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临
Ma Lin
马临(搜狗图片)原图链接 来自搜狗图片
出生 1925年2月8日
中华民国京兆地方
逝世 2017年10月16日(2017-10-16)(92歲)
香港
母校 英皇书院
岭英中学
华西协合大学
里兹大学
头衔 第2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头衔时期 1978年10月2日-1987年9月30日

马临,(Ma Lin,1925年2月8日-2017年10月16日),大英帝国勋章太平绅士浙江鄞县人,生物化学家、教育家[1]香港中文大学第二任校长[2],曾创立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并获多个国际学术成就奖项,及中外多间大学之荣誉博士学位

马临中学就读于香港英皇书院[2]。1947年获成都华西大学理学士学位,1955年获英国利兹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伦敦大学医学院和利兹圣占姆斯医学院从事资深博士研究[3]。1957年至1964年,任教于香港大学病理学系。1964年至1978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历任高级讲师、讲座教授、系主任[4]。1973年获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院长。[2]1978年至1987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87年从该校退休,担任逸夫书院校董会主席[4]。1986年获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1983年获C.B.E.(荣誉)勋衔[4]。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4] 

2017年10月16日,马临教授辞世,享年93岁。[5]

生平

马临出生书香门第,曾在香港英皇书院就读,后赴四川成都,入华西大学主修化学,1947年获理学士学位。旋赴英,入里兹大学深造,研究蛋白化学。

195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继入伦敦大学医学院及利兹圣占姆斯医院,从事资深博士研究工作。

马临校长1957年,应香港大学之聘,返港任敎。196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先后任高级讲师、教授(七二年)和讲座教授(七三年),并负责筹设生物化学系。在大学行政方面,更历负重责,曾任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会若干属会的委员、教务会师生谘询委员会主席。[3]

1969年,休假期间,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荷尔蒙研究实验室工作。

1978年10月1日,马临继李卓敏博士之后出掌香港中文大学。

1982年5月,邓小平会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马临。[6]

成就

科研成就

马临著作繁富,经常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有关临床生物化学及葡萄胎研究之论文。

人才培养

马临任期开始时,适值大学改制之后,因此一方面须致力于稳定已有的基础,扩充医科及商科等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则须努力于探求新方向,推行“学科为本”和“学生为本”教学,为大学创立新的模式[3]

他开展与内地和海外多个国家的学术交流,并进一步发展专业教育。一九八零年,中大开设博士学位课程;一九八一年医学院招收第一批医科学生;同年,大学推出本科兼读课程;一九八五年,本科课程招收首批暂取生;一九八六年,大学改革本科课程,推行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7]

荣誉表彰

1968年获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

1983年获CBE(荣誉)勋衔[3]

英国塞萨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84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1987年)[4]

澳门东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及天津大学荣誉博士[7]

热心慈善

作为邵逸夫慈善事业的代表,马临常常穿梭于香港与内地之间,为基金会捐赠项目在全国各地的落实而奔波[2]

邵逸夫奖理事会理事马临教授致辞1985年6月初,马临接待校董会成员邵逸夫爵士到访香港中文大学,无意中邵逸夫看到学校空着的两个平台,就问是用来做什么的。马临说,那是留着等学校有足够资金时,兴建第四所成员书院的。马临就只是说了这么一句,邵逸夫也没有再问什么。而几天之后,邵逸夫致电表示愿意捐助香港中文大学修建一所新书院,并问一亿元是否足够?当时,这笔巨额捐献,成为了香港的纪录[2]

从此,马临与邵逸夫的慈善事业结下缘分,之后多年,他协助邵逸夫捐资内地和香港,为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被誉为邵逸夫的“捐资代理人”[2]

2002年,在马临的积极倡议下,“香港邵逸夫奖基金会”正式设立“邵逸夫奖”。多年来,马临一直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和建设,在母校85周年校庆,邵逸夫基金捐资设立了“校友化学奖学金”,马临仍负担着逸夫书院董事会主席的重任[2]

社会任职

世界卫生组织(香港分会)理事

香港大学校董、澳门东亚大学名誉顾问

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理事

明裕文化基金会董事以及多个教育基金会董事

社会评价

邓小平接见马临原图链接 来自浙江新闻网

马临长时间服务香港中文大学,其领导才能、学术和教育成就备受各界尊崇,不但为香港中文大学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对香港高等教育亦贡献良多。[5](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评)

马教授是一位极具远见的学者及教育家,对教育充满热情,向来毫不吝啬指导学生及其他年青学者。自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以来,为大学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大学的发展贡献良多。他的离世不论对大学以至整个本港高等教育界均为重大损失。[5]沈祖尧教授评)

马教授是杰出的生物化学家,亦是高瞻远瞩的大学领袖。他深信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使命,三者缺一不可,而大学领导层的任务乃促成这三者的平衡发展,不致偏枯。马教授任大学校长九年,领导有方,每有影响深远之决定,必多方征询,集思广益,采纳校内资深学者意见。守成之余,每多创新之举。[8](香港中文大学讣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