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原图链接来自 怀恩网 的图片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鞑靼语:Мәргуб Исхаков,俄语:Маргуб Тимергалиевич Исхаков,1923年3月13日-1992年),塔塔尔族,新疆伊宁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生平

1944年11月,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发生“三区革命”[1],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参与了其中的伊犁人民武装起义。1945年7月,在伊宁以暴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了民族军。

1949年11月,民族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民族第五军。1951年1月,该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1949年12月至1953年,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任第五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0年1月至1952年11月兼伊犁军区副司令员),1953年至1954年10月任第五军军长。经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王震、副书记徐立清及各位委员分别介绍,1949年12月30日,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等15位新疆各民族干部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所在地迪化市新疆分局办公大楼集体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无候补期),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发展的首批少数民族党员之一。

1954年10月至1960年8月,出任伊犁军区司令员。1960年8月至1961年1月,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获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并且获得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经中央军委同意后,与祖农·太也夫少将离开中国去苏联。1992年,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在阿拉木图逝世。

参加革命

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统治,举行武装暴动。不久,这场暴动发展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亦称“三区革命”。

1945年7月,在伊宁以暴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新疆民族军,刚刚出狱的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投身革命,参加了民族军。

1951年1月,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在第5军任职,后任新疆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衔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年32岁,成为我军第一次授衔时最年轻的开国将军。

煽动暴乱

1962年4月,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祖农·太也夫少将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少将以深入牧区为名,走村串户做了大量的煽动工作,加之一大批“克格勃”分子又以探亲访友,贸易谈判为由渗入中国境内,大肆活动,酿成了“伊塔事件”。

伊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伊犁的政府和军营都遭到了冲击和包围,从阿尔泰、塔城、博尔塔拉到伊犁四个地区,二十几个县,在三千多公里的中苏边境上,几个重要的边境口岸,滚滚的人流如潮水般涌动了三天三夜。

白天苏联当局用巨大的广播声指示方向,夜间则打开探照灯,一道道光柱射入中国境内几公里远,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中国共有边民六万七千余人逃到了苏联,有两个县跑得还剩几百人。

事件发生之后,祖农·太也夫和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写了报告,要求到苏联去。毛泽东主席知道后说:“人家把手都伸到我们军队中来了,我看愿意走的不要硬留,我就不相信那边就是天堂,我也不相信他们这样做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周恩来总理说:“还有一些人也要走,我看是不是让赛福鼎·艾则孜同志去做一下工作?”“我看不必了,这件事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究竟谁是谁非,现在讲不清楚,过20年,也许30年,大家会明白的。”毛泽东答道,“愿意走,可以欢送嘛![2]

和祖农·太也夫、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一块要求去苏联的还有40多名校、尉级军官(批准回国是在1961年,新疆军事志中二人的任职也到1961年)。

伊里旦·伊斯哈科夫同志(艾斯海提同志的长子)编写的《来自伏尔加河畔》一书对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后来的结局有过叙述。

苏联解体后,有3万余人聚集在了霍尔果斯口岸以西的潘非洛夫,打着标语,喊着他们是中国人,结果被武警战士全部挡在了国门之外。过去的中国人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回族居多,汉族也有,但是相当少。他们主要是居住在阿拉木图、比什凯克而且多数是农民。

视频

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相关视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走过莫斯科红场

参考文献