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克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簡介

馬克健,男,漢族,1940年6月生於北京市,原籍河北省灤縣中共黨員。1964年內蒙古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81年內蒙古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此後,在內蒙古大學物理系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全國近代物理研究會理事。

首長談話

馬克健處事果斷,有威望,熟悉家族發展歷史,經常協助處理家族事務及村鄰糾紛。1942年秋冬,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張聞天在米脂楊家溝搞農村調查時,曾親自與他數次交談,獲取大量家族情況,遂編著完成了關於陝北米脂縣楊家溝農村地主經濟的典型調查報告—<米脂縣楊家溝調查>。該書195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1980年人民出版社重版。

西北解放

在四團期間,由於軍餉、物資極度匱乏,部隊自辦商店,開展商貿經營,自籌軍餉,解決軍需。根據他的能力和經驗,進入部隊就被安排在部隊商店搞商貿經營和後勤工作。他陳年累月,不顧家眷,頻渡黃河,屢住鄉間,戰酷暑,冒嚴寒,單人單騎往返秦晉之間,認真採購,精心交易,積極籌備後勤物資(曾參與沙家店戰役前的後勤準備),保障部隊供給,受到部隊首長的讚譽。

辛苦自己

進入公合,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不辭勞苦,不計得失,關心群眾需求,殫思竭慮,完成組織交給的一切任務。他常駐天津期間,只有春節時才能回綏德與家人團聚。五十年代的一個冬天,已進入臘月,眼看年節將近,因大雪封道,貨源中斷,供應綏德居民的食用油脫銷,眼看群眾將無油過年。如何調油?派誰前往?誰又肯去?成了擺在領導面前的一道難題。正巧,他剛從天津回到綏德,領導便指派他想盡一切辦法,解決調油難題。他一不推辭,二無怨言,不顧一年在外旅途奔波的勞累,尚未休息,即刻帶一名同事,騎上騾子(當時沒有汽車只靠牲口運輸),頂着嚴寒,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氣溫,趕赴靖邊(唯一小麻油產區),輾轉鄉間,跑油坊,尋找貨源,找腳戶(即腳夫),組織馱隊。幾經周折,備齊貨源。歸途中,天寒地凍,雪大路滑,積雪達一米多厚,寸步難行,時有牲口滑倒,油簍打翻,他和腳戶奔前忙後,你去扶牲口,他又護油簍,手腳凍得沒知覺,只顧趕路,不敢歇腳,腳夫直喊後悔接下這虧本的買賣。就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他歷經千辛,東奔西走二十餘天,行程八百里,終於趕在節前將油調回,保證了綏德居民食用油的節日供應,受到上級表揚。

經營有方

在多年擔任採購員和業務科長期間,他廢寢忘食,運籌帷幄,靈活果斷地修正計劃、安排採購,避免貨物積壓,使單位效益大增。駐津期間,他積極尋找貨源,及時協調物資調運,設法推銷冷背商品,儘量滿足群眾需要。當時內地的大部分工業品和生活日用品均經由天津口岸轉運調入,商品的計劃採購和運輸,就成了他每天要解決的主要難題。有時貨物急須調運,車皮緊張,他下尋車站員工,上找鐵道部長,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均能圓滿解決。一次省社在天津積壓薑片十餘萬斤,不能及時運出,面臨變質損失,降價也難以出售。他研究分析後,果斷決定就地加工成調料面,以高出原來兩倍的價格在短期內全部售完,使冷背商品變暢銷,轉虧為盈。他精通各項業務,熟悉各類商品的產地、性能、用途及本地需求,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除西藏外),能與多家商貿單位保持密切聯繫,與不少相關人士建立了良好關係,在商界享有較高的信譽,新貨、暢銷貨優先向他提供和發貨,本地的土特產品也很暢銷,供不應求,單位經營日興月盛。

業務精湛

他是供銷站建站元老之一,其能力和威望,不僅在區、縣有較高的知名度,而且在西北五省同行中也頗有名氣。單位機關、庫房的興建和車輛購置及部分基層社的籌建等,都是在他的親自組織與安排下完成的。如本站機關辦公宿舍窯洞、東門灘倉儲庫房的選址、施工一直到接收使用和業務開展,就是在他的親自組織與安排下完成的。橫山石灣供銷社的籌建和建立,也是在他的親自組織與安排下建設成立的。全地區土地、人口的數量和分布,他了如指掌;生活日用品、農副產品以及農藥、化肥、棉花等生產資料的需求,他更是胸中有數。經他制定的計劃準確適用,採購供應組織及時。由於他經驗豐富,業務精湛,西北各省一些駐津人員曾被領導授意,有問題去找陝西老馬商量解決。因此在他駐津期間經常幫助西北各省駐津人員,制訂採購計劃,策劃貨源選購,疏通供貨渠道,檢驗商品質量,解決貨物運輸等各種難題。根據他對陝西的供銷事業所做的貢獻,1956年先後被評為陝西省供銷社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供銷社系統先進工作者,赴京出席全國表彰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1957年組織調他到省級部門任領導職務,因綏德站缺乏業務領導人才,他顧全大局,放棄個人發展機會,一直留在綏德。他為本站的建設和發展費盡了心血。

