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克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简介

马克健,男,汉族,1940年6月生于北京市,原籍河北省滦县中共党员。1964年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81年内蒙古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此后,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理事。

首长谈话

马克健处事果断,有威望,熟悉家族发展历史,经常协助处理家族事务及村邻纠纷。1942年秋冬,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在米脂杨家沟搞农村调查时,曾亲自与他数次交谈,获取大量家族情况,遂编著完成了关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农村地主经济的典型调查报告—<米脂县杨家沟调查>。该书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0年人民出版社重版。

西北解放

在四团期间,由于军饷、物资极度匮乏,部队自办商店,开展商贸经营,自筹军饷,解决军需。根据他的能力和经验,进入部队就被安排在部队商店搞商贸经营和后勤工作。他陈年累月,不顾家眷,频渡黄河,屡住乡间,战酷暑,冒严寒,单人单骑往返秦晋之间,认真采购,精心交易,积极筹备后勤物资(曾参与沙家店战役前的后勤准备),保障部队供给,受到部队首长的赞誉。

辛苦自己

进入公合,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关心群众需求,殚思竭虑,完成组织交给的一切任务。他常驻天津期间,只有春节时才能回绥德与家人团聚。五十年代的一个冬天,已进入腊月,眼看年节将近,因大雪封道,货源中断,供应绥德居民的食用油脱销,眼看群众将无油过年。如何调油?派谁前往?谁又肯去?成了摆在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巧,他刚从天津回到绥德,领导便指派他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调油难题。他一不推辞,二无怨言,不顾一年在外旅途奔波的劳累,尚未休息,即刻带一名同事,骑上骡子(当时没有汽车只靠牲口运输),顶着严寒,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赶赴靖边(唯一小麻油产区),辗转乡间,跑油坊,寻找货源,找脚户(即脚夫),组织驮队。几经周折,备齐货源。归途中,天寒地冻,雪大路滑,积雪达一米多厚,寸步难行,时有牲口滑倒,油篓打翻,他和脚户奔前忙后,你去扶牲口,他又护油篓,手脚冻得没知觉,只顾赶路,不敢歇脚,脚夫直喊后悔接下这亏本的买卖。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他历经千辛,东奔西走二十余天,行程八百里,终于赶在节前将油调回,保证了绥德居民食用油的节日供应,受到上级表扬。

经营有方

在多年担任采购员和业务科长期间,他废寝忘食,运筹帷幄,灵活果断地修正计划、安排采购,避免货物积压,使单位效益大增。驻津期间,他积极寻找货源,及时协调物资调运,设法推销冷背商品,尽量满足群众需要。当时内地的大部分工业品和生活日用品均经由天津口岸转运调入,商品的计划采购和运输,就成了他每天要解决的主要难题。有时货物急须调运,车皮紧张,他下寻车站员工,上找铁道部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均能圆满解决。一次省社在天津积压姜片十余万斤,不能及时运出,面临变质损失,降价也难以出售。他研究分析后,果断决定就地加工成调料面,以高出原来两倍的价格在短期内全部售完,使冷背商品变畅销,转亏为盈。他精通各项业务,熟悉各类商品的产地、性能、用途及本地需求,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除西藏外),能与多家商贸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与不少相关人士建立了良好关系,在商界享有较高的信誉,新货、畅销货优先向他提供和发货,本地的土特产品也很畅销,供不应求,单位经营日兴月盛。

业务精湛

他是供销站建站元老之一,其能力和威望,不仅在区、县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在西北五省同行中也颇有名气。单位机关、库房的兴建和车辆购置及部分基层社的筹建等,都是在他的亲自组织与安排下完成的。如本站机关办公宿舍窑洞、东门滩仓储库房的选址、施工一直到接收使用和业务开展,就是在他的亲自组织与安排下完成的。横山石湾供销社的筹建和建立,也是在他的亲自组织与安排下建设成立的。全地区土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他了如指掌;生活日用品、农副产品以及农药、化肥、棉花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他更是胸中有数。经他制定的计划准确适用,采购供应组织及时。由于他经验丰富,业务精湛,西北各省一些驻津人员曾被领导授意,有问题去找陕西老马商量解决。因此在他驻津期间经常帮助西北各省驻津人员,制订采购计划,策划货源选购,疏通供货渠道,检验商品质量,解决货物运输等各种难题。根据他对陕西的供销事业所做的贡献,1956年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赴京出席全国表彰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1957年组织调他到省级部门任领导职务,因绥德站缺乏业务领导人才,他顾全大局,放弃个人发展机会,一直留在绥德。他为本站的建设和发展费尽了心血。

