質。(中國科學院 評)

新中國建築與城市規劃的先行者和傑出的建築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協會 評)

人民建築師。(《亞洲建築師》 評)

除了堅持理論與實踐平行並進外,吳良鏞還在建築與繪畫上實現「兩種平行的學習」。繪畫是建築學習的必修課,但他「並不滿足於建築表現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從習畫中加強對藝術和文化的追求」。(林徽因 評)

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中國現代性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來自於一般的人類文化發展,而且來自於中國實際生活的發展,一種新與舊的結合,基於中國自身的堅定不移的精神。(吳良鏞導師、美國匡溪藝術學院教授伊利爾·沙里寧 評)

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說起中國的建築,大家都會說起吳良鏞。(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學家貝聿銘 評)

視頻

吳良鏞: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無所不在

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吳良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