高風亮節

1970年冬,因家庭成份問題,受個別人的打擊和迫害,被單位以敵我矛盾開除公職,連同全家遣返原籍,勞動改造。剛回農村,你家送小米,他家送南瓜,前來家中看望的貧下中農絡繹不絕。在農村勞動期間,他深受廣大貧下中農的敬重,經常協調解決村鄰糾紛,只要他的一句話,矛盾雙方即予認可和解。他在單位時對農副產品的經營非常熟悉,深知發展農村經濟是農民致富的必要途徑,具有超前意識。當時生產隊每個工分不值兩毛錢,他建議生產隊在不好的窪坡地上種草種樹,尤其是栽種大量的棗樹和桑樹,並鼓勵農戶養蠶。因當時計劃經濟和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影響,他的建議未被採納。他還非常關心集體事業,親自下西安,過渭南,為生產隊購買柴油機、粉碎機,還讓子女在外縣為生產隊購買碾米機等農村加工機械(當時農村加工機械緊俏),從此改變了村民靠人工或牲口磨麵、碾米的歷史。他閱歷豐富、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毛筆字功底深厚,以行書和楷書見長,每到春節前夕,即備好筆墨,為各家各戶書寫春聯。正月生產隊鬧秧歌演節目,他的二胡拉的非常敏熟,各種嗩吶曲牌也能吹奏。他對會計業務非常熟悉,算盤打得既快又准,加減乘除熟練有加,每逢生產隊秋後分紅決算都少不了他。在農村勞動改造期間,正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作為當時的階級敵人,他從未受到過任何批判,相反,社員們經常願意聽他結合時事政治講一些人物、歷史、地理及其解釋和看法。1978年冬,他平反恢復職務後,曾經整過他的人前來賠禮道歉,他不計前嫌,給予理解,毫無怪罪,後來還有過交往。1980年夏季,西安召開商品交易會,正遇全國普調工資,比例40%。單位業務人員怕失去增資機會,無一人能派出去,領導正在為難。他是業務負責人,便自告奮勇,挑選兩名業務能力強、工作出色的人員,親自帶隊前往。同時向領導提出,自己的工資在單位屬於最高(經理和書記才六七十元),放棄增資,但必須保證參會同志的增資名額。他一言九鼎,從不食言,群眾相信,領導認肯。會議結束,兩名參會同志如願以償,而他的工資仍然停留在1963年確定的行政18級(89.5元),一直到退休,十八年沒漲工資。他受迫害八年,仍能關心集體,體諒他人,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在人們心中留下極好的口碑。人們每每提到他時,誇讚他是「好人,有本事人,正派人」。

受人敬重

他為人正直,品行高尚,一生從商,兩袖清風,錢物為拌,纖塵不染,在幹部和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信,群眾尊重,領導信任。他工作幾十年,沒給自己建造一孔窯洞,更沒留下一點積蓄。1981年離休後,正遇國家經濟轉型,汽油、化肥等物資緊俏,公司十多輛汽車停駛,領導請求他為公司聯繫一批汽油,他不講條件,設法為單位按計劃價搞回幾十噸汽油指標。縣生農公司經營艱難,在他的聯繫和幫助下,又從省上按計劃價購回二百多噸尿素,只報銷了三十多元的路費。家人和個別親戚看到他搞到這麼多汽油、化肥等緊俏物資,想讓他分一點指標或給自己留點,利用雙軌制賺點錢,他認為這樣賺錢是占公家的便宜,不正當,都被拒絕了。當時不少人利用雙軌制發了大財。介於他的業務能力和社會關係,不少老領導、老同事離休後,或從榆林、延安或從西安來信要求他一塊做生意,就是來了不幹活只給他們策劃、指點也行,報酬很高,他認為違反政策回信拒絕。離休十幾年來,單位離退休幹部遇到政策或待遇方面的問題,都不言而同地找他商量尋求解決辦法。遇到不合理要求,他就耐心解釋,做好思想工作;遇到合理要求或有政策支持的,他毫不推辭,代表大家,找有關組織或領導,擺事實,講道理,據理爭取,維護了離退休幹部的合法權益。他離休後,地區組織部和老乾局等單位領導,每年前來慰問看望,對他一生從事供銷事業,為榆林地區供銷貿易的發展和綏德居民的生活保障做出重大貢獻表示感謝,對他的高尚品格和一身正氣表示敬重。他的事跡被收入《榆林人物誌》(2007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馬克健是全國供銷戰線的一代楷模,做人的榜樣,全國表彰,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