高风亮节

1970年冬,因家庭成份问题,受个别人的打击和迫害,被单位以敌我矛盾开除公职,连同全家遣返原籍,劳动改造。刚回农村,你家送小米,他家送南瓜,前来家中看望的贫下中农络绎不绝。在农村劳动期间,他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敬重,经常协调解决村邻纠纷,只要他的一句话,矛盾双方即予认可和解。他在单位时对农副产品的经营非常熟悉,深知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民致富的必要途径,具有超前意识。当时生产队每个工分不值两毛钱,他建议生产队在不好的洼坡地上种草种树,尤其是栽种大量的枣树和桑树,并鼓励农户养蚕。因当时计划经济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影响,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他还非常关心集体事业,亲自下西安,过渭南,为生产队购买柴油机、粉碎机,还让子女在外县为生产队购买碾米机等农村加工机械(当时农村加工机械紧俏),从此改变了村民靠人工或牲口磨面、碾米的历史。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毛笔字功底深厚,以行书和楷书见长,每到春节前夕,即备好笔墨,为各家各户书写春联。正月生产队闹秧歌演节目,他的二胡拉的非常敏熟,各种唢呐曲牌也能吹奏。他对会计业务非常熟悉,算盘打得既快又准,加减乘除熟练有加,每逢生产队秋后分红决算都少不了他。在农村劳动改造期间,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作为当时的阶级敌人,他从未受到过任何批判,相反,社员们经常愿意听他结合时事政治讲一些人物、历史、地理及其解释和看法。1978年冬,他平反恢复职务后,曾经整过他的人前来赔礼道歉,他不计前嫌,给予理解,毫无怪罪,后来还有过交往。1980年夏季,西安召开商品交易会,正遇全国普调工资,比例40%。单位业务人员怕失去增资机会,无一人能派出去,领导正在为难。他是业务负责人,便自告奋勇,挑选两名业务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员,亲自带队前往。同时向领导提出,自己的工资在单位属于最高(经理和书记才六七十元),放弃增资,但必须保证参会同志的增资名额。他一言九鼎,从不食言,群众相信,领导认肯。会议结束,两名参会同志如愿以偿,而他的工资仍然停留在1963年确定的行政18级(89.5元),一直到退休,十八年没涨工资。他受迫害八年,仍能关心集体,体谅他人,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在人们心中留下极好的口碑。人们每每提到他时,夸赞他是“好人,有本事人,正派人”。

受人敬重

他为人正直,品行高尚,一生从商,两袖清风,钱物为拌,纤尘不染,在干部和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群众尊重,领导信任。他工作几十年,没给自己建造一孔窑洞,更没留下一点积蓄。1981年离休后,正遇国家经济转型,汽油、化肥等物资紧俏,公司十多辆汽车停驶,领导请求他为公司联系一批汽油,他不讲条件,设法为单位按计划价搞回几十吨汽油指标。县生农公司经营艰难,在他的联系和帮助下,又从省上按计划价购回二百多吨尿素,只报销了三十多元的路费。家人和个别亲戚看到他搞到这么多汽油、化肥等紧俏物资,想让他分一点指标或给自己留点,利用双轨制赚点钱,他认为这样赚钱是占公家的便宜,不正当,都被拒绝了。当时不少人利用双轨制发了大财。介于他的业务能力和社会关系,不少老领导、老同事离休后,或从榆林、延安或从西安来信要求他一块做生意,就是来了不干活只给他们策划、指点也行,报酬很高,他认为违反政策回信拒绝。离休十几年来,单位离退休干部遇到政策或待遇方面的问题,都不言而同地找他商量寻求解决办法。遇到不合理要求,他就耐心解释,做好思想工作;遇到合理要求或有政策支持的,他毫不推辞,代表大家,找有关组织或领导,摆事实,讲道理,据理争取,维护了离退休干部的合法权益。他离休后,地区组织部和老干局等单位领导,每年前来慰问看望,对他一生从事供销事业,为榆林地区供销贸易的发展和绥德居民的生活保障做出重大贡献表示感谢,对他的高尚品格和一身正气表示敬重。他的事迹被收入《榆林人物志》(2007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马克健是全国供销战线的一代楷模,做人的榜样,全国表彰